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医入门之治法

最近比较忙,病人也多,没时间及时往下写,许多读者要求我边写边列举医案,我曾经专门写个一本医案,讲述了50种病的治疗方法,有时间大家可以看看。

很多不是学中医的看了上面的十几章内容,就想开方治病,我觉得开方还是要慎重,除了我谈到的内容外,建议将此文和中医学院教材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全面了解、学习中医,等到对疾病的认识达到了一个层次,对理法方药都熟悉了,再考虑尝试开方。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法”。

既然生病了,我们要治疗总得有个法,不能糊里糊涂的用药,就好比打仗,不能糊里糊涂的向前冲,那样是很难取胜的。

《孙子兵法·兵势》中讲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打仗如此,治病也是如此。

“守正出奇”是治疗疾病的总体原则。

守正,指的不是固守正气,指的是固守“正法”,也就是说通过守正,使自己处于不败之地,这是成功的基石。就好比写字,先写正楷字,正楷字写好了,在写行书、草书都不走样。

治病之“正法”为:汗、吐、下、消、和、清、温、补八法,八法熟练掌握之后,对疾病的治疗就能立于不败之地,然后才能出奇。

什么是“出奇”呢?出奇是对这八法的灵活运用,几法共施。道家讲:“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八法之中其实包含了众多种法,能否理会、能否出奇,关键是对八法的领会和对疾病的认识程度。

大家可能觉得我说的玄乎,我们举个例子: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这里面就包含了“清”“温”两法。如果我们看待疾病,只能认识到寒或热的层次,自然就会采用 “温”或“清”的治法;如果我们认识到疾病属于寒热错杂,我们就会想到“温”“清”并用;如果我们看到的是寒多热少或者热多寒少,我们就会在“温”、“清”的比例上有所侧重;如果我们看到寒热处于的位置不同,我们就会想到是先清后温,还是先温后清……

比如临床中我们经常见到上热下寒的病人,患者咽喉肿痛,却有下肢发凉,给患者采用“温”法,温暖下焦,容易加重上部的热邪,采用“清”法,清上部热毒,却又加重下部寒邪,这样的病例,治疗时就很容易看出一个医生的水平了。一般的医生只顾上面,不管下面,盲目采用大剂量清热解毒的药物,咽喉勉强舒服点,但患者胃肠道却受不了,出现腹痛腹泻;还有的医生认为是虚火上冲,采用大剂量姜桂附,稍稍不慎,患者上焦火邪更重,出现鼻衄、齿衄等,医者还认为是正常反应,时时记住伤寒论中的“衄乃解”;再高明些医生,可能会建议患者将温药改成丸剂饭前服用,这样温药走下焦,饭后再服用清热解毒的汤药,慢慢饮用,这样上下兼顾,起效迅捷,这就算是“出奇”了……

但还有更加奇的招数!这样的疾病,按照道的角度,按照老子的“无为而治”,没必要“清上补下”,只需要将上焦的浮火引到下焦,这样寒热之间形成对流,疾病自然就好了。说通俗点,就是用自身之寒散自身之热,用自身之热散自身之寒。那如何向下引上焦的浮火呢?这里面又有几个境界,后面我会详细讲述……

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出奇”是“守正”的变化。出奇是认识疾病达到一定深度之后,针对疾病所设立的治疗方法。

站在山脚下的人,永远无法体会“一览众山小”的感觉,而站在山顶上的人,讲述“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时,站在山脚下的人总不会相信,这就是为什么“道”很难讲清楚,为什么“上士闻道,勤能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医道也是如此!

讲治法,一下子谈到了道,有点跑题,不过最终我们还是会谈到道的,因为道,才是中医的最高境界。

如果我们仍旧拿旅行作为比如,我们这一章就好比是熟悉旅行的交通工具,旅行中可能会遇到江河,我们得乘船;遇到小道,我们可能要骑单车;遇到高速公路,那我们得开车……

治病八法,就是讨论在不同情况下,该运用何法!

学习之前,我们先想两个问题:

第一个:如果有苍蝇、老鼠跑到家里了,我们该怎么办?

第二个:家里人吵架了,出现了内部矛盾,我们又该怎么办?

这是两类问题,一个是外部问题,一个是内部问题。

苍蝇、老鼠好比外邪,这类外邪需要驱赶出门,赶出门就得找到出路。汗、吐、下、消、和、清、温、补八法中的汗、吐、下就是病邪的出路,知道了病邪的性质,知道了它应该走的出路,治病就好比巷子里赶猪,直来直去,容易多了。

对于无法赶出门的病邪,就只好采取八法中的消法,消之于无形;内伤之病证,就好比夫妻吵架,属于家庭内部矛盾,这些矛盾需要的是调和,不是攻,协调好脏腑之间的矛盾,体现在一个字上,就是“和”,如果能够调和脏腑、调和气血、调和阴阳、调和寒热,达到阴平阳秘的境界最好,如果调和不了了,只能采取“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运用清、温、补三法了……

八法其实讲了外感病与内伤病的总体治疗法则,它不是简简单单的八个字,而是八条道,深刻体会这八法的内涵,对于临床治病显得非常重要。

对于上面的 “治病八法” 以及“守正出奇”,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四句:

外邪找出路,内伤须调和;

五脏有生克,道法最精深!

为了深入理解八法的重要性,我结合临床运用的个人心得,分别阐述。

第一法:汗法

此法列为第一,其重要性非比寻常。

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和营卫、发汗祛邪,以解除表邪的治法,故又称解表法。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此为汗法应用原则及理论根据。

汗法有退热、透疹、消水肿、祛风湿等作用。

主要适用于外感表证及具有表证的痈肿、麻疹、水肿早期等。

根据所受病邪不同,汗法分辛温发汗和辛凉发汗两大类。

因于风寒之邪所致用辛温发汗;因于风热之邪所致用辛凉发汗。

发汗解表以汗出邪去为目的,中病即止,不可过汗。如发汗太过易损伤津液,甚则大汗不止,导致虚脱。

凡心力衰竭、吐泻失水、出血、津液亏损者均禁用汗法。

如果体质虚弱而确需发汗者,宜配合益气、滋阴等药同用。

发汗并非只是服用节表的药物,汗法途径很多,使用蒸浴、针灸等疗法达到出汗目的,亦属汗法范畴。张从正《儒门事亲》中写道:“灸、蒸、薰、渫、洗、熨、烙、针刺、砭射、导引、按摩,凡解表者皆汗法也。”

本人临床中,有服解表之汤剂发汗者;有不愿喝药建议采用熏蒸发汗者;有小儿服药艰难,用中药泡脚发汗者;有用艾条熏烤发汗者;也有服用姜汤发汗者……

“法”为发汗,“方”却多端!

(0)

相关推荐

  • 老胃病--蒙阴杨海波老中医系列医案

    (2013-10-12 08:31:44) 2010.9.10.吴淑爱,女,68岁,徐州人氏. 苦胃病20年余,遍寻良医而乏效,其子在沪,闻余医事,电询求治,遂信无疑,携母就诊,四诊如下: 心下胀满, ...

  • “温病忌汗”论探究(全文)

    中图分类号:R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12-0170-02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不仅创立了三焦辨证的重要理论,严格区分了伤寒与温病的差异,而且在温病 ...

  • 道医秘针术:鬼门针与返魂针的入门歌诀

    鬼门针在古代属于禁针,由于后世儒家"不信鬼神"观点对中医的影响,用针灸医治鬼神的技法被隐藏,后世遗存大多在道门和巫医中流传,由于历史原因,流派很多.流传坊间耳熟能详的是" ...

  • 张至顺道长收集的道医秘方

    撼龙风水洪国珍/抄录 张至顺道长,号米晶子,全真龙门派第二十一代. 道长十七岁于陕西华州半截山碧云庵出家,随师父映西山阳大天竺山刘明苍道长修行悟道.刘明苍道长得师太王圆吉道长真传. 一九五五年,道长出 ...

  • 道医,神奇的“鬼门十三针”疗法!对阴性怪病的治疗有奇效!

    十三鬼穴,是先人留下的宝贵针灸遗产之一,出自唐代大医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对精神神志疾病的疗效卓著,近现代临床鲜有详述,然不能因冠"鬼穴"之名而掩质埋光.对此,作者 ...

  • 道家养生(498)—道医养生之道 ,“男肾女肝”为先天!

    在道医养生之道中,男人补肾,女人养肝是最基本的,因为男人肾不好会引发男科疾病,女人肝不好会引发妇科疾病,所以男肾女肝真的很重要哦!一起来跟小编看看道医养生保健的知识 ! 一.男补肾 道医以为,肾有藏精 ...

  • 长期被湿气困扰?道医养生教你如何去湿气与湿邪!

    湿是道医的一个概念,又称湿邪.湿气.<湿气论>云:盖闻坤土主湿,湿土寄旺四季,而春夏为甚,季夏为尤甚.湿生于土,本气属阴,阴为寒湿,后乃渐化为湿热.俗话说,千寒易去,一湿难除,湿邪之气,最 ...

  • 道医告诉你七个好用的补血方,补血养血!

    凡是以补血养血的药物组合,用以治疗血虚病证的方剂,统称为补血剂. 此类方剂,适用于头晕.眼花,面色㿠白无泽:唇色淡,爪甲枯瘪:心悸,失眠:大便干燥:妇女经水愆期,量少色淡:脉细数或细涩,舌质淡红,苔滑 ...

  • 神阙--道医:揉神阙,开生门!

    转自中国民间医学网:http://www.zgmjyxw.com/ 01 - 道医:揉神阙,开生门! 肚脐即神阙,是人体生命最隐秘.最关键的要害穴窍,与命门穴遥遥相对,阴阳和合,是人体生命能源的所在地 ...

  • 道医秘本

    人身之脉息乃先天之原气也,始起于肾中动气.人之成胎,两肾先生,故曰先天,两 肾中间白膜相连,即肾系也.又谓命门结束于脊十四椎下即命门穴(肾俞穴),上循脊骨 生髓一条,即督脉也,督脉上头生脑,在脑前有窍 ...

  • 南明离宫朱鸟汤,道医崩漏第一方 | 唱医雅言•崩带门

    中医学苑 xyzych1988 本文选自学苑出版社<唱医雅言阐释>,欲知详情,点击文末左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南明离宫朱鸟汤,道医崩漏第一方 崩带门 崩带证,五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