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谱的“闻” 徐梦嘉

.

离谱的“闻”

徐梦嘉 文/图

 离谱的“闻”(聞),为什么“离谱”?闻的本义是听,成语耳闻目睹,即亲耳听到亲眼见到。然实际使用中明明主字根是耳的闻,更多则表示用鼻子嗅气味的字义。如,你来闻一闻,不必加宾语气味两字,读者与听者绝不会误认为其意是让你来听一听。小文试析“闻”字。

 先谈“闻”的听觉义。

  《说文》:“闻,知闻也。从耳,门声。”是表示耳朵功能的字。甲文闻(图一),人将手掌拢放在耳廓后,协助捕捉聆听前方传来的声音(用点表示)。此构形主角“旡”是既的本字。旡(甲文,图二),刻画跪坐着的人吃完饭腆着肚子,既而转头不再面对食物张开嘴打着饱嗝。闻是一幅惟妙惟肖的“听音图”。闻之旡没有转头与大肚,出彩处是还看不出旡中人头,这里就要联系到我探究发现提出的甲文构形存在着“立体造字法”,本专栏文在解析“员”、“宫”两字中都有谈到。“闻”强调用耳听,故置入特写的大耳朵,叠加在人头部,盖住了后脑勺。由于闻中的声音微弱,听者还下意识屏息张嘴(尽管张嘴无助于听)。顺语,书写甲文闻者往往上端写了两横,大耳偏离,叠加耳与脑勺都不见了。小篆“闻”(聞)门耳组出,《说文》:“闻,知闻也。从耳,门声。”其实门闻的是声旁也是形旁,闻指在屋内竖起耳朵听门外的动静。

 由于甲文“闻”夸张的构形,就使得闻和听(聽)表现的字义稍有区别。“闻”则专心倾听,且声音皆入耳;聽(甲文,图三)是简单的耳口组合,直白表明以耳去听去感触口等发出的声音。故“有档次”的闻不会在“低层次”的闻一闻上表示听义。而是用在“心不在焉,听而不闻。(《礼记·大学》)”以及新闻、闻达、闻讯、惊闻、博学广闻、尊闻行知、名闻天下等等“高端”词语方面。

再谈“闻”如何从听觉义“离谱”地转到嗅觉义。

      古代汉字使用中有一种通感现象,既是心理现象,也是修辞现象。表感觉的字可以互相借用,这种“字义错位”的字形都在五官之间转换,是有度的,不能“错”得太离谱,否则造成混乱,听觉字表嗅觉义就是其中一例。嗅本字是臭(xiù),甲文(图四)鼻子形的自与犬组出,即狗用嗅觉灵敏的鼻子辨识各微细气味。后来“臭”转义表示所有气味用字,使用中“臭”的气味范围逐渐缩小,专指秽恶之气。当转义后的臭嗅觉义消失,于是小篆臭再加鼻造齅担纲,后又借用简单口代鼻作“嗅”。继续使用中又嫌嗅觉“嗅”与本字“臭”区别不明显,反正口代鼻已经离谱,干脆就再离谱地借用距鼻子稍远的耳朵,成有耳之“闻”来替补嗅。听觉“闻”与嗅觉“嗅”在表示认真辨别的字义上通,于是听觉闻成嗅觉闻,且嗅觉闻的使用频率高。听觉“闻”被借出了,大部分闻义就另借本义是笑貌使用率低的笔画简的“听”(听后被聽收纳,作聽的简字)来表示。

闻字借作嗅觉用的历史悠久。先秦《尚书·酒诰》:“弗惟德馨香祀,登闻于天。”有学者认为这里的闻对应香,让天帝闻到香,闻自然是“嗅”的意思;也有学者认为:闻不对应香,仍然是“听”义,“登闻于天”就是“使天帝听到”。我反复研读《酒诰》,文中还有“腥闻在上”语。此闻则毫无疑义是嗅的意思,因为腥气不可能听到,只能嗅到。战国《韩非子·十过》“闻酒臭而还”和西汉《史记·滑稽列传》“微闻香泽”,闻在这两处肯定都是嗅的意思。

离谱的“闻”,郁郁乎焕哉。中华古老汉字,东方奇幻魔块。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