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夺泸定桥的勇士李友林,建国后授上校军衔,晚年的结局怎么样?

遵义会议虽然纠正了博古与李德的错误指挥,但是红军的处境依然不妙,尤其是强渡大渡河后,国民党穷追不舍,想让红军在大渡河附近重复太平天国石达开的悲剧。为了躲避国民党的围追堵截,1935年5月26日,红军军委做出了夺取泸定桥的指示。

当时的通讯手段并不发达,5月26日作出的指示,传达到红四团时已经是5月28日,而红军军委作出的指示是要在5月29日到达泸定桥,向泸定桥发起进攻。当时红四团距离泸定桥还有240里路,也就是说,红四团要在一天一夜之内长途奔袭240里,只有这样才能在预定时间内到达泸定桥。

不巧的是,当时天降大雨,道路泥泞,而且又是山路,在这样不利的条件下,红军要在一天一夜内急行240里简直是天方夜谭。不过,就是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红四团选择跑步前进,一昼夜急行240里路,在5月29日凌晨6点到达了泸定桥,趁敌人不备,红二连的22位勇士发起了飞夺泸定桥的战斗。

在参与飞夺泸定桥战斗的22名勇士中,有一位名叫李友林的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时,他担任了红二连的政治指导员,在战前的动员会议上,他主动请战,成为飞夺泸定桥的22位勇士之一。幸运的是,李友林在飞夺泸定桥战斗后取得了长征的胜利会师,经历了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那么,李友林后来的结局怎么样呢?

李友林出生于1914年,江西瑞金人,他出生的地方是著名的革命之乡,同时瑞金也是中华苏维埃临时政府的首都。李友林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他的青少年时期,红军在他的家乡如火如荼地开展革命运动,受革命运动影响,李友林也在1931年加入红军,成为一名红军战士。

李友林虽然出生于农民家庭,但是读过几年私塾,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因此加入红军后,他被分配到红一军团,担任了44师师部的一名文书。不久之后,李友林被调到红二师的红四团,担任了红二连的一名政治指导员,也是在此任上,他参加了飞夺泸定桥的战斗。

1935年5月28日,红四团接到飞夺泸定桥的指示之后立刻急行军,经过一天一夜的长途奔袭,红四团顺利到达了泸定桥。红二连连长廖大珠主动向红四团团长黄开湘请战,要当飞夺泸定桥的突击队。经过研究,黄开湘统同意了廖大珠的请求,就这样,红二连成为飞夺泸定桥的突击队。回到红二连后,廖大珠召开了战前动员会,作为红二连的政治指导员,李友林主动要求参加突击队,他也由此成为飞夺泸定桥的22位勇士之一。

在友军的配合下,李友林他们成功夺取了泸定桥,使得红军大部队顺利渡过大渡河。在这之后,李友林跟随红军大部队迎来了长征的胜利会师。抗日战争期间,李友林进入大连市港务局,担任了公安局局长兼政委,解放战争期间,他担任了安东军区独立三师的团副政委,参加了辽沈战役等一系列重大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授衔仪式上,李友林被授予上校军衔。1958年,李友林从部队转业,进入了中国科技大学原子系,担任了副主任。之后李友林很长一段时间都在中科院综考会工作,退休之后,李友林享受司局级待遇,最终于1997年在北京病逝,终年83岁。

参考资料:

《记飞夺泸定桥22勇士之一李友林同志》侯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