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眼® |“第二国家队”加入,民营医疗机构“无差异,难生存”
随着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1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中“优化支持国有企业办医疗机构发展,2021年10月底前制定相关政策文件”时间的临近, 7000家“国企医院”将由六大央企注入组建为大型“医疗集团”,号称医疗“第二国家队”即将登上历史舞台。
据先行战略“战略眼®”观察,结合PEST 五力模型分析:伴随国家进一步增大对公立医院投入力度,“国家队”的力量和地位更加坚固不可动摇;大型央企“医疗集团”的出现,有助于国家完善和提高社会医疗保障,同时抑制看病难看病贵,把社保进一步回笼到国家自控体系里循环,再加上政策支持,这支“第二国家队”,将会对医疗机构竞争格局产生深远影响;而作为公立医疗机构的“补充”地位的民营医疗机构,将面临强大的竞争压力,必须形成区隔于公立医院、区隔于“医疗集团”的差异化经营,形成自己的特色才有机会生存下去。
一
大型央企“医疗集团”带来强大的竞争压力,医疗资源进一步向“国家队”集中,民营医疗机构处境艰难,加速优胜劣汰。
1、自带竞争壁垒,民营医疗机构难以企及
规模经济壁垒
通用技术集团目前已拥有154家医疗机构(其中三级医院17家,二级医院47家,一级及未评级医疗机构90家),3.2万张床位,年门急诊量超过1600万人次,分布全国21个省市。
在本轮企业医院改制中,一些头部医疗集团率先成为“万床户”并持续跑马圈地。仅仅新里程就以“区域医疗中心”为并购战略,先后投资并购了数十家国企医院,覆盖山东、河南、山西、福建等8个省份,全国控股管理超过20000张床位,已跻身国内最大的综合医院集团之一。
如此庞大的规模,再加上央企背景带来的无形资产,使得“医疗集团”旗下医院有着共同成本和共享利益,分摊下来的单位成本很可能是一般医疗机构难以触及的。
资金壁垒
医疗机构的投资一般都是重资产,需要雄厚的资金实力。2018年7月,国资委指定华润健康、国药集团、中国诚通、中国通用、中国国投、中国国新等六家央企作为托管平台,将没有完成改制的国企医院划入托管平台。
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副会长、上海市社会医疗机构协会会长闫东方表示,这六家平台的专业管理能力、资金和国企优势都十分强大,以打包的方式整合这些企业医院,会形成国有资本主导的多个医疗集团。
如此雄厚的资金实力,会拉高整体行业的资金壁垒,提高行业对运营资金的需求。试想,如果个别医疗集团向着“高精尖”发力,同样的病种使用都是最先进的诊疗设备,并走医保,那对民营医疗机构就是“吊打”。
政策壁垒
随着2021年10月底的最后期限临近,国家和地方政府都在抓紧出台“优化支持国有企业办医疗机构发展”的相关政策文件,这些文件的陆续出台,无疑会从多方面保障和促进这些大型“医疗集团”的发展。民营医疗机构如果享受不到政策的支持,在竞争中会处于明显劣势。
2、“第二国家队”带来强大的竞争压力,医疗资源进一步集中,促进民营市场洗牌,优秀民营医疗机构将脱颖而出。
目前我国的医疗机构中,公立医疗占绝对领先地位,“第二国家队”以医疗集团的形式出现,作为公立医疗强有力的补充,既参与到市场化竞争中,又在竞争中进一步强化了“国家队”的实力和能力,使得医疗资源进一步集中。
事实上,曾经的国企医院与民营医院一直存在竞争关系,很多国企医院也是在同民营医院竞争中逐渐败落,而一些有实力的民营医院,也一度凭借托管国企医院而建立自己的基础。
在新成立的医疗集团,归根到底要解决国企医院体制、机制上的问题,要能重回市场竞争当中去。所以都在积极探索新的经营模式。
“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区域医疗中心”的医疗中心模式、专科连锁化模式、慢病管理模式等,都是即符合国情、民生又有前景的经营模式,这种市场化的运作,再加上背后强大的资本支持,将直接与民营医疗机构在市场上展开正面竞争。
在强大的竞争压力下,民营医疗机构面临的人才、技术、资金多方面瓶颈都会更加明显,而这些不是靠营销手段能解决的问题, “莆田系”们将再无生存空间,浮华散去,谁有真才实学,谁在真正“治病救人”,一览无余,优质的民营医疗机构将浮出水面,真正做好公立医院的有效补充。
3、大型“医疗集团”能更好地落实国家医保政策,增加国家集采需求,进一步抑制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有利于促进医疗行业合规发展,再次淘汰不规范、经营效率低的民营医疗机构。
从上游采购来看,自从国家集采实施以来,民营医疗机构就陷入两难境地:接受医保价格等于低利润甚至没有利润,不接受医保就将损失患者来源。随着大型“医疗集团”的到来,国家医保政策能够更好的落实,进一步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而在非医保范围的盈利模式也极有可能遭遇“医疗集团”单位的正面竞争,而其他方面的“散兵游勇”式的经营会逐渐被边缘化。
这一方面会逼着民营医院探索更高附加值的医疗服务项目,焕发民营医院市场经营的生命力;另一方面也会加剧民营医院竞争,进一步大浪淘沙。
4、央企“医疗集团”的出现,无疑给老百姓又多了一项“可靠”的选择,民营医疗机构需要给患者一个“有份量的选择理由”。
央企“医疗集团”与政府办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对于医疗资源的分配、利用、优化医疗结构,都起着重要作用,这些对于老百姓来讲,其实是又多了一项“可靠”的选择。
与之相反的是,民营医院基础薄弱,很难积累起患者长期的信任,加之个别如“莆田系”带来的不良社会影响,让本来艰难的处境变得更加艰难。
所以对于民营医疗机构来讲,必须给老百姓一个“有份量”的选择理由,必须能讲清楚能给患者带来的实际利益,否则患者流失是一定的,我们可以设想,在同等医疗条件下,即便是选择康复医院,老百姓也一定会选择有国资背景的。
二
民营医疗机构必须在夹缝中找到自己的差异化定位,“无差异,难生存”
国家对民营医疗机构的定位非常明确:“补充”。简单理解,就是“不做公立医院擅长的能做的,去做和公立医院不一样的事。”这要求民营医疗机构从业务底层上就必须找好自己的差异化定位,形成自己与众不同的特色,在特色上获得成长。
1、在地域薄弱环节形成差异化
在没有公立医院的地方、在公立医院无法下沉的地方发展,比如在燕郊,一直没有公立医院,个别民营医院就承担起当地公共卫生的职能。其实国家近年来特别是新冠疫情常态化之后,强化了医联体、互联网医院这些方面的投入,也是为了解决基层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这里的竞争也会更加激烈。
2、在中医上形成差异化
中医在民间有着非常好的基础,中医民营医疗机构实际上是民营医疗机构里的一大特色。随着国家对中医崛起的支持,已经有一大批民营中医院、民间的中医合规诊所、名中医特色诊所等如雨后春笋般生长出来。
我国中医中药博大精深,有些病种中医治疗甚至更有优势,比如妇科、肾病、风湿、老年慢病等,也很可能一个特色小方就支撑起一家医疗机构。而我国中医院的规模和数量,远不及西医院,所以在中医上也可以形成很好的差异化。
3、在特色专科上形成差异化
这不是说“不做综合做专科”,而是说,在专科的基础上,要形成自己的特色。一家“肾脏病专科医院”和一家“中西医结合肾病专科医院”相比,无论是对于患者还是对于资本市场的力量都是不同的。否则就会出现眼科扎堆、肿瘤扎堆、妇科扎堆的现象,在专科的竞争里,依然难有胜出的可能。
另外,民营医疗机构在选择专科时,一定要选择有足够大的市场、自己能力所及、公立医院无暇顾及、“医疗集团”进入也难有优势的专科。
4、在经营模式上形成差异化
比如“中西医结合医院”,不是综合医院的里面嵌入了个“中医科”,也不是医院大楼分一半给中医科,而是从诊断开始,到治疗,到康复,以患者体验和疗效为基础的中西医配合、并用。
再比如医保之外的盈利,一定是因为提供了超越基础医保的增值服务而来,而不是钻了哪个空子。例如艾灸,在中医保健科是最基础的项目,医保定价十几块钱,但是医师要根据患者的情况在不同穴位上施灸四十分钟到一个小时,这样的项目不仅不赚钱,简直就是赔钱。
事实上,艾灸在中国的群众基础非常好,只要选好病种,提供相应的增值服务,很容易获得更高的收入,比如开发出针对不同原因导致痛经的艾灸疗法,配合疗法的艾灸贴、艾草精油等副产品,配合口服中药汤剂等。
5、在服务上形成差异化
很多民营医疗机构对服务的理解比较片面,造成了像训练空姐一样训练医护人员,这样的服务形成不了实际上的差异化,毕竟患者是为了治疗而来。
医疗机构的服务还是要紧紧围绕医疗来做。比如“医养结合”的敬老院,要在老年人需要的医疗和保健方面提供充分的服务,病情发作能得到及时救治、慢病能得到有效控制、临终要给老人以尊严,这样的服务才能体现出“补充”的价值,形成自己的差异化竞争力。
中国的医疗市场足够大,能容得下上百万家医疗机构,据国家卫健委统计信息中心发布,截至2020年2月底,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达100.7万个;但中国的医疗市场集中度也非常高,随着“国家二队”上场,医疗资源进一步集中到“国家队”手里,留给民营医疗机构的空间非常狭窄:一方面行业壁垒高筑,民营资本难以进入;另一方面竞争不对等,民营医疗机构弱势明显;在这种情况下,民营医疗机构只有进行差异化定位,形成自身在某一方面的特色优势,才能获得生存的一席之地。
但中国的民营医疗机构一直以来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我们相信,在与“国家二队”的竞争中,一定有百炼成金的民营医疗机构脱颖而出,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国家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也会更加规范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