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塔布克市(《海外生活琐忆》之一)
01
沙特塔布克市
■王国安
2002年的一天,本人因供职于国资委直管下的江苏省对外窗口企业——中国江苏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受组织安排,带领施工团队赴沙特阿拉伯最北方的地级市塔布克市,该市为典型的沙漠里的绿洲城市,气候冬暖夏凉,非常宜人,冬天也下雪。我们的施工地点是在哈格勒市的海边皇宫,与埃及、约旦、以色列接壤。
记得当时我们从沙特西部大本营吉达市出发,沿着红海边一路向北,路途遥远,偶遇平生第一次沙尘暴,只见西北方扬尘上接天下连地,过了半小时,司机让我们躲在车子里,俯卧着不动,一阵子过后,看看奔驰牌豪华大巴的车窗全部粉碎,我当时倒吸一口冷气,原来不像雨,那是狂沙卷石子,很有杀伤力,阿拉伯人都用传统头巾包住面孔,我此时才明白,这除了装饰外,还有其实用性。我们团队是满嘴黄沙,晕头转向。冷静下来,才用刘禹锡的诗自我调侃:“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吉达市是沙特西部港口,第二大城市, 相当于上海市,我们沿途向北大概走了1200公里路,终于到达目的地。
初到这个地方,面临着柴米油盐生活问题,远比想象中难得多。试想一下,假如在国内突然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你会如何面对? 何况在所有国内支撑资源都断绝的国外!
如果戏称从自己活腻的地方到别人活腻的地方走走,那时间短,体验一下生活,可以克服。这可不一样,需要生存,接下来需要解决语言问题,当地很少人会说国际普通话——英语,只说阿拉伯语,我们首先调动所有人员,看到大人、小孩就比划着阿拉伯语怎么说,然后记下来,晚上总结。
首先要学会说 “水”、“电”、“蔬菜店”、“住址”。有的人员记不住住址在哪,半天都找不到驻地,就是“哑巴”。记得生存的挑战就是节约开支,我们发现沙特人不吃螃蟹,就等海水退潮时去捕捉,的确收获满满。不需要调料,也非常可口。这不是品尝味道,是饿到极限的状态。
当地人对我们很热情,经常邀请我们集体吃阿拉伯大餐,说实话,我们吃了又不易消化,不吃又怕得罪人, 哭笑不得!但我们感谢他们带着游牧民族基因的发自内心的关怀。
尤其难熬的是每年“团圆节”, 那才是精神折磨。思念家乡之情无法用语言表述,但得忍着。这时候才意识到:肉体出国了, 灵魂还在国内。
那为什么很多人还要去国外锻炼呢?本人认为只要条件允许,应该去国外,一来了解不同人种的人性的优缺点,不同国家的人文文化,能提高自己的思考层面,其次, 就是这个苦吃过了,你会更加珍惜生活。
沙特阿拉伯,英文表述就是 SAUDI ARABIA,意为炎热的沙漠。本人的眼睛就是被炎热的沙漠严重灼伤。一见到沙漠, 就心有余悸。
沙特阿拉伯,一年下不了几次雨,即使下雨,也是象征性的。但也有例外,所以他们排水系统做得很差。记得有一次,大雨滂沱,一夜之间,冲走多少辆车, 淹死很多人。雨后我在默默静思:大雨过后有两种人,一种人抬头看天,看到的是蔚蓝的天空,另一种人低头看地,看到的是绝望和淤泥。
人的一生,头要抬得起来,低得下去。抬头看天是一种企望,低头看路是一种清醒;抬头做事是一种勇气,低头做人是一种修养;抬头微笑是一种心态,低头看花是一种智慧。
2021.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