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被孩子摔坏,孩子辨称“本来就有一痕”,家长回应突显高段位
知错就改是好孩子,做错了事却不认则是坏孩子,这是放之四海皆准的公理。然而由于人的自私天性以及自尊心的存在,想让人乖乖认错其实是很难的,不明事理的孩子更是如此。在这种关头,就很考验父母的处理能力了。
朋友小张有一次去亲戚家做客,那家有个八岁正读二年级的小男孩。小张去了以后,男孩嚷嚷着要玩手机,小张见男孩长得可爱,就把手机给他玩了一段时间。没想到,男孩一个失手把手机摔在了地上,捡起来后发现手机屏幕几乎碎了一半。小张一下子楞住了,虽然心疼手机,可是人家孩子也不是故意的,再说了自己是客人,如果执意要对方赔的话,面子上也不好看,便隐忍不发。
没想到男孩却先声夺人,声称手机不是他摔坏的,还辩称“手机本来就有一痕”。这话让小张很生气,她的手机本来确实有一条细微的痕迹,但不影响使用,可现在却不仅仅是一痕,而是半个屏幕都碎了,修理费用少说也要好几百。看到男孩做错了事还推卸责任,小张就很不服气地说:“你看看屏幕都碎成什么样了,不是你摔的能成这样?”
客厅里的声音惊动了男孩的母亲,但小张并不打算让对方赔,见男孩母亲过来问话,就表示没什么事。可男孩的母亲却不依不饶,坚持要赔给小张,而且还对着自己的儿子说了一句十分突显高段位的话:“手机是阿姨最心爱的东西,你把它摔坏了难道还不应该道个歉吗?如果有人把你的奥特曼模型也摔坏了,你会怎么想?”母亲这么一说,男孩便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乖乖地道了歉。看到男孩道了歉,小张心里的怒气也顿时消散一空了。
在面对孩子犯错的时候,这位家长的处理可以说是非常得当的。她没有强迫孩子认错,而是用孩子能够感同身受的方式让他理解自己所犯错误的严重性,从而让孩子心甘情愿地认错并道歉。然而我们很多家长却没有这种意识,他们只会一味地使用家长权威去强迫孩子认错,殊不知这种强逼之下的就犯,并不能让孩子的错误得到根本的纠正,反而种下了叛逆的种子。
让孩子认错,诱导好过强逼
人都是有自尊心的,孩子也是如此。如果家长不顾及孩子的自尊心,强迫孩子犯错后去认错的话,会给他的心理带来极大的冲击,即使孩子最终服软了,内心也是不平的,逆反情绪也会得到积累,并终有一天爆发出来。
相比之下,采用更有效的“诱导手段”来引导孩子认错,则是一个更科学更有效的办法。就像上面案例中的那位母亲一样,用孩子最心爱的玩具来类比被他摔坏的手机,从而让孩子产生同理心,一旦有了同理心,自然就更能意识到自己犯错给别人带来的痛苦,当然也就更愿意去认错甚至道歉了。
当然了,诱导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在不同的场合,以及不同的事端面前,适用采用的手段也不尽相同。家长既要有这样的意识,也不能简单照搬,而应该审时度势地采取最适合的手段,这样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诱导孩子认错,家长可以这么做
第一种手段可称之为“唤起孩子的同理心”,也就是上面案例中男孩母亲的做法,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第二种手段则可以用“鼓励”一词来形容。其实很多时候,孩子内心是知道自己已经犯了错的,却没有勇气站出来认错,在这种情况下,家长的鼓励就很重要。只要给予适当的语言鼓励,就可以让孩子主动认错,与此同时,家长也应该不失时机地夸奖表扬,从而让孩子意识到主动认错是件正面的事,品德修养也随之提升了。
第三种手段则是“晓以利害”。孩子犯了错多半会给别人或者自己带来损害,而如果不认错,也不采取弥补措施,这种损害还可能扩大。家长就可以利用这一点,告诉孩子不认错的后果是什么,以及认错并积极弥补的结果又是什么。两相对比,相信再愚钝的孩子也能知道认错的好处,自然也就愿意乖乖认错了。
最后一种手段虽然也带有一点“威胁”的意味,却是一种软性的威胁,比起滥用家长权威的暴力威胁,它要柔和得多,孩子也更乐于接受。总之,学会了上面所列举的三种手段,在处理孩子犯错问题上,家长就不会总是感到棘手了,孩子的错误也能得到更好的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