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谈论的“寒门学子”们究竟在焦虑什么?

文章/胡椒粉

图片来自网络

一篇出自咪蒙系的文章(《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以下简称《状元之死》)很快的火了,然而又很快的被封禁。封禁的原因貌似在于作者虚构了一篇“真实的故事”,但这不是我们所关注的点,我们关注的是这则故事成功的贩卖了两种焦虑,一种是广大的寒门出身的年轻人对于困窘的现实和不测的未来的焦虑,一种是都市人对于“生存的正义感”的焦虑。

作为一个从事农村大学生支持工作的公益行业从业人员,不得不说这样的一个内容对我来说是有着极强的吸引力的。于是后知后觉的我在本文被封之后还是去搜索了原文来看,网络上对于这篇文章的批评声很多,已毋庸赘述,而我则更关心“寒门学子”这个群体本身。

在我看来,《状元之死》所塑造的那个寒门状元的形象是十分肤浅、片面的,以至于稍微对贫穷有一点了解的人就能看出其中的虚假。但那个形象却非常符合大众认知中的“穷学生”:穿着一身山寨的衣服,总是吃不饱饭的样子,节省、聪明、认真、努力却又心事重重。

“穷学生”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其实毛虫自习室曾收到过一篇已经毕业了的作者的稿子:寒冬、黑夜、馒头——致我曾经的困苦和今天的远方,作者在文章里很详细的讲述了自己如何度过了中学最困难的一个时期,文中对于贫穷的描述让每个看过的人都觉得揪心、难过。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篇文章里的故事,放在今天的中国的农村也是一个少数。

对于写手们而言,“寒门学子”是一个很好用的武器:在励志文章中,他们是努力向上、勇于追求梦想的代表;在描写城乡间的对立与冲突的文章中,他们是骨子里都透着自私与卑鄙的“凤凰男”、“凤凰女”。但其实根本没有人关心,“寒门学子”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群体,他们只是一个刺激人们的怜悯与憎恨的符号。

如果说《状元之死》这篇文章有什么好处的话,那就是他一定程度上的说出了寒门出身的年轻人对于现实的焦虑。

其实焦虑是非常普遍的心理问题,它来自于某种持续的心理矛盾,而进入大学之后似乎成为了如今焦虑爆发的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尤其对于“寒门学子”来说更是如此:

1   专业的焦虑

农村学生的焦虑很多时候从高考填志愿那一刻就开始了,和城市学生相比,他们的身边几乎没有人能够给他们提供好的建议。所有人都知道北大清华好,但不是所有人都能上到这样“众所周知的好大学”。那么在剩下的不够知名的大学之间如何进行挑选,又该选择什么样的专业、去哪一座城市就成了巨大的问题。

“三伯的儿子上了xx大学、学了xx专业,现在毕业找了一个xx工作,月入万元。”

听同学说、听亲戚说、听村里人说,是获取信息最直接的途径,但效果显然并不好。许多人在进了大学以后,才慢慢的开始知道自己选择的究竟是什么样的学校、什么样的专业。但这个时候发现不合适却已经晚了,转换专业的成本太高,但每天学着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幻想着以后从事一份不喜欢的工作,的确是一种莫大的折磨。

2   社交的焦虑

对很多“寒门学子”来说,进入城市、进入大学意味着进入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百货大楼,一切都是陌生的,钢筋水泥的丛林既令人新奇又令人担忧。一开始“我”甚至不知道手机二维码该对准哪里,地铁应该从哪个口出。

大学校园里将会是此生第一次遇到这么多与众不同的人,ta们性格迥异、特立独行,甚至肆无忌惮。ta们漂亮、开朗、聪明、时尚、优秀,“我想要融入ta们之中,我想要和ta们做朋友,我害怕被孤立,我想要合群”,就像毛虫的这篇投稿里写的一样:为了<em>合</em><em>群</em>,从山村到大学的她做遍了自己不喜欢的事

因为害怕被鼓励、害怕落在后面,“我”拼命的改变着自己去迎合新的同学、新的朋友、新的环境,“我”学着翘课、学着自己听不懂的网络流行语、学着唱k轰趴、学着打网络游戏、学着使用各种表情包、参加学生会、参加各种社团。

但越是去学习这些,心里就越觉得自卑,因为这样的“我”根本就不是“我”。无论“我”怎么追,都跟不上他们的脚步,ta们仍是和“我”不一样的人,面对喜欢的人“我”依然不敢开口。

3   能力与未来的焦虑

许多“寒门学子”在中学的时候都是班里、学校里的佼佼者,甚至是当地的状元。可当他们进入了大学之后,长久以来的优越感统统都不在了,身边多的是比自己优秀的人。

老师布置了一份作业,需要做一件PPT,电脑基础薄弱的自己可能花了一整天的时候都做不出来,但别人只用了一个小时就轻松搞定,甚至做出来的成品比自己的更精致。

大三、大四的时候,身边有的同学已经找到了很好的实习岗位或工作,有的同学则成功保研,即使是平时学习普通的人也已经开始准备出国留学。可自己好像什么都还不会,什么都还没有开始,也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擅长什么、想做什么。

于是只好把对自己能力的怀疑转化为努力学习的动力,牺牲掉所有的时间泡在图书馆、自习室里,去考各种各样的有关的无关的证件,考公务员、考事业单位、考研究生。但究竟为什么要考这些证、考这些事,自己也不知道。

让自己忙碌起来似乎是一个很好的抵抗焦虑的方法,但当所有的努力得不到回应时,焦虑感就会爆发。以上所提到的三种焦虑是“寒门学子”所独有的吗?

我觉得当然不是,对于专业的、社交的、能力以及未来的焦虑,很多大学生都会有。但在相同的焦虑表现形式之下,“寒门学子”产生焦虑的根源以及层次却又完全不同,从某方面来讲他们更加脆弱、更需要关注和支持。

我是一个挺容易感到焦虑的人,大一刚入学的时候,一个陌生的环境,我会有无所适从的感觉。就包括我不喜欢一个人去食堂吃饭,好像大家都在看你,很难受,不知道做什么才能缓解这种感觉。

@此间少年

大学不能回想过来说只有考证、考试、上课了,得有一点想起来特别有意思的事情,但是我目前没有想起来特别有意思的事情。

@松鼠鱼

如何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忙到连睡觉都想很多很多事情,真的好忙好累,为什么要学习自己很多不喜欢或者浪费时间的课。

@那时年少

由于较低的自我认同、社会融入感以及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公导致了他们在进入大学以后产生了一系列的不适应,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只靠学生本人以及家庭显然是不够的。

因此,“破茧计划”一直在做的就是去支持这些“寒门学子”,帮助他们更好的认识自己、解决困难、抵抗焦虑。(毫不做作的打了一个广告


“破茧计划”是由陕西纯山教育基金会于2007年发起的一项农村大学生支持行动(毛虫自习室是破茧计划项目的官方公众号)。该项目期望通过能力建设培训、城市探索、兴趣小组支持、资金支持和提供丰富多样的工作机会帮助农村大学生更好的适应在城市的学习与生活,增强其自信力、独立能力和互助精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