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默读、视读——高效阅读的关键是什么?

阿猫读书 2020-08-21

以下文章来源于罗文益 ,作者罗文益

罗文益

读书,读事,读人。

我以前曾道听途说过一个观点,那就是真正高效的阅读,是去除了“大脑里面跟着读”的惯性,直接用眼睛,像识别图像一样去阅读,这样带来的效果是最好的,不仅读的快,而且吸收效率还特别高。
虽然当时没有看到证据支持,但人年轻,说啥信啥,这话好像还是个语文老师说的,就觉得,应该还算是比较权威吧。
后来就跟练功一样,用各种暗示、正念来压制脑子里面跟着读的欲望,强行不让自己默读。
到今天,很惭愧,没练成。
我读过的书也不少,阅读速度自认为还是蛮快的,两三百页的专题研究,有时候一个下午就读完了,脑子里面也有了一条线或者一个大纲,但真在读的时候,我还是在默读,脑子里还是不由自主地发出声音。
但你要说完全没有识别图像一样的速读,那也不对。
比如最近在读一部通俗小说,叫《苗疆蛊事》,和《盗墓笔记》、《鬼吹灯》一样的探险夺宝。因为语言比较浅显,读得快了,我发现,这脑子里的声音确实减弱了、破碎了,更多的时候就是在像浏览图片一样扫读。
就觉得:也许我这个人就是这样吧,没法像那些牛逼的人一样,完全用眼睛读,就算是读通俗的小说,也没法完全屏蔽阅读的声音。
直到昨天我看了一篇专业论文,才一下子刷新了我关于阅读,以及高效阅读的根本观念。
才知道,把高效阅读等价于纯靠眼睛读,其实挺扯淡的,那些说自己掌握了眼睛速读大法的,也很大概率在装逼。
这篇论文叫《出声阅读和默读之间的差异》,发表于2016年1月的专业心理学期刊——《心理科学进展》上,作者是高敏等人:
这篇论文算是对阅读与认知之间关系的一个文献综合,提到了各种阅读模式之间的认知差异,以及从儿童到成人之间的阅读模式的演变。里面有几个重要的观点:
1/ 小孩子一开始的阅读理解能力不行,只能通过朗读来细读,朗读包含了更多的认知加工过程,会让人不由自主地去思考、检查错误;(我个人觉得所谓更多的“认知加工过程”,应该是视觉体验和听觉体验之间的互证,是为了达到观察的“认知协调与统一”,然后看和听一互对,不得不引入理性的思考)
2/ 从小学高年级开始,孩子们的阅读便自然从朗读慢慢演化成了默读,一直到成人。
到这个阶段,默读的知识吸收效率更高,朗读反而让成绩降低了;(按照原文的说法,是“一旦读者熟悉了默读方式,朗读出声会使其分散注意力”)
3/ 阅读过程中确实有一种跟“视读”,也就是用眼睛阅览相关的效应,叫“副中央凸预视效应”,也就是阅读的时候,人们不仅从直接注视的词汇中获取信息,也从与其相邻的词语中获取信息。
这确实是检测人们阅读效率的一个指标,但它是结果,是一个人“知觉广度”够高之后,随之而来的能力提升。显然,默读的“副中央凸预视效应”比朗读要强。
这3点说的比较专业,换成大白话,其实就是:
成年人的“阅读”其实是一个混合体,它包括了你小时候学到的朗读,但却在后来变成了在头脑中发声。
而默读也不等于“朗读的无声版”,而是加入了视觉的看图一样的手段,你阅读理解能力越强,你也就越会像看图片一样阅读。
但我们再想想,阅读能力什么情况下比较强呢?
很简单,阅读材料相对于你信息量越少、信息结构越简单,你的阅读能力自然就越强。
比如说,让你和一个小朋友一起读小学课文,他可能会选择朗读,而你可以却像读图一样快速地浏览,间而默读几个关键词,吸收效率远超过他。
这里是因为你选择了“视读”所以你阅读效率高吗?
其实反了,是你阅读能力、阅读效率比他强,所以你才选择了“视读”以及“默读”。
这意味着,专门去训练自己的“视读”能力,其实是倒转了因果,等于是拔苗助长。
其实,人的信息吸收能力,是不随方法而变的。对于不熟悉的新材料,你一点点默读,读得慢,但每一刻都是新信息;对于很熟悉的材料,你读的很快,但全是你知道的、在你预料之内的信息,你吸收的新信息还是那么多。
因此,真正高效的阅读,是一种特别“本真”的能力,就是你阅读能力本来就强、你脑子里知道的信息本来就多。
这样一来,同样一段材料,你可以倾向于“视读”,那些不懂的,相对于你就像是小学生一样,只能“默读”,甚至“朗读”。
那么,什么叫“阅读能力本来就强”呢?
有一篇河北大学的教育学硕士论文,叫《不同认知灵活性大学生在默读和出声阅读下的眼动研究》,我觉得说的不错。论文封面如下图:
根据作者的研究,同样都是人,阅读能力确实存在很大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两大指标上,其一,是“理解力”,也就是看懂啥文字意思的能力;其二,是“抗干扰能力”,也就是不被无用信息干扰的能力。
作者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地方,就是理解力越强的人,抗干扰能力同时也越强,不用反复回读也能顺利理解文字,所以效率自然也高。
这意味着一个很坑爹的事实:你越看不懂的材料,你就越容易分心,从而让你不管是理解力还是抗干扰能力同时都掉了链子。
所以,对于阅读,真正的问题不是枯燥的文字让你没兴趣读下去,而是你不熟悉的文字,让你阅读能力大大下降,然后再反馈到你的情绪里,让你不想读、学习效率也低。
如何做到高效阅读?
并不取决于你选了什么阅读方法,而在于你打下了牢靠的基础,对你阅读的材料,在读之前就能做到一定程度的熟悉。
因此,长远来看,你读的越多,你效率自然就越高;短期来看,一切可以降低你即将阅读材料陌生感的方法(比如提前确定材料的框架、做好相关预习、熟悉该文字的话语体系与论说方式等等),都可以大大提高你的阅读效率。
***
最后讲一个关于阅读的小故事。是在阿尔维托·曼古埃尔写的书——《阅读史》里面看到的。
他说,中世纪的时候,那些识字的人在阅读时,发现脑子里不知道为啥总喜欢跟着默读,哪怕是心智高远的牧师也克服不了。
更可怕的是,明明嗓子没有发声,但脑子里面却可以“听到”阅读的声音。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啊?
后来,不知道哪位大拿出来解释:这个声音其实来自于上帝,是上帝在人类心智上的投射,阅读经书,便是在与上帝连接……
这个分析拿到今天,看起来很搞笑,但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所谓“默读”,确实是人类非常自然的一种阅读方式,没啥好吓人的。
古代能阅读的资料太少、识字的人太少,人们从下往上看,把“默读”给玄化了;
咱们今天信息大爆炸,不读也得读,则是从上往下看,便质疑自己为啥不具有抛弃默读、纯靠眼睛速读的本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