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书原创)悦读唐宋八大家之第一全才苏东坡(之七)
总有一些惊喜,等着你
如有必要复习故事背景,请把下列链接毛起点:
七
大宋熙宁三年(公元一千零七十年),元宵节。神宗皇帝为了让老妈以及后宫高兴,突发奇想,打算整点节日气氛,于是下令低价(压价)购买浙灯四千盏。这个出发点是节约,结果到了执行层面,就成了强买,要求商户必须打五折销售,一时间,彩灯市场鸡飞狗跳。
苏轼觉得这种做法不妥,果断写了一篇《谏买浙灯状》(一千二百二十四字),文章中心意思体现在以下几句:
臣虽至愚,亦知陛下游心经术,动法尧舜……而岂以灯为悦者哉。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而极天下之养耳。然大孝在乎养志,百姓不可户晓……卖灯之民,例非豪户……陛下为民父母,唯可添价贵买,岂可减价贱酬?此事至小,体则甚大。凡陛下所以减价者,非欲以与此小民争此豪末,岂以其无用而厚费也?如知其无用,何必更索?恶其厚费,则如勿买。
这里面,一边给皇帝戴高帽子,一边批评,写得十分到位:我知道皇帝品行高尚,不会用这个灯来取乐。你买灯,是为了让母亲开心,但是老百姓不了解这个情况。那些卖灯的老百姓,都是贫困户,你照顾他们的生意,完全可以加价。你之所以减价购买,是觉得这个东西意义并不太大,既然这样,我看不如不买算了。
神宗皇帝看了,一拍大腿:可不咋地?我咋没想到这点呢!于是马上停止了这一行为。苏轼一看效果好,于是继续加油,写了《再上皇帝书》,直接批评新政策:
今日之政,小用则小败,大用则大败!若力行不已,则乱亡随之!
同时还写了《拟进士对御试策》等,全面开始对新政策的批评。这下搞得他和王安石的矛盾更加尖锐而明显了。
一大批拒绝执行王安石新政的人,都受到了打压甚至消灭。苏轼有点虚火。为了避开攻击,在熙宁四年(一千零七十一年)六月,苏轼给皇帝写了一个请示,打算到地方工作,离开京城。皇帝就批示了一个县长的职位(知州)。
但受王安石左右的中书省不同意,提议他担任颍州通判(副县长兼纪委书记)。皇帝于是也让一步,批示他担任杭州通判。为什么王安石不让苏轼担任县长呢?是怕他不执行新法。
大宋熙宁四年(一千零七十一年),七月。苏轼带着家人,离开帝都,前往杭州。在这之前,已经有很多干部因为相同的原因,离开了帝都。比如,张方平任陈州知州,欧阳修退休,闲居颍州等。
这一次,苏轼并不着急,边走边耍。因为弟弟苏辙任陈州教授,老师张方平也在陈州,于是在陈州耍了两个多月。在弟弟和老师的陪同下,把当地的旅游景点全部走了一圈。还去看望了欧阳修。
十一月,苏轼到达扬州镇江金山寺,去拜访了宝觉、圆通两位大和尚,晚上在寺庙住宿,触景生情,写了一首《游金山寺》: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
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
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羁愁畏晚寻归楫,山僧苦留看落日。
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
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
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鸟惊。
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
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惊我顽。
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
这年的十一月二十八日,苏轼到达杭州。办公大楼在凤凰山顶,南边是钱塘江,北边是西湖,东边是东海。打开窗户一看,整个杭州城的风景尽收眼底。
西湖这个景色美啊!他按捺不住喜悦的心情,发了一个朋友圈《寒食未明至湖上,太守未来,两县令先在》,描述了天不亮游船就遍布西湖的盛况:
城头月落尚啼乌,乌榜红舷早满湖。
鼓吹未容迎五马,水云先已飏双凫。
映山黄帽螭头舫,夹道青烟鹊尾炉。
老病逢春只思睡,独求僧榻寄须臾。
担任杭州通判,公务十分繁忙,生意极好。他在《和蔡准郎中见邀游西湖三首之一》众,用这样一句描述了自己作为“加班狗”的日常:
“君不见钱塘宦游客,朝推囚,暮决狱,不因人唤何时休。”
但是,人这个名堂,总得有点自己的爱好。公务再忙,也不能荒废了游玩的兴致。要不,就辜负了这天下最美的杭州。
苏轼认为,这西湖的天下人的西湖,无论是不是有钱,是不是有地位,都可以游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感受肯定完全不一样。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西湖。他在《怀西湖寄晁美叔叔同年》(一百六十八字)前几句就说:
西湖天下景,游者无愚贤。
深浅随所得,谁能识其全。
但是,在苏轼笔下的西湖,却有着与常人不一样的味道。比如,他看西湖,竟然犹如看大海,他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一》: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比如他的《有美堂暴雨》: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
唤起谪仙泉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
当然,苏轼写西湖,最为出名的,还是他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作为当地“湖长”,还经常性开展夜间巡湖活动。那时候的西湖,被命令禁渔,不准钓鱼,只准放生。但是,这个规定却断绝了渔民的生路,于是他们就铤而走险,趁着夜黑风高,偷偷捕鱼。
苏轼晚上巡湖即便是看见了这种情况,也假装没看见,大家彼此心照不宣。他在《夜泛西湖五绝其三》中,描述了这种情况:
苍龙已没牛斗横,东方芒角升长庚。
渔人收筒及未晓,船过惟有菰蒲声。
当上级政策和群众实际需要产生矛盾的时候,采取有效方式,选择维护群众切身利益,这是一个有良知的基层干部的应有行为。
可惜,很多人想这样做,但是不敢。
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东西值得去付出
写作,是我业余的唯一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