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做始皇帝,就别怕无人机
【防不胜防】68×35 纸本水墨|河夫作品(已在微店上架,阅读原文可进)
恐惧会让暴君更残暴,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不可一世如始皇帝,也逃不了这一点。
从生到死,他一辈子都活在恐惧的阴影里。
童年不用说,前面讲过,在邯郸,生下来就是个质二代,吃了上顿没下顿,备受凌辱,朝不保夕。特别是在他父亲和吕叔叔抛下他们母子逃回咸阳后,死亡的威胁每时每刻都像一把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不知道什么时候就砍下来。
这时间,长达九年,可以说整个童年时期都在极度的恐惧中度过。也就是这一份恐惧,让他在攻下赵国之后,亲临邯郸,把那些之前曾欺负过他母子的人“皆坑之”,即全部活埋(《史记·秦始皇本纪》)。
不知道正在热播的某部所谓的历史剧,敢不敢让这情节出现。当然,如果有,我相信也会给出一个正能量解释:始皇帝这么做,首先彰显了仁慈,因为直接砍头太残忍了,活埋可以死慢点;第二,这也是为了让更多的赵国百姓远离战乱,过上和平美好的日子。
从九岁被赵王送回咸阳,到十三岁上位,这四年,后宫生活是怎么样的,史料奇缺,按常理揣测,不可能岁月静好。
毕竟,他还有一个弟弟,长安君成蟜。这弟弟跟他是否同母,史家众说纷纭,但不管如何,成蟜也不是等闲之辈,按《战国策·秦策四》的说法,嬴政曾派成蟜到韩国去,结果成蟜凭三寸不烂之舌,说动韩王,把韩国百里之地送给秦国。
《史记》里则说,嬴政上位的第八年,派成蟜率军攻打赵国,没想到,成蟜竟然在屯留叛秦降赵。秦军攻占屯留,成蟜的部下都被处死,成蟜自杀。
这一次叛乱肯定不是事出突然,也许根源就得追溯到嬴政上位前的后宫权斗。当然这些都只是猜测,但要说嬴政从赵国回来,顺风顺水四年后就上位,也有悖情理。
继承人之争,千百年来都是你死我活,秦也不可能例外。后宫那四年,衣食是无忧了,但稍不注意就会身首异地,怎能不恐惧。
这种恐惧,直到他上位后也没能消除。
众所周知,隔壁吕叔叔顶唔顺,把大阴人嫪毐发给嬴政他妈,秘密生了两个儿子。而且,嫪毐还“与太后谋曰:王即薨,以子为后”(《史记·吕不韦列传》),就是说,嬴政就快死了,咱从这俩儿子中选一个上位。
这时候,他妈还有一定权力,嫪毐也养士数千,你说他恐不恐惧。
所以,抓到嫪毐后,夷三族,并“杀太后所生两子”。然后,顺便也把仲父吕不韦撸了,最后逼得他自杀。
俩小孩何辜,还是他的同母弟弟呢。但是,你让我恐惧,我让你痛苦,不管是亲妈还是吕叔叔。
这就是嬴政,始皇帝。
但他最大的恐惧,还是来自六国的暗杀。
比如家喻户晓的荆轲。
图穷匕见时,没人上来救嬴政,原因是按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召不得上”(《史记·刺客列传》),这当然还是源于恐惧,怕来自内部的暗杀,才规定群臣上殿不得带兵器(春秋战国时期,佩剑是贵族的标配),而侍卫都在大殿之下,没有诏命不许上殿。
荆轲之所以没得手,有一个客观原因——剑法实在不咋的。《刺客列传》里面有铺垫,说他之前曾想跟著名剑客鲁句践切磋,鲁句践觉得他不配。等到他刺秦失败的消息传来,鲁句践私下对人说:“嗟乎,惜哉其不讲于刺剑之术也!”为荆轲剑法太水而可惜,还说早知道就教他几招了。
最重要的原因,还在于荆轲一开始并不想杀死嬴政。《史记》里明明白白写着,太子丹跟他密谋时是这么交代的:“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
如果能像曹沫劫持齐桓公一样,劫持嬴政,让他答应返还侵占各国的土地,这是上策;如果他不答应,再把他杀了。
所以荆轲在事败后也感叹道:“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杀不了你,是因为我原来只想劫持你,让你签下契约,完成太子丹交给的任务。
捡了条命,嬴政能不怕吗?所以在侍卫击杀荆轲后,司马迁说,“秦王不怡者良久”。不怡,即不高兴,但恐怕不仅是不高兴,暴怒、恐惧才是主题,接下来的疯狂报复,也是惯性操作。
于是,灭燕之后,“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大肆搜捕跟太子丹、荆轲一起参与刺秦的所有人,被株连者纷纷逃亡。
但嬴政怎么也没想到,暴政高压之下,还是有人不怕死来刺杀他。
这人,还是一个音乐工作者,即之前曾在易水河边击筑唱歌送荆轲的高渐离。
因为秦兵搜捕,高渐离隐姓埋名,躲在钜鹿某处乡下当酒保。某次主人宴客,客在席上击筑,他实在听不下去,露了一手,行踪暴露,被抓去见嬴政。
也许是因为天下已一统,嬴政这次倒发了善心,“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矐其目”。虽是太子丹荆轲一党,但乐器弹得好,杀了可惜,只是把他眼睛熏瞎了,让他在宫中击筑。
换别的音乐家,肯定对始皇帝感恩戴德,继而用音乐为这位千古一帝歌功颂德。可高渐离不,一直寻找接近嬴政的机会,“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朴秦皇帝,不中”。把铅块填充在筑里,趁嬴政不备,举起筑砸向他,可惜,毕竟看不见,砸不中。
于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史记·刺客列传》)
杀高渐离不奇怪,为什么终身不再接近原来六国之人?
还不是因为恐惧。
没想到啊没想到,朕一心为天下百姓谋幸福,怎么总有刁民想害朕,这届百姓实在太坏了。
高渐离刺秦,司马迁只用了不到三百字来写,篇幅是荆轲的十分之一。但这一次刺杀,却要比荆轲更决绝、更壮烈,也更有意义。
荆轲刺秦,动机只是为了报答太子丹,里面有多少公义成分,实在不好说。而且前面说过,这次刺杀还带有功利因素,就是想胁迫嬴政让他归还侵占地。但高渐离刺秦,是在嬴政已灭了六国,一统天下之后,他知道就算真杀了始皇帝,也于势无补,但这样的暴君,不杀就是不足以平民愤。
这才带给嬴政更深的恐惧。
那么,对始皇帝的刺杀从此就停止了吗?
怎么可能。
《老子》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高渐离刺秦三年后,公元前218年,始皇帝第五次东巡,车队来到一个叫博浪沙的地方(今河南原阳),又遭遇一次暗杀。
这一次,实施暗杀的是著名的张良,其祖其父都当过好几届韩国相国,秦灭韩,张良耗尽家财,到处求死士刺秦,誓为韩国报仇。后来终于找到一个大力士,能使一把重达120斤的大铁锤,于是,在得知嬴政东巡路线时,张良跟大力士埋伏在必经之路博浪沙——可惜,这一次那大力士铁锤甩出,竟“误中副车”,嬴政又躲过一劫。
这是最像无人机的一次,你想,始皇帝正咋咋呼呼耀武扬威,突然空中飞来一巨物,一下子便把副车及人砸得稀巴烂,能不怕吗?
于是,“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史记·留侯世家》)。大索,就是大搜捕,《秦始皇本纪》里面说了,时间长达十日。
嬴政的曾祖秦昭襄王曾说过,“天子之怒,伏尸百万”。不难想象,皇帝令一下,郡县官员怕被牵连,肯定是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大索天下”只四个字,背后却是万千头颅,还有不可一世的始皇帝深深的恐惧。
没完。再过两年,公元前216年的某一个夜晚,嬴政一时兴起,想微服夜游咸阳城,只带着几个侍卫出了宫。没想到,“逢盗兰池,见窘,武士击杀盗,关中大索二十日”。
就是走到兰池又突然遇袭,情势危急,最后刺客被武士杀了,嬴政虽安然无恙,肯定又吓得不轻。因为这一次就发生在守卫森严的咸阳城里,而且他微服私游的行踪竟然会泄露,安保措施堪忧。
“关中大索二十日”,这一次只在咸阳所在的关中地区,但大索时间增加到二十日。难以想象,又有多少人头落地。
残暴招来暗杀,暗杀导致恐惧,恐惧又让他更残暴。始皇帝一生,其实就活在这样的死循环里。
这也是古往今来,每一个暴君的死循环,只要产生暴君的土壤在,这循环,就会继续下去。
不同的是,再有张良,再有大力士,那就不是120斤的大铁锤,也肯定不会再“误中副车”了。你就是把各国长城连起来再增高增厚几倍,也防不胜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