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变了,只是因为……
改作文的时候,看到有个小盆友作文开头的题记写了这么一句话:别人说你变了,只是因为你没有按照他的想法活着罢了。
觉得很有意思,就拍了下来。
人生在世,改变是必然的,没有谁可以永远活在同一个日子里。
一
正月里有一次在大姐家,发现她跟姐夫吵架了,原因是姐夫的妹妹嫁出去之后还跟以前一样嚣张,大姐跟她家小姑子吵过一次后,两个女人基本处于绝交的状态,姐夫人还不错,就要求他妹妹道歉,结果他妹妹拒绝了,不仅如此,她同时还说:二哥,我是不会道歉的!我觉得你变了,以前我们大家都很喜欢你,现在大家都说你变了。
姐夫原来的家里,有一个已经结婚的哥哥,一个妹妹,再加上他父亲,共四个人。家里的一切开销都是他出,大到几千,小到几块钱,无一例外都如此。这样的弟弟或者大哥,自然是人人喜欢的,当一切变成习惯,突然有一天,他不愿意这么做了,大家自然就接受不了,也不再喜欢他了。
他因为没有按照他的家人的想法活着,所以不被喜欢。
据说老陈年轻时也这样的。他对他的父母和兄弟姐妹,比对我们好多了。那时候我总觉得他跟他的父母和兄弟姐妹才是一家人,我们反倒像别人。印象最深刻的事情就是他每次从外面回来,都会买点零食像是糖果之类的,按理,我和两个姐姐应该是最先得到那些零食的人,但是并没有,他每次一回到家,家门都还没进,背包直接放门上,拿了吃的就去找他父母了。
我们就只能眼巴巴地看着他手里的零食。
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了很多年。不过后来,当他终于认清那些人的真面目时,他自然不会再对他们好,而是回归了我们那个真正的家,这样,他原先的家人,就集体说他不好了。
老陈后来对那些人,没有一分的忍让,无论什么事情都是如此,我想,那大概是因为他自己也懊恼以前自己怎么那么傻。
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人,也许都曾遇到过被人说你变了的情况,每当这时候,我总在想,到底是谁变了比较多呢?
你只看到了结果,却没有认真去分析原因,这样指责别人,不也挺250的么。
二
我本来是想写美食的,结果因为改作文想到了很多其他的事情。
难得今天有空,天气也好,便骑了车在附近的河边转了几圈,随拍了几张看起来还不错的风景图。
这是上午在学校拍的,第二教学楼。车子不重要,重要的是蓝蓝的天。
这张是午后在阳台上拍的,阳光像是外面不小心漏进来的。我把这些花儿也搬到了太阳底下,慵懒的样子,随主人。
这是一盆非常有存在价值的绿萝:一根被丢在土里的茎,发了很多新芽,然后就变这样了。
待小强打扫完了所有的地方,我就出发了。
接着就遇见了这些蓝天和白云。
这是在浮桥边,有很多干部一样的人在对环卫工人指手画脚。我没把他们拍进去,只有这天空。
这是回来时经过河边拍的,太阳就要落山了。
楼下同事的妈妈从婺源过来了,就称呼她为齐妈妈好了,齐妈妈很勤劳,她来了没几天,就开始自己做了小生意,每天都亲手制作一些婺源的特色美食比如糯米糕,豆腐肉包,和手工擀皮做出来的饺子。开始的时候买的人并不多,不过万事开头难,现在齐妈妈做的早餐,几乎供不应求了。
这碗里的,不是拿去校门口当早餐卖的美食,而是婺源的一道家常菜:糊菜。
糊菜是婺源特色菜之一,在别处是见不到的。据说这道菜在很早之初不是菜,是婺源人填肚子的食物,但味道是天壤之别。
糊菜的由来是有一段历史传说的:婺源是个叫“八份半山、一份田、半份水路和庄园”的地方,山多田少。所以婺源在历史上是个缺粮的地方,粮食不多就必须要走出去找生活,就形成了历史上的“徽商”。
但留在家的人也不一定粮食能够吃,所以当时婺源人在粮食收回来后,把一部分粮食拿出来磨成粉,一部分拿来吃。到了青黄不接时,婺源人就会把磨成粉的粮食拿出来和地里的菜,或山上的野菜糊起来吃,这就是婺源人现在糊菜的雏形。
经过历史的长河,生活的改善。婺源人把糊菜搬上了餐桌,成了“无荤不蒸、无素不糊”特色菜。
糊菜有许多,什么素菜都能糊,有“糊白菜、糊南瓜、糊豆腐、糊豆......”
糊豆腐现在已经成为婺源人红、白喜事必须的一道菜,也是红、白喜事上的等一道菜。来婺源的客人也是很有必要品尝的一道菜。
齐妈妈很热情,做了美食总是会送点给我,晚上我吃了两大碗菜糊。
最后这个菜,是梧桐语从唐人街打包回来的,我是因为看到她在微信里说点菜点多了,就立刻要求打包回来,然后,她就给我带回了这道色香味俱全的赣南小炒鱼。
今天的晚餐,真是永远都吃不够的晚餐。
感谢所有。
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