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远《奉氏族谱》:建文帝在永州,与朱棣你争我夺相互混战了十多年……

1.时明鼎虽定,即内乱忽生,永乐易建文之统纷争十余年

“靖难之役”后,关于建文帝的踪迹说法虽多,但都因证据不足,而成千古之迷。最近,偶读《奉氏族谱·万十公传》,却有了令人惊讶的发现。该谱记录,因为永乐皇帝与建文皇帝在永州宁远相互争斗十余年,造成了奉十万一家流离失所,成了孤儿,不得不依靠嫁在宁远平田的姑姑来抚养成人。 谱载:”我竹源房启祖讳万十郎,字德远,生明初,千四祖次子。长子讳万八,字德良,从零陵袁十万。时明鼎虽定,即内乱忽生,永乐易建文之统纷争十余年。公当世乱,父早丧,兄远徙,茕茕孑立,少孤无依。依姑母于平田杨姓抚养,成人乃归梓里浆滩故里。庐舍久被废居,栖身失所。复依堂兄万九公于金洞。幸兄敦友爱,嫂尤贤良,相视无异同胞。公分占祖遗业,兄代管经济。凡内谋外夺悉以身捍御,尺寸无侵入。同居数载,公春秋鼎盛,乃定室家谋。天顺六年与兄筹渡……“

《奉氏族谱·万十公传》截图

这谱录清楚明白:当时大明江山虽然鼎定稳固下来,可是随即就产生了内乱,永乐皇帝要替代建文皇帝统一全国,相互争夺打仗十多年。这条族谱并不是直接记叙建文帝与永乐帝之间的纷争的,而是作为奉万十成为孤儿的直接原因来间接记叙。记录文从字顺,看似毫无怨言,实则批评了永乐易建文之统的内乱给永州人带来了流离失所、背井离乡的灾难。

《奉氏族谱》所提竹“竹源房”位于今祁阳、双牌和宁远三县交界之地,距离宁远桐木漯汉皇殿仅三四里,可谓近在咫尺。当然,永乐易建文之争十余年并非孤证,这里的地名也在记录着当年双方互战那段历史:打仗坳、天子山、观战坳、汉皇殿等等。这些地名在《宁远县地方志》、《双牌县地名志》都有记录。值得提示的是,图中所示部分地名,现在虽然分属祁阳、双牌县,而在1954年以前,都属宁远县辖地。

竹山源村附近的地名也在诉说着当年的永乐易建文之争

请注意,这里写的是“永乐易建文之统纷争十余年”。无论从建文元年算起,还是从建文四年算起,都说明了三个问题:(1)建文帝在“靖难之役失败后,并未死入”宫中起火“,而是不甘心自己的失败,还在组织着复辟的争斗;(2)建文帝还能与朱棣纷争十余年,说明他手下的部队为数还不小。(3)建文帝还在永州有流亡朝廷。

其实这些记录都不是孤证,关于建文帝在永州与朱棣争斗,证据还是相当多的。下面我们就说说第二个记录——《万明灯》碑刻的记录。

2.建文帝在永州还有万马之师——《万明灯》:澹万马之师靖难祖师

《万明灯》碑在新田县洞心村龙池寺,而今碑躺在龙池寺走廊上做地板踩。碑文写道:”自佛祖之光於邑,国也由是婛畿。各靖难於婛,以崇九我佛祖焉。僧等命寺龙池,难曰应门。文岂非先白王城?□□□□因靖难於邑,长明之灯影煌王廷,澹万马之师靖难祖师……“这通碑刻虽为清晚期碑刻,但记录了龙池寺师祖僧名叫应文,他来到这里这里就成了大明的国都,他把万马之师都停息下来,化作普通百姓来保护他。这记录不仅记叙了建文帝来到了宁远,而且还有流亡朝廷、有”万马之师“。这也就是”永乐易建文之统分争十余年“的军事力量,否则那是不可能持续十余年的。

躺在龙池寺走廊上做地板踩的《万明灯》碑

既然他来了之后还有都城,也就还有流亡朝廷。这记录与《奉氏族谱》所记十分吻合,因而不是孤证。

3.宁远李闻举在建文帝流亡朝廷兼任膳夫好几年

宁远县下灌村是个拥有一千五百余年的古村,宗祠也有好几个。其中最著名的要数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下灌李氏宗祠——英公祠。祠堂祀祭的主人叫李茂英,始建于明弘治年七年(1494)。李茂英的长子就叫李闻举,他去世的时间是永乐八年(1410),而去世前,他就写好了自己的自传。后其自传被他的亲侄孙李普智(官名李智,曾任南京府尹)记入下灌李氏族谱,称《闻举公序传》,其文曰:“我伯祖闻举公……生于元明改革之际,长洪武定鼎之日,处兵戈离乱之世,而抱亨屯出险之才,盖一时之伟人也。上(此处'上’指明太祖朱元璋)见我祖锦绣中藏英华,外著如光风霁月,特赐乡举仕进。建文四年,职兼膳夫(注:膳夫为官名,食官之长,掌王之食膳))之任,垂绅搢笏,立朝数年……适因重修谱牒,爰照旧记,述其颠末……”民国时期,下灌六修族谱时,李馥又将此内容进行改写,其文写道:“建文帝以公(李闻举)诚孝,擢太庙斋郎。谓'仁人可以享帝,孝子可以享亲’。永乐篡立,公乃致仕归,以养亲为乐云。“

闻举公序传

闻举公传

综合下灌两篇关于李闻举的文章,完全可以确定,李闻举在建文四年之后,”垂绅搢笏,立朝数年“所服务的朝廷是建文的流亡朝廷,因为他们称永乐政权为”篡立“(即篡位,”立“通位”),建文帝还亲自跟他讲话表扬李闻举。这此谱录史料,也印证了建文帝有流亡朝廷,而且持续了好几年。这证据好就好在最先是李文举的原创!

4.明朝史籍记建文帝避难永州

明晚期,记录建文帝的史籍比较多。其中谈迁《枣林杂俎 ·建文皇帝遗迹》一书中记:“衡州有建文岩,以建文帝自南中还,寓衡之华严寺(华严寺在今衡阳市耒阳市大市乡,距永州一百公里),当岩坐,故名。有碑记,有奏草,自称'匡僧’琼俊。见吴人朱鹭《建文书法拟》。万历戊子(1588),老僧大慧来自衡中言。”其中有“有奏草”说明当时建文帝在湖南有流亡朝廷;而“以建文帝自南中还”说明建文帝的家在衡州附近,不然不会用“还”字。另外谈迁还写道:“武康县证道寺题壁:'江湖遍览此间停,终日观澜坐梵扃,近水鱼游千顷碧,长空鸢戾九霄青。圣贤道配乾坤德,日月光华草木馨。愧我远来山寂处,谁言道有少微星?岁次辛亥孟夏梅□书’。相传建文帝题,大书遒逸,末一字未辨。”这段记录中有”愧我远来“,对应上文中的”自南中还“一”来“一”还“,建文帝住地就一目了然了。而我们在湖南永州发现的建文帝僧名正好也叫”梅“,称智眉禅师,亦有应文之名,其墓塔铭还是他亲自书写。

其实,还有很多证据,特别是碑文,限于篇幅,我们下篇再述。敬请期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