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之风散文被《作家文摘》转载
元月12日,晨之风散文《根在乡野》被《作家文摘》转载。
附:
根在乡野
我一直认为我就是一个根在乡野的农民。
我爱回忆童年的老家:一道道低矮的土墙,临街小院门上残留的斑驳春联和“福”字,一明两暗的北屋,迎门的方桌、条几,灶房里的风箱和炊烟,水井边的牲口棚,连着猪圈的茅厕,雨后天晴时麦秸蒸腾的气味,老家村口的老树、水塘,望不见尽头的一碧麦田、挺拔的玉米地……这些意象始终是我烦躁心情里的绿洲。
老家的父亲还种着几亩责任田,一到黄熟的季节,我的心就飞回了飘满麦香的乡野。田野里那热火朝天挥汗如雨的抢收抢种场景永远让我留恋。回到老家,看到幼时朝夕相处的老井老屋老院子,我总有一种皈依怀抱的感觉。
回到老家,我能和父亲一道挥汗在责任田里,骄阳艳艳,蝉声噪耳,我能出奇地忍受得住,干着单调的庄稼活我却能意外地发掘出几许诗意来。我是农民的儿子,但我自认为我的情调要远高于做农民的父亲,在劳动给我带来的愉悦上父亲是永远体会不到我内心深处的妙处的。
身居小城,我更多的是哀叹自己的身不由己,想仿效陶渊明的东篱把酒,但现实又让我不得不为五斗米折腰。心中的痴心梦想虽变为了现实,但同时也给自己的心灵套上了一副沾满世俗名利的枷锁。
挤进狭窄的小城巷,我总有一种寄身檐下顾影自怜的味儿,总感觉城市与我感情疏远淡漠,中间隐隐约约有一道看不见的影壁。总感觉老家那人那村那土那水的浓烈气息时刻召唤着我的心灵。
现实毕竟是现实,进了城,就要按城市的脾性办事,我尝试着调整自己的心态,以适合小城的口味,尽其所能地与小城拉近乎。但有时反倒不伦不类起来,反而连自己固有的率真本性也失去了,以致常有尴尬的事儿发生,还沾染了不少世俗气儿。
身在小城,没有了宁静乡村里旷野的蛙鸣,见不到了村东那条清澈见底的小河,更闻不到了土地上沁人心脾的气息。有的只是车辆与水泥地面的聒噪摩擦,有的只是来去匆匆的人流,有的只是乡野之人从来没有的势利和倾轧。我完全成为了城市的一个属件,可我内心里只想做一个小县城里飘然的过客。
我总是固执地认为我原本就是一株长在老家大田地里的玉米,是大地给了我拔节的能量,是金风促成了我孕育丰硕的成果。
我钟情于故土乡野里的一草一木一人一物,魂牵梦绕的故乡情思注定将伴我度过余生,因为我的根早已深深扎在了生我养我的乡野田间。
相关链接:
《作家文摘》报社创刊于1993年,是一份文史与时政并重的综合性文化类报纸,由中国作家协会主管、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主办。《作家文摘》坚持“内容为王,品牌至上”,树立“用最少的时间,做最有价值的阅读”理念,立足文化品质,博采精选,求真深度。内容涵盖历史真相揭秘、政治人物兴衰、名家妙笔精选、焦点事件深析等,形成了鲜明的办报特色,有视野、有深度、有情怀、有魂魄。
《作家文摘》发行覆盖全国各地及海外华人社区,在各大院校、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中央部委以及中南海,都稳定地拥有一大批成熟高端的读者群体。在新媒体时期,《作家文摘》积极探索转型与发展、守正与出新之路,深入挖掘品牌的内涵价值和效应,努力打造以《作家文摘》品牌为中心的多渠道多层次立体化发展平台。
作为颇具影响力和公信力的文化传媒品牌,《作家文摘》2015年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百强报刊”名单,2014年获中国报业协会“中国报业发行工作创新奖”和“中国报业新媒体项目创新50强”,被中国邮政系统持续评为“全国优秀畅销报刊”。
晨之风,本名李涛,中教高级语文教师,新闻学和教育学在职研究生学历。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河南省诗词学会会员、河南省文明教师、全国高考作文研究专家。工作之余潜心文学创作和作文教学研究,多篇论文在知名报纸发表,在各级报刊杂志发表散文作品多篇,作品曾被《读者》《散文百家》《华夏散文》《美文》《天涯》《人民日报》《河南日报》等文学报刊杂志及“强国论坛”刊登,有多篇作品被国家级图书收录,并有文章被中学选作阅读分析素材。其事迹入编《河南人物志》,被《检察日报》“人物声音”专题报道。出版有散文集《从小村上路》《情漫陈州》《我在旅途读风景》《回望那片故土》等。
晨之风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