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途随笔:如何建立理解世界史的简单框架?

原创 Timmy 劈柴胡同 2019-02-07

给关注劈柴胡同的老铁们拜年了!

过去的一年承蒙大家捧场才有动力写出一些文字,掉书袋了。本来动笔的初衷是写一些贴近生活又有趣的话题,没想到成了“好看的固收公众号”。值此岁末年关之际,主页君打算回归本源,跟大家探讨下这个有意思的话题:如何在旅行中建立认识世界史的简单框架?

一、历史与地理教育的局限性

历史进程的发展与自然地理的约束相伴而行

经常出国旅游的朋友可能深有体会,每次出行对目的地的认识基本来源于中学的历史地理课本,或许是应试教育强调记忆能力的原因,我们往往习得了许多碎片化的信息,但缺乏体系与框架,对事件与规律之间的联系也缺少清晰的把握。长此以往,可能我们对旅途的记忆主要停留在美食与美景之中,或多或少忽略了对获取信息的整合与归纳。

按照主页君粗浅的理解,国内历史教育的问题有:一是对现象的解释偏向标签化,简单定性的内容多;二是对具体事件关注,但对事件之间的联系及不同层次的历史趋势缺少揭示(主浪和次浪);三是区域之间的历史相对割裂,对不同国家与民族的发展水平缺少参照系。地理教育来看,主要是强调自然地理多于人文地理,对地理单元于人类活动提供的资源禀赋及其带来的客观约束也缺少系统性的介绍。

如何衡量埃及金字塔和阿兹特克金字塔的相对价值?

因此笔者认为简单框架的首先便是抛除固有偏见,开放心态,增强常识并减少复杂的理论性。两个值得参考的经验是:1.历史很少存在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多个因素交织在一起,互为因果相互影响。2.历史观点的前提假设出现谬误的概率远远大于演绎和归纳过程。

二、被低估的宗教力量

主体意识形态为共产主义的国家,往往都是“无神论”的倡导者,因此宗教的地位往往偏低。事实上,主流的欧美发达国家尚未放弃对上帝的信仰,只是随着科技进步,上帝存在对未知力量的解释空间越来越少了(自然神论)。

该书作者指出,智慧、思想与学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远比特权、统治与征服更持久

而如果我们拉长时间周期去看,宗教对人类活动与发展的影响持久性堪称最长。伟大的宗教领袖(耶稣、默罕默德、摩西、释迦摩尼)所确立的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至今仍被大多数人所坚守(普世价值),而先进的科学技术可能在中期上影响较大但随着新技术的出现淘汰速度也非常快,而政治势力的影响周期或许更短,强如成吉思汗、拿破仑、亚历山大等史诗级的征服者,也未能将他们的疆域维持哪怕几十年。思想的力量呈现出更长期影响力的属性,而最广泛最原始的思想,往往来源于宗教。

第二圣殿时期,罗马皇帝提图斯征服耶路撒冷,驱逐希伯来人(犹太人)

一个典型的例证便是20世纪的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从第二圣殿时期后大流散两千年,希伯来文字语言几乎失传,但宗教的力量让他们相信伽南的“应许之地”,并最终夺回了耶路撒冷(虽然合法性存疑),关于这个民族的很多成就,似乎也无法仅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解释。

三、宗教战争:穆斯林与基督徒

我们出行的大多数国家(除了非洲和东南亚),几乎都属于这两大宗教信徒的势力范围,因此理解他们之间的差异与冲突,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很多现象。

从中世纪开始,穆斯林逐渐占据地中海东岸

与异教徒之间的战争相比,同教区异国之间的冲突,颇有点“人民内部矛盾”的意思,这个特征在基督教世界更为典型。与伊斯兰世界“政教合一”(苏丹同时兼任哈里发)不同,基督徒有一个教皇和若干等级各异的世俗君主(大部分是亲戚)。因此西欧诸国之间的冲突往往都可以靠宗教调停或自行和解,战争的方式也比较体面。而对于穆斯林甚至犹太人,便是另一套斗争标准了:野蛮的十字军东征和异端裁判所,在异教徒的战争中,暴行和屠杀出现的概率更高,同时无限制的掠夺敌人财富和土地也被视为合法,宗教分歧往往是战争的好借口和放大器

红衣主教强迫穆斯林和犹太人改信天主教

在伊斯兰教诞生初期,无论是军事上还是科技上穆斯林都占据上风,彼时基督欧洲正处在愚昧野蛮的中世纪。值得一提的是,伊斯兰世界对宗教分歧更为宽容,尤其是对犹太人的政策,这也导致犹太人在中东地区大量定居,为百年后的复国主义埋下伏笔。由于两大力量的竞争与扩张,位于中间地带的城市总是反复易手,于当今游客的观感来看便是建筑景观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从贝尔格莱德、亚历山大港、伊斯坦布尔到耶路撒冷,清真寺与大教堂比邻而建甚至相互改建,礼拜钟与宣礼塔交相呼应…

四、年鉴学派:可资借鉴的框架

著名的历史研究学派,笔者比较推崇的是布罗代尔的关于三种历史时期(短中长3个类型的时段)的提出以及对地理,经济、政治等交叉题材的全面论述。这里简要介绍,采其大旨。

地中海世界:意大利、巴尔干及小亚细亚等半岛和在大陆之间巧妙穿插的“群海联合体”共同构成了地中海的壮美图景。地中海有三个侧面同一连串辽阔的沙漠相连接。大批沙漠商队往来流动,同地中海固有的贸易连接起来。北部,欧洲紧靠地中海的地区,既受地中海的冲击也反拨于它。地中海非同寻常的特点,正是它沿着一个荒芜的大陆铺展其恢廓的水域,甚至通过红海和印度洋,一直插进这个大陆深处。

以其代表著作《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为例,主要描写了地中海地区的地理环境,包括山脉、平原、海岸、岛屿、气候 、城市和交通等,详细地阐述了不同地理单元对人类发展的促进和约束,同时对不同历史周期主导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例如地壳运动和气候变化(长),动物与人类迁徙(中)、科技与政治变革(短),力图说明地理与历史、空间与时间的辩证关系

帝国时代2征服者:如何利用给定的地理环境实现资源最优配置

而布罗的框架,其实非常适合玩过大航海时代和帝国时代的同学。他在书中还指出,玛雅人之所以能创造相当数量级的金字塔,是因为他们掌握了玉米的种植技术(少劳作多收成)因此有精力去投入修筑工作。相信诸位骨灰级玩家也一定深谙战略类游戏人机赛跑的诀窍,其基本设定背后的逻辑同样来源于对真实世界的研究成果

五、大航海时代中东西方的此消彼长

应该说,当今世界主要力量的基本格局,便是形成于地理大发现与大航海时代,从那时起人类真正获得了跨越大洲大洋的能力,曾经封闭的世界不再一个个孤岛,而变成竞争对手或命运共同体,全球贸易开始兴起,提供的原材料和金银钻石大量输入欧洲宗主国创造了难以想象的财富,为工业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毫不夸张地说,目前世界范围内现存的主流人文类景观或建筑,都与这个时期有关,而在每一次历史级机遇前,有先行者则必有掉队者,这里我们简单阐述3个例子。

欧洲人陆续抵达美洲大陆

1.伊斯兰世界(奥斯曼)的盛极而衰

后萨拉丁时代,基督教世界最具毁灭性,最危险的敌人便是新崛起的奥斯曼土耳其,具有标志性的事件:1453君士坦丁堡陷落,1689维也纳之围,这200多年中土耳其人的扩张一直向西延伸,从巴尔干半岛、雅典、贝尔格莱德、布达佩斯,逐渐深入到欧洲的心脏—维也纳(你能想象维也纳曾经非常接近被变成一座穆斯林城市吗?)。1689可视为奥斯曼帝国相对西欧力量的拐点,此后再无力把战争推向西方了。

1453:奥斯曼苏丹默罕默德进入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

2.中华帝国(明清时期)的盛极而衰

华夏文明创造无数人类发展史上杰出的发明创造,实际国力长期世界领先。1405年郑和下西洋更是在印度洋范围内确立了我天朝上国之威,然而这一系列的航行并非征服行动,也无经济目的,单纯的耀武扬威(或许是寻找建文帝)。当时郑和船队几乎代表世界最好的造船技术,条件远远好于哥伦布航海时期。可惜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和牵界禁海,使其印度洋的威望如昙花一现。1553年葡萄牙人在占领了整个印度洋和马六甲后,沿南中国海北上获取了澳门的居留权。

中国人早于葡萄牙人一个世纪完成了印度洋世界的航行

3.中南欧(意大利,巴尔干半岛)的盛极而衰

最典型的例子便是威尼斯。在大航海时代以前,地中海便是欧洲人关于海洋的全部认识,而地中海区域的商业贸易,长期被威尼斯和热那亚人垄断,即使在奥斯曼土耳其时期,威尼斯人依旧可以从异教徒身上获得可观的利润,作为一个小城邦,威尼斯甚至主导过一次十字军东征并洗劫了君士坦丁堡(人民内部矛盾)。从以上两个事例也不难看出威尼斯人非常务实,受宗教干扰较少,然而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地中海垄断的霸权逐渐失去了价值,威尼斯也面临了与其继任者(葡萄牙,荷兰)相似的命运—此番盛世未能长驻。

威尼斯圣马可广场,地中海世界的“财富之城”

六、代总结:从君堡到里约,联系几何?

两个看似没有明显联系的城市,我们沿着以上聊到的事实或框架来详细盘一盘:

在伊斯兰教诞生之前,整个环地中海区域(包括欧洲、中东,北非)都被基督徒所控制,虽然内部也有分歧(天主教与东正教分支)但总体上是一个信仰、价值观相对一致的区域综合体,彼时东西方的贸易与文化交流都比较频繁(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马可波罗抵达中国等等)。

丝绸之路:从长安到威尼斯和亚历山大港

默罕默德创建伊斯兰教,这在未来1000年都是对基督教已定势力的和社会秩序的冲击。因为基督教的社会,往往政治与宗教是分开的。宗教领袖(罗马教皇)并非世俗君主,而欧洲诸国王室亦没有兼职宗教神职(当然称帝一般需要教皇认可,加冕)。与此相反的是伊斯兰世界政教合一的体制,以创始者默罕默德为例,既是世俗君主,又是宗教领袖(先知,继任者又称哈里发)所以对整个社会资源的调动程度和信众狂热的带动作用更明显(类似中央集权的作用)。

拿破仑一世皇帝加冕,教皇的“神权确认”

在这一时期,伊斯兰世界彻底打破了环地中海区域领土的平衡,北非、中东以及南欧巴尔干半岛甚至西班牙南部,都成为穆斯林主导的区域,然而基督徒们最大的梦魇还在后面——1453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土耳其攻陷,土耳其人扩张的步伐直到1689维也纳之围后才有所缓解。

而1453-1689年,与奥斯曼土耳其向西欧扩张同步进行的另一个历史事件——地理大发现以及大航海时代的繁荣,也在孕育、发展、成熟。应该说在这一时期两股力量是此消彼长的(即穆斯林势力与1453到达顶峰后扩张速度逐步放缓,基督徒势力在1453跌至谷底后逐渐触底反弹)。

基督徒的反击:15世纪伊莎贝拉女王从穆斯林手中收复格拉纳达

 以上两个变化过程,是有内在联系的。因为穆斯林占据了东西方贸易与交流的十字路口,阻断了(或者说大幅提高了贸易成本)西方对东方香料、丝绸瓷器和其他必需品的进口。因此基督世界才有动力(或者说被迫)寻找其他航路绕过穆斯林控制区抵达东方,这也是当年哥伦布航海的初衷(为了寻找印度,结果阴差阳错跑到了美洲)。

这一时期,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海上马车夫,东印度公司)、英法,相继通过跨越大洲的航海发掘了新的和财富,而这些财富的流入(例如巴西的黄金,阿根廷的白银)为欧洲基督世界的工业革命奠定了物质基础。

达伽马拜见扎莫林:1498年,达伽马率葡萄牙船队在卡利卡特登陆。这是葡萄牙在印度洋的殖民帝国的开始,直到1999年放弃澳门宣告结束。

因此我们看到在17世纪以后,曾经主宰世界的这两股力量(中国和伊斯兰世界)都被基督徒代表的西欧诸国所超越。更有趣的是,到了19世纪末,中国人被称为东亚病夫,而土耳其人被称为西亚病夫,破落帝国的即视感。

综上,我们或许可以得到一个简单的结论:君士坦丁堡和整个欧亚交界区域的沦陷,是基督徒寻找新航路的直接原因,也间接导致了新大陆的发现,西欧航海帝国对的经营与营建,才有里约热内卢、圣保罗、布宜诺斯艾利斯等港口城市最近两百年的繁荣。而这两座城市所代表的,也只是大时代变迁的一个缩影罢了。         

七、旅行路上值得看的书/影音

1.地中海三部曲:《1453》、《海洋帝国》、《财富之城》

2.年鉴学派代表作:《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与地中海世界》、《东南亚的贸易时代》

3.《伊莎贝拉》、《征服者:葡萄牙帝国的崛起》、《巴西,未来之国》

4.《泰晤士报世界历史地图全集》

5.《阿拉伯的劳伦斯》、《我的应许之地》、《耶路撒冷三千年》

6. 矮大紧脱口秀系列、BBC系列纪录片、网易公开课

不看的原因
内容质量低不看此公众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