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悉“三高长者”需求,打造理想养老生活范本,助力中高端养老社区突围行业红海
编辑/整理:沈钤 排版:Mico
人的一生就像是驾驶一辆叫做生命的车。刚刚开始的时候,有很多人会上车,比如亲人、朋友、同学、同事、爱人等等。这辆车上也会不断的装上很多东西,比如兴趣、理想、希望、义务、责任、担当等等。
但是随着这辆车往前走,到了一定时候,有些人会下车,有些东西会卸货,当这辆车上的东西越来越少,人越来越少的时候,就得开着空车走了。当开着空车的时候,人就进入了养老阶段。
我们总会面临一段开空车的时间,如果车上的人能够晚点下车,东西能够晚点卸货,让最后开空车的这段时间短一些,也许我们的生活质量就会更好一些。
开篇:
这段话是第三届中国老年产业商业创新大会(ABI2021)圆桌面对面访谈环节中一位资深文化观察者胡老师对于人生不同阶段的理解。
此次大会邀请养老社区精准客户“三高人群”(高知、高干、高管)——海派作家/资深文化观察者胡老师、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文化委员会第二届理事王老师、退休医生/花样百姓梦之队学员赵老师。三位老人围绕养老观念以及养老社区选择,尽情表达内心真实且独特的想法。
他们一致认为,老年人的养老是有阶段性的,有一个自主养老的阶段和被动养老的阶段。处于不同阶段的老人,生理和心理状态是不一样的,因此他们的需求点也是不同的。
对于身体健康且精神充沛的自理老人来说,他们对精神层面的需求很大,多关注休闲文娱与兴趣爱好等,追求有活力的退休生活;
对于自主能力减弱的非自理老人来说,他们对医疗健康的需求很高,多关注医疗设施/配套/服务/医保等,追求有保障的养老生活;
而对于是否入住养老机构这个问题,三位老人代表认为他们目前仍处于活力状态,暂时没有考虑,但是对于养老社区保持开放的态度,只要是能够达到他们的期待,未来愿意去体验入住或长期入住养老社区。
那符合他们心目中理想的养老社区是什么样的呢?需要满足哪些条件呢?又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呢?
01
化解入住前对养老社区的刻板印象
受传统思维的印象,很多老人对于养老社区的认知还停留在以前,认为只有被子女抛弃的人才会入住养老院,是一种无奈之举。
对于未入住老人来说,首先需要打破他们对养老机构的误解和偏见。因此,养老社区知识普及与社区实地考察环节是非常重要的。同时需要给予老人足够的时间去适应,进而改变他们对于养老社区的认知偏差,以正确积极的态度面对社区养老生活。
王老师:
“我两年前就开始劝说公公去养老机构,因为他已经80多岁了,身体不好需要专业的医护照料。但是他不接受,他不想去。转机出现在今年4月份,他摔了一跤,骨头裂了导致需要长期护理。
这时候我再次提出入住养老社区的事情,跟他分析了现状以及如何选择,然后试着去说服他,并且根据他的需求挑选适合的养老机构。从4月份入住到10月份,我去看望他的时候,问他觉得怎么样。他说'我不要回去了,我家都不要了,我要在这里。’”
02
打造混龄、有爱的养老社区
现有的养老社区大多按照健康状态区分活力/护理老人。
但现在人类寿命越来越长,对于健康且能自主生活的老人来说,他们关注的重心可能并不是完善的医疗服务和生活照料,而是过上自由有尊严且有活力的养老生活,他们需要的是混龄的、有爱的养老社区。
a)混龄的
当一个社区只存在一种类型的群体时,这样的社区其实是一个伪社区。所以,养老社区应该是混龄的,有老人、有年轻人、有小孩,在这个社区里面老人能够像外面一样的生活,老人就不会有脱离社会的感觉。
胡老师:
“我认为年纪大的人是离不开年轻人的,年轻人身上的那些理想、希望与热情远比优良的医疗设施和生活服务更重要,所以对于养老工作来说,需要年轻人加入进来,需要一些鲶鱼效应。”
b) 有爱的
现在的养老社区大多关注如何给予老人完善的医疗保障,细致的生活照料,却忽略了一个重点,老人也有爱他人的精神需求。不管是异性之间的爱慕,还是跨越年龄之间的欣赏,这种情感的交流对于老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能够让他们维持活力且年轻的精神状态。
胡老师:
“我的父亲是个退休教授,他在80多岁的时候就主动要求去住养老院。那个养老公寓像他这样的孤寡老人很多。当一些老太太过生日的时候,公寓会提前告诉他们,让那些老头给老太太写贺卡送礼物,后来公寓里一对对的老头老太太都产生了爱的情愫。
我父亲后来也爱上了一个老太太,公寓里经常给他们办一些活动,两个人也会去参加舞会一起跳舞。我发现父亲在这段时间精神状态特别年轻,而且身体状况是最好的。”
03
设计人性化的运营模式
现在社会上存在着这样一个现象,老人积攒了一辈子的钱全部用在支付养老社区上,他们卖掉老房子来支付养老社区高昂的押金,然后用老两口的退休工资来支付月费。
如果这个养老社区符合自己的需求,那还算是找到了一个比较好的归宿。但如果说有些地方不符合自己之前的期待,退住是个非常头疼的问题。
与此同时,处于不同阶段的老人对于养老社区关注的重点是不一样的。入住前大笔资金的投入其实在一定程度上隔断了老人可选择的方向,很多老人迫于前期高资金的投入继续待在原来的社区,而不去选择更符合他们需求的社区。
那么,在养老社区入住标准中,是否可以设置多种选项,让老人的选择方向多一些呢?
王老师:
“我觉得养老社区不要一刀切,我看到现在很多社区入住路径都很一致。入住前需要投入大量财力物力,有的机构入住前甚至要交几百万的押金,同时退住也是个很困难的事情。我希望养老社区可以人性化且多元化的发展,比如尝试短租主题化的入住模式等。”
结论:
这几位老人发言结束之后,在座参会嘉宾表示受益良多。对于养老行业从业者来说,应该走进老年人的生活,聆听他们的真实想法,全方位多角度的发掘他们的需求。这样才能设计出真正符合老人需求的养老产品,让他们能够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