晚清一太监曾娶妻生子,给慈禧太后上了一封条陈结果被斩
晚清一太监曾娶妻生子,给慈禧太后上了一封条陈结果被斩
2018-11-17 09:50
太监是皇帝的奴仆,但因其照顾皇帝起居,整天围绕着权力中心转圈,很容易演变成干预朝政。清朝吸取前朝的教训,对太监严厉管束,坚决杜绝他们触碰权力。
1655年,顺治帝命工部铸立铁牌,强调:“(太监)但有犯法干政、窃权纳贿、嘱托内外衙门、交结满汉官员、越分擅奏外事、上言官吏贤劣者,即行凌迟处死,定不姑贷”。
晚清皇宫内当差的太监。
这道铁牌成为清朝皇室的家法,应该说执行得不错,太监基本上都不敢过问政治(通常文化水平很低,也没有能力过问)。
但是,在晚清时期,有一个太监干了一件非同寻常的事,引起了朝廷的震动。他就是寇连材。
寇连材是直隶昌平人,幼年时家境小康,有几十亩地,练过武术,也上过几年私塾,粗通文墨。15岁结婚,婚后育有二男一女。
1890年,他23岁时,其父寇士通与财主赵灿因地界纠纷而输了官司,寇士通身亡,家道由此迅速败落。年轻的寇连材遭此变故,心情苦闷,到京城寻找出路。不知何故,他毅然抛妻弃子,自阉入宫,做了太监。
慈禧太后身边围绕着大批太监。
寇连材在慈禧太后身边做了梳头太监,比较受信任。他入宫之日,正是清朝内忧外患日益加剧之时。可能因为他心怀正义感,又有点文化,整天对局势忧心忡忡。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军大败而归。日本步步紧逼,国家丧师失地,寇连材更加愤懑忧伤,甚至在慈禧太后面前表现了出来。慈禧对他呵斥一顿,并未加罪。
揽镜自照的慈禧。
寇连材没有罢休。1896年初的一天,他请了5天假,在这5天里他干了两件事:一是跟家人见了一面,二是写了一封《上太后书》。销假后,他就把这封条陈进呈给了慈禧。
条陈里面写了什么内容?内阁侍读学士恽毓鼎在日记中写道:“凡十事:一,颐和园不宜驻跸;一,停止勘修圆明园工程;一,不宜使皇上日近声色;一,请立皇子;一,李鸿章不宜出使外洋;一,武备废弛,沿边请练乡团;一,停止铁路工程;一,铸行银元(其三条不得其详)。”
晚清太监。
恽毓鼎获知的这些内容,可能得自传闻。据历史学家戚其章考证,寇连材上书的内容如下:
一、以纸(币)贯通天下,以兴利弊,能安天下,军民一心。
一、国家用人,宜以利为先(指提高人才待遇)。
一、练军宜每庄(原文缺失,下同)。
一、宜多修工,即养天下民之法。
一、天下各处宜设立官学教人院,不拘男女,均十岁入学。
一、虑修铁路、洋药即是中国之大患,均宜裁撤。
一、天下各犯宜赦,亦宜各赏给命牌一件。
一、天下各处官员,均宜三年一任,不宜连任。
一、天下风俗、银平、斗秤、尺寸、地亩清目,各处均不相同,均宜一法制之。
一、我国现今无嗣,就此可选天下文武兼全、才学广大者过继,不可按亲友过继。
慈禧身边的太监。
就当时的社会认识而言,寇连材的上书并无过人之处,可行性也不高,像停修铁路、废止西药的建议愚蠢透顶,不能不说是馊主意。
不管这份建议书有没有道理,慈禧太后看了已经是怒不可遏了,在她看来,你寇连材是教我怎么治理国家么?这不是干政是什么?太监就不要扯什么爱国情怀。“太后震怒,谓祖制宦官不许干预国政,立予斩决。”
1896年3月29日,寇连材在菜市口被斩首。临刑前,他表现从容,称得上是刚烈汉子!“至市,索袍褂着就,向东拜别祖茔及老母,云:'我虽系内监,然所陈诸事皆忠君爱国之心,即骈首市曹,亦可见祖宗于地下。’恬然就戮。”
参考资料:戚其章《梁启超考疑》,马忠文《寇连材之死与“烈宦”的诞生》,春才、精武《寇连材其人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