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阳文征】[清]饶宗濂 ‖ 游石柱观记(曾祥科译注)
相关文章:
△今日石柱观(向家舟摄于2019年10月3日)
原文(饶宗濂撰)
众山合沓,有崪然起于莽苍之中,矗立层霄者,曰“石柱观”。山体皆石,其形如柱,是以得名。风穴在焉,清江出其下,其北相传为佷山故址。其西烟云飘渺,绵亘奔赴者,白云山也。东南诸阜来朝,势若星拱。山腹有古佛洞,若堂;右一小洞,若床;中一石,具人形,即所谓古佛也。左悬一鹤,色白,扣之有声清越,良久乃已。老树参天,杂花拂地,盖灵秀于是钟焉。
观之原起无所考,年久倾圮。岁在甲子,邑人新之。缒凿幽险,建楼阁数处,随地势而为之。其一为关圣宫,有桂树二,偃蹇连踡荫十亩,皆数百年物,里人以萌芽之盛衰验年岁之丰歉。由宫前拾级而上,为灵官殿,旁皆嵁岩。过镇江阁,曲折行鸟道中数百步,为观音阁,稍平敞。阁右峭壁上架木构客堂,古柏穿屋而出。山花野草,香气袭人;鸟语泉声,两两相闻。暑月高卧,无异羲皇上人也。又上为三仙殿,香积厨在其侧。从此猿攀蚁附,上绝顶,即石柱观。地广方丈,四面壁立,檐覆山足,凌空若坠。登探者至此,栩栩欲仙矣。然以介在僻壤,盛迹郁堙,人或惜之。不知山深林密之中,畸人奇士为不少矣,而往往淹没而无称者,曷可胜道独此山也哉!且乌知非山之自全其天,不欲举示于人,以供世俗之描画,故毋宁屏处于荒凉寂寞之滨之为得也。
丁丑端午后五日,偕生徒步山椒而登,与天长道人游览竟日,无俗氛,不作出世语。问所欲,曰“无欲”;问所为,曰“无为”。亦洒然,亦寂然,其有道者与?抑得山之助而与之长此寂寂者与?
(道光《长阳县志》卷六《艺文志·文》)
△石柱山上望长阳县城方向(向家舟摄于2019年10月3日)
译文(曾祥科译)
众山攒聚,在莽苍的岩壁中,兀然矗立、高耸入云的,就是“石柱观”。由于山体都是岩石,形状如柱,因此得名。相传柱下有风洞。清江从下面流过,北边(陈家沱)相传是佷山县城故址。西边烟云飘渺处,山势绵延不断仿佛奔赴而来的,是白云山。东南边各座土山均望向这边,势如众星拱月。山腹部有古佛洞,宽敞如大堂;右侧一小洞,方整如床;中间一石,形状像人,那就是古佛。左侧悬空处一石像鹤,呈白色,敲打时发出清越的声音,良久不绝。老树参天,杂花遍地,大概是灵气钟情于此地吧。
石柱观的起源无从考证,但年代久远,现已倒塌。嘉庆九年(1804年),县人将其修葺一新。从幽深险峻处进行开凿,依势而建楼阁数处。一处为关圣宫,宫前有两棵桂树,枝条伸条虬曲,可荫好几亩地,都有几百年的树龄。乡邻常以桂树枝叶是否茂盛,来检验年成的好坏。从关圣宫前的台阶往上,是灵官殿,殿旁岩石高峻。经过镇江阁,沿曲折狭窄的小路走几百步,来到观音阁,才稍稍平敞些。观音阁右边的峭壁上,建有木质结构的客堂,古柏的枝条从屋边伸出来。这里山花野草,香气袭人;鸟语清脆,泉水潺潺。若是暑热天来此小住,好比当一回闲适无忧的羲皇上人。继续往上走,是三仙殿,香积厨就在它旁边。从这里攀援而上,顶部就是石柱观。顶部面积约一丈见方,四面壁立陡峭,观宇飞檐都伸过了山体边沿,观如凌空,孤高欲坠。登山探险者到这里,有飘飘欲仙之感。然而,因地处僻壤,交通闭塞,如此胜境却几乎被人遗忘,甚感可惜。君可知,深山密林中,有不少不合世俗、不同寻常的高人奇士,他们往往隐居藏迹,不为世人所知,一时也说不完,并非唯独此山如此!况且,此山为天造地设,又怎知不是——它不想让外界知晓,与其让俗世评头论足,它宁可将自己与世隔绝,而独处于这荒凉寂寞之地。
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端午节后第五天,我带领学生登上山顶,与天长道人游览了一整天,说禅论道,不论俗事。问他:有何想法?有何打算?答道:没有想法,也没有打算。道人态度洒脱,神情安祥。他是一位得道的人呢?还是一位想与此山长期相伴在此寂寞修道的人呢?
△今日石柱观(向家舟摄于2019年10月3日)
注释(曾祥科注)
1、饶宗濂:长阳饶家河(今属龙舟坪镇三渔冲村)人,清嘉庆贡生,塾师,是清代中后期长阳三大文化世家(彭、饶、谭)之一的饶氏家族重要成员。
2、石柱观:位于长阳县城东9公里清江南岸石柱山上,建于明万历年间(一说始建于元代)。清代至民国,此观所在地时而属长阳县,时而属宜都县,今属长阳辖域。
3、合沓:重迭;攒聚。纷至沓来。盛多貌;聚集貌。
4、崪然:突兀,高耸貌。
5、阜:土山。
6、原起:缘起;起源。
7、甲子:此指嘉庆九年,即1804年。
8、羲皇:指伏羲氏。古人想象中,伏羲的人无忧无虑。
9、方丈:一丈见方。
10、盛迹:前人的盛大功业;也指胜境。
11、乌知:何知,哪里知。
12、丁丑:此指嘉庆二十二年,即1817年。
13、山椒:即山顶。顾炎武《劳山歌》:“何时结屋倚长松,啸歌山椒一老翁。”
古主微信 : ycroman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