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释解大全 『第六编』 元代文学
『第六编』
元代文学
◆概说
◆第一章 元杂剧的发展
◆第二章:关汉卿
◆第三章 王实甫和《西厢记》
◆第四章 元前期其他杂剧作家
◆第五章 元后期作家及其创作
◆第六章 杂剧的衰微和南戏的兴起
◆第七章:元散曲和元诗文
概述
元代是蒙古贵族掌握国家权力的时代。蒙古族在北方崛起后,先后灭掉了西辽、西夏、金、大理、吐蕃等政权,公元1271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定国号为元,公元1279年灭掉南宋,统一全国。因元代文学上承金代,故讲元代文学一般以元灭金的1234年为起点,至1368年朱元璋即皇帝位结束,时间跨度共一百三十余年。
一、元代社会特点
(一)、疆域辽阔,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
(二)、蒙古人马上得天下,马上治天下,实行民族歧视政策。
(三)、一度废除科举,使儒生失去仕进机会,有的沦为书会才人,与艺人相倚为生。
(四)、各种教派之发展。传统的儒家和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都得到了发展。程朱理学首次成为官学。
(五)、城市经济的畸形繁荣。
二、元代文学特点
是中古文学的第三期,叙事文学第一次占据文坛的主导地位,作者与受者出现互动。诗歌创作承前与启后;散文重视经世致用;小说与戏曲成就辉煌。
第一章 元杂剧的发展
第一节:杂剧的繁荣和发展线索
一.分期
分别有“三期说”、“二期说”
二.兴起和繁荣
1、戏曲的形成和宋金时期的民间戏曲
唐前期为戏曲萌芽期,唐宋时期为戏曲形成期,北宋杂剧和金院本是戏剧的雏形。概而言之,传奇小说、话本小说为戏曲准备了故事内容;说唱、诸宫调的乐曲组织和曲白结合形式,直接影响了戏曲的体制;各种队舞使戏曲的舞蹈身段和扮相更加美化,傀儡戏、影戏也给戏曲的舞蹈动作和脸谱以影响。
元剧现存杂剧剧目五百三十多种,南戏剧目二百一十多种,作手数百人,题材丰富,涉及到爱情、历史、公案、豪侠、神仙、道化等;内容广泛,上自君臣朝政,下至厮隶闾俗,
2、繁荣原因
政治原因、经济原因、社会原因、文学原因。
第二节 元杂剧的形式
把歌舞、宾白、舞蹈表演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始形成了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戏曲艺术形式。
一、结构
一本四折,折或称“摺”,折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又是音乐单元,每折最末的曲子照例用“煞”或“尾”作为一套乐曲的结尾(也偶有不用的),每折的次序和它所用的宫调二者之间有一定的习惯关系。楔子篇幅较短,位置不固定,一般放在第一折之前或折与折之间,交代人物情节,埋伏线索,或加紧前后折之间的联系,起着开场或过场作用。宾白包括对白和独白、自白和部分韵语。唱词中偶尔插入几句说白的带白,只有主唱才会如此。
二、角色
末为剧中男角,旦为剧中女角,次外还有净、杂。
三、脸谱。
四、科介。
第二章 关汉卿
第一节 生平行事
一、生卒年
二、籍贯
三、生平
曾参加“玉京书会”,和许多作者和演员有交往,有时甚至粉墨登场。一生创作杂剧67种。
第二节 关剧思想内容
一、桀骜不驯的妇女群像
在现存十八种关剧中,旦本有十二种之多,这些旦本戏大部分又是反映妇女的不幸遭遇。
1、几乎涉及到妇女社会的各个阶层,组成了行色完备的完整的妇女形象画廊。
2、她们虽饱受压迫和欺凌,但坚决抗争。
3、她们都具有聪明才智。
《窦娥冤》中窦娥、《救风尘》中赵盼儿、《望江亭》中谭记儿等。
二、慷慨壮烈的历史剧
《单刀会》风格泼辣沉雄。《西蜀梦》的主题是英豪的死亡。两剧表现了作者对悲剧时代的深刻把握。
第三节 关剧艺术特色
一、成功的人物描写
注意到了各阶级各阶层人物的不同特点,表现人物的阶级属性。
二、展开心理描写,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人物性格与情节发展相结合。
三、结构紧凑集中
四、语言本色当行
第三章 王实甫和『西厢记』
第一节、作者及故事源流
一、作者
王实甫,大都人。杂剧有十四种,现存《丽春堂》、《破窑记》。存残曲的有《贩茶船》、《芙蓉亭》。另有小令一,套数二,残套一。
二、故事源流
1、元稹《莺莺传》
传奇中张生是薄幸郎形象,莺莺则性格怯弱、哀怨、矛盾而又无可如何。
2、赵令畤鼓子词《蝶恋花》等。
3、董西厢
《董西厢》在主题思想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方面,都已经脱出了元稹《莺莺传》,为《王西厢》的创作提供了基础。
(1)人物形象的改变和丰满。
(2)情节的重大改变和极大丰富。
(3)艺术上对景物和场面的描写、铺张渲染,对人物外貌和内心刻画的细致生动,人物的个性化对白等。
第二节《王西厢》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分析
通过一对青年男女在恋爱婚姻上与封建礼教的矛盾冲突,表现了反抗封建压迫的斗争精神。在这一矛盾冲突的演进过程中,揭露了封建礼教的残酷丑恶和虚伪,赞美了青年男女为争取婚姻自主美好的生活而进行的反封建的斗争,提出了愿天下人皆成眷属的理想。
张生:痴情;莺莺:深情;老夫人:忍情;红娘:热情。
第三节 艺术特色
一、匠心独运的戏剧冲突
以主次矛盾冲突两条线索,来编织故事,处理戏剧冲突。
崔、张、红娘与老夫人之间的矛盾冲突是主线;崔、张、红娘三人之间矛盾冲突是次线。两条线索互相交错,相互制约,相辅相成。
二、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三、融化古代诗文中优美词句,提炼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镕铸成自然而华美、本色而当行的曲词。
四、对杂剧体制的革新和创造
第四章 元前期其他杂剧作家
第一节 白朴和《梧桐雨》
作为金遗民的白朴,借李杨故事抒发他的一种在词作中反复表达过的沧桑之叹,一种在美好的东西失去以后又无法复得的哀伤和追忆,表达极盛之后的寂寞给人带来的无可排解的悲哀,也是表达一种对盛衰无法预料和掌握的幻灭。
曲文典雅华美,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如第三折唐明皇“西行避兵”。
第二节 马致远与《汉宫秋》
马致远(1250?—1321?),早年曾任浙江行省务官,晚年辞官隐居。有曲状元之称,所作杂剧15种,今存7种。
《汉宫秋》表现了昭君对祖国的深沉感情,在自我牺牲中表现出勇于承担国家灾难的刚毅品格。
马致远有“万花丛中马神仙”之称,受全真教的影响,创作了大量的神仙道化剧,如《陈抟高卧》、《黄梁梦》等。
第三节 山东作家群
康进之与《李逵负荆》,高文秀的《双献功》,李好古与《张生煮海》。
第四节 大都作家群
纪君祥与《赵氏孤儿》,杨显之与《潇湘雨》。
第五节 河北作家群
李文蔚与《燕青搏鱼》,尚仲贤与《柳毅传书》,郑廷玉与《看钱奴》。
第六节 山西作家群
石君宝的《秋胡戏妻》、《曲江池》,李潜夫与《灰栏记》,吴昌龄与《西天取经》。
第七节 无名氏的《陈州粜米》
剧中包拯形象与其它公案剧中包公比,更丰富多彩,内心活动更复杂,性格也更为平易近人,更为人所喜爱。
第五章 元后期作家及其创作
第一节 郑光祖和《倩女离魂》
平阳人,寓居杭州。作有杂剧18种,今存8种。
第二节 乔吉
太原人,流寓杭州近四十年。作剧11种,今存3种。
《两世姻缘》、《金钱记》、《扬州梦》。
第三节 其他作家
宫天挺和《范张鸡黍》
第六章 杂剧的衰微和南戏的兴起
第一节 杂剧的衰微
北方杂剧的策源地灾荒频仍,经济衰落。随着南方城市经济和文化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大约从大德末年开始,杂剧创作中心逐渐由大都转向杭州,作家也主要为南方人和流寓南方的北方人,从此,开始了杂剧创作黄金时代的终结和衰落。
衰落表现为
1、优秀作家、作品锐减。
2、演员演出活动范围日益狭窄。
3、剧作内容贫乏陈腐,艺术形式日趋凝固。
第二节:南戏的兴起
一、南戏的产生
所谓南戏,就是南曲戏文,是用南方的语言歌曲所组成的一种民间戏曲。北杂剧是在金院本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发展和演变,而南戏的母胎则是南方的民间歌舞小戏,在此基础上,又不断吸收了宋杂剧和民间伎艺的成份,才逐渐走向成熟。
元末,南戏就在同北杂剧的接触过程中而汲取了它的部分成就,逐渐显示出它的优越性;随着南方大起义而来的新的政治形势也有利于它的流行。这样,南戏才重新趋向兴盛。早期南戏有《赵贞女》、《王魁》、《乐昌分镜》、《王焕》等,钱南扬《宋元戏文辑佚》共举出宋元戏文一百六十七本,有传本十五,还有零星曲子流传的有一百一十九本。其中出于《永乐大典》戏文三种的《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是比较可靠的早期南戏剧本。
二、南戏的形式
1、来源于词体、歌曲、民歌、唱赚、大曲、诸宫调等。北曲劲切雄丽,南曲清峭柔远。
2、杂剧一人独唱,南戏可以独唱、对唱、合唱甚至还有幕后唱(合唱在当时指齐唱,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合唱),充分发挥音乐长处,它不但作为刻画主要人物性格的手段,也是刻划次要人物性格的手段,这对发展戏曲音乐的性格化,早个很有意义的开创。
3、科目和脚色。科为动作,南戏写作科介或介,科介出现了虚实结合的特点,舞蹈与武打结合。北杂剧末是主角,南戏中退居其次,由生旦代替。
4、南戏长短自由,内容多以家庭爱情之事;而杂剧一本四折,内容多历史事件。
第三节:高明和《琵琶记》
一、生平
高明(1305?—1359),字则诚,号菜根道人,后人称东嘉先生。先后任处州录事、浙江行省丞相掾等小官。由于“数忤权贵”,归隐故里,以词曲自娱。最后“不屈权贵”,病死四明。
高明曾学于理学家金华黄溍,与当时名士都有交往,提倡封建伦理道德
二、《琵琶记》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琵琶记》据南戏《赵贞女蔡二郎》写成,将原来的负心故事,改为歌颂和宣扬封建伦理道德。
赵五娘是个令人同情的普通妇女形象。她的行为已远远超出了封建愚孝的范围。在她身上,既反映了我国千百万妇女在封建社会的悲惨遭遇,也体现了她们舍己为人、自我牺牲的可贵精神和她们的善良勤朴、坚忍尽责这些传统美德,体现了崇高的精神美。
在蔡伯喈身上体现了忠孝之间的矛盾。作者没有把他简单化,而是较为深刻细致地描写了他动摇的性格特点和复杂的内心矛盾冲突,从而在客观上暴露了封建道德的虚伪性和矛盾性。
由于作者世界观的矛盾,戏剧的思想内容是复杂的。
三、艺术特色
1、刻画人物,摹写世态,生动传神。
2、 语言特色
兼有本色文彩之长。
3、结构严谨,两条情节线索交错发展,互相对照。
后世论者常把《琵琶》与《西厢》相提并论,甚至以为超过后者,难乎为继,被推为“南戏之祖”,是南戏由民间文学过渡到文人创作的转折点。
三、四大南戏
第七章 元散曲和元诗文
元曲包括剧曲和散曲。剧曲指的是杂剧的曲辞,散曲是继诗词之后的一种韵文新体。
散曲的体例主要有小令、套曲和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等几种。
第一节 元前期散曲创作
一、书会才人作家
关汉卿。
二、 平民及胥吏作家
白朴、马致远。
元代传统文人积极进取与超脱放旷重叠交织的悲性人格,在其曲中表现得最为鲜明突出。
代表作有[双调·夜行船]<秋思>中的[离亭宴煞]、[天净沙]<秋思>。
三、达官显宦作家
卢挚、姚燧。
第二节 后期作家
哀婉蕴藉的感伤情调成为散曲主流,追求形式美,由前期之豪放变为清丽为主。代表作家有张可久、乔吉、张养浩之[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睢景臣之[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刘时中[正宫·端正好]<上高监司>等。
第三节 元代诗文
元初作家受江湖诗派和元好问的影响较深。前期代表作家有方回、戴表元、耶律楚材、刘因等。中期有元诗四大家。晚期以杨铁崖、萨都剌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