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梅瓶,由来及历史 2024-08-05 08:13:49 梅瓶是我国古代瓷器中一种独特的器型,其主要特征是小口、短颈、丰肩、修腹、窄胫。本文从名称、功用、形制的演变等方面去阐明梅瓶自唐末出现以来的发展演变轨迹,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各个时期梅瓶的形制特点、主要功能及梅瓶在整个历史时期的发展趋势。 一、名称及功用 梅瓶是现在人们对“小口、短颈、丰肩、修腹、窄胫”的一种器物的称谓。但在历史文献记载中,“梅瓶”一词最早出现于清末陈浏所著的《匋(陶)雅》中,稍后的《饮流斋说瓷》(民国许之衡著)对此有详细的记载:“口细而项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折于足则未丰,因其口径之小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也。宋瓶雅好此式,元明暨清历代皆有斯制”,清楚地说明了“梅瓶”这个名称的由来及其形制、起源。由此可知,人们把“小口、短颈、丰肩、修腹、窄胫”的器物称作梅瓶是在清末民初的时候,那在这之前人们对其是如何称谓的呢? 与其有关的记载最早可追溯到宋代,在《侯鲭录》(宋赵令畴著)卷三中称其为“酒经”,《翁牖闲评》(宋袁文著)卷六中称其为“经瓶”、“京瓶”,《云麓漫钞》(南宋赵彦卫著)卷三中称其为“酒京”。 及至元明之际的《碎金·家生篇三十二》中称其为“酒经”。而到《大明会典》中称盛酒容器为“酒缸、坛、酒瓶”,根据考古资料[1],明代用于盛酒的容器之一就是梅瓶,而且同时期的《金瓶梅词话》中称其为“酒”或“坛子”。到清朝的《万寿盛典初集》和《造办处活计清档》中已经记载有制作或进献的“梅瓶”,但其是插梅花之瓶的简称,还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梅瓶还有待论证。 因此,根据文献记载,我们今天所说的“梅瓶”在宋、元时期叫“酒经”、“经瓶”,别称“酒京”、“京瓶”;明代称“酒瓶”、“坛子”,或直接以“酒”称之;清末民初的时候才称为“梅瓶”,并一直沿用至今。 根据上海博物馆所藏的宋代梅瓶上的题字“清沽美酒”、“醉乡酒海”以及宋辽金时期的壁画,如白沙宋墓的“昼上崔大郎酒”、宣化辽张世卿墓的备饮图、张文藻夫妇墓的童嬉图等,我们可以推测梅瓶在当时的功用之一是酒器。到了元末明初时期,《碎金》将其归入酒器类,而明晚期的《金瓶梅词话》直接以酒代称,说明直到明代晚期梅瓶仍是酒器。同时中国古代的插花艺术在此时也发展到了理论的高度,很多文人雅士对此著书立说[2],根据他们的理论,非常适合插花的器物具有或铜或瓷的质地,高瓶、小口的特点,于是梅瓶被当时的文人“今取以插花,极似合宜”。 自此梅瓶在传统的贮酒功能外,又多了插花的功能,而清代正式将梅瓶的插花功能发扬光大,以至于到清末民初人们以为梅瓶只是用来插花陈设,竟不知其原本是酒器。另外,在明代,大量的梅瓶出自墓葬,包括明定陵、皇亲国戚以及一些功臣权贵的墓葬中都随葬有梅瓶,说明在明代梅瓶是一个重要的随葬器物,应该是当时的一种随葬礼仪。而到了清代,梅瓶已经很少出现在墓葬中了,更多的是作为一种陈设品摆放在屋里了。 二、起源发展 目前唐代的“梅瓶”仅发现有2 件,分别收藏在上海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图一),整体较矮,没有宋代那种挺拔高雅的造型。但由于这两件器物不是正式考古发掘出土的,所以人们对其还有质疑。但1982 年在河南孟县店上村唐墓[3]出土过一对“白釉瓷罐”,其形制已非常接近后世所说的梅瓶(图二)。1973 年在陕西三原县焦村唐李寿墓[4]出土的石椁内部的线刻画中,其中一个侍女手捧的器物(图三)形制也与梅瓶十分相似。另外,在辽契丹的工匠们还创烧出了一种上粗下细,形似鸡腿的鸡腿瓶(图四、图五),主要用于在游牧迁徙生活中储存、运输水或酒。 关于梅瓶的起源,在学术界仍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课题,主要有北方起源说[5]和唐朝起源说。但任何一种器物的产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经过长期的演变发展。因此笔者认为,具有“梅瓶”这种形制的器物早在唐朝就出现了,只不过没有那么修长挺拔,还比较端庄典雅,之后在和辽契丹鸡腿瓶的交流融合中,逐渐发展出了宋代成熟的“梅瓶”造型,并自此盛行于元、明、清。 但无论梅瓶起源于何时,不可否认的是至宋代,它已经成为各个窑口普遍生产的一种器物了。也正因为各个窑口都生产,所以形成了宋代(包括同时期的辽、金、西夏)梅瓶多样化的特征。由于梅瓶的基本特征是小口、短颈、修腹、窄胫,而“小”、“短”、“修”、“窄”的含义都是相对而言的,因此其多样化主要体现在口颈部、器身曲线以及器物的整体高度上。其中最明显的是器物的整体高度的差异,宋代北方的梅瓶[6]整体普遍较高,大部分在35 厘米以上,器身显得更加修长挺拔;而南方的梅瓶[7]则普遍较低,大部分在25~35 厘米之间,器身更显端庄高雅。其次是口颈部的变化,口部的变化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梯形小口(图八、图九、图一一)、小敞口(图七、图一三)、小唇口(图六)、小洗口(图一○)以及出沿小口(图一二);而颈部大致可分为短束颈(图七、图八、图九、图一一)、短柱颈(图六、图一○)、梯形颈(图一二、图一三)等几类。而器身曲线主要体现在肩腹部,根据肩部向腹部之间的过渡程度可分为圆弧肩(图六至图八、图一一至图一四)、圆折肩(图一○)、方折肩(图九)等。总体而言,短束颈梯形小口和短束颈小唇口是宋代北方最流行也是最具特征的,而梯形颈出沿小口是宋代南方比较典型的形制。总之宋代梅瓶形制的主要特点是修长挺拔,整体轮廓线较直,给人一种高隽神怡的感觉。另外这一时期的梅瓶大多无盖,可能是由于其质地不易保存;但也有少数瓷质的器盖,其形制特点为无纽,剖面呈梯形(图一四)。 由于元代是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所以它的器物总是有一种粗犷豪放之风,梅瓶也不例外。元代梅瓶相比宋代的高挑优雅,其肩部变宽,胫部变粗,整体更显得稳重。元代梅瓶(图一五至图一八)的形制特点主要表现为:小平口出沿,短梯形颈,圆弧肩更加饱满浑圆,胫部较粗,整体上是一种豪放雄伟的形态,与其草原游牧民族的性格相吻合。另外元代还创烧出了一些形制特殊的梅瓶,如八棱形梅瓶(图一六)。这一时期的器盖也已经有纽了,但剖面仍呈梯形。 梅瓶经过宋元时期的大力发展,其形制种类已经非常丰富了,这就给明代梅瓶进入烧造高潮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明代梅瓶形制的发展大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主要是永乐、宣德时期(图一九至图二一),其形制特点为小唇口,短束颈或梯形颈,圆弧肩,肩部比元代更加丰满,胫部内敛幅度不大,延续了元代的风格,这个时期的器物体现出了一种稳重的形态。中期主要是成化、正德时期(图二二),这一时期梅瓶处于过渡时期,但从形制来说更接近于早期梅瓶的形制。晚期主要是嘉靖、万历时期(图二三至图二八),器物的形制有了明显的变化,主要特征是(浅)盘口或洗口;短直颈或短束颈,尤其是到了万历以后颈部变得比较细直,呈上宽下窄的喇叭状(图二六);肩部丰满、圆鼓,胫部较粗,外侈不明显,整体器物弧度不明显,甚至有的梅瓶整体呈直筒状。但是在中期的时候还出现了一种比较有特色的梅瓶,就是腹下部收缩得特别明显,使上部呈明显的圆球状,而胫部外撇,加大了器物自身的弧度,上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器型看上去有一种失重的感觉,这种梅瓶一直延续至明末(图二八)。另外到明代时有相当一部分的梅瓶都带盖,盖上既有有纽的,也有无纽的,纽大多呈宝珠纽,盖面有平、弧之分,即有呈梯形的(图二三),也有呈伞形的(图二五),还有跟口部一样大小的(图二四)。 清代梅瓶由于其储酒的实用价值和作为明器的礼仪价值逐渐消退,而其插花的功能被发扬光大,逐渐演变为统治阶层陈设摆玩的工艺品。因此为了迎合统治阶层的这种需求,这一时期的梅瓶不仅烧制得更加精致、秀美,有各式各样的形制、釉色,而且还大量仿制前朝的造型。所以相较于宋、元、明时期,清代的梅瓶没有那么统一的形制(图二九至图三二),其最大的特点是口径尺寸的增大和颈部较粗,形制以小唇口、短直颈,丰肩最为多见,器物整体曲线表现得更加优美、流畅。这一时期由于梅瓶已经变为插花用具,因此都是无盖的。 三、小结 综上所述,梅瓶是在唐代“梅瓶”和辽代鸡腿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宋辽金时期的梅瓶主要是纵向发展,也就是器物整体曲线高挑优雅;而从元以后的梅瓶则开始向横向发展,也就是器物整体曲线敦厚稳重。总体来说,梅瓶的演变趋势就是肩部越来越丰满,而腹部内敛幅度越来越小,胫部越来越粗。从梅瓶形制的发展变化来看,似乎元以后的梅瓶是沿袭宋代南方地区的梅瓶发展而来的,也即元以后梅瓶的发展主要是受景德镇窑系的影响。图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赞 (0) 相关推荐 瓷器界的奇葩——五管瓶 这奇怪的造型真的很难想象用它做什么,小伙伴们也嫌弃它不伦不类的长相.不过没有一个被嫌弃的五管瓶是无辜的,毕竟存在即合理.花器?明器?关于它的用途争论不休,几乎每个人提到五管瓶都要说上两句. 南宋·龙泉 ... 窗前芭蕉叶,瓶上蕉叶纹 南方的芭蕉很多,根倚在窗下.墙角,硕大的叶子自一侧伸出,夏可揽翠.秋可听雨,深受历代文人的热爱. 摄于建水听紫云 芭蕉经常入诗,好像安静的芭蕉能感受到心情.李清照像对着赵明诚说:"窗前谁种芭 ... 器物底座 清康熙年间 天蓝釉柳叶尊 | 2012年香港佳士得 成交价:1242万 港币 6 1/4 in. (15.8 cm.) high, silver stand by Tiffany & Co. ... 陶瓷梅瓶断代看器型?前提是你得知道这些知识点 从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到东汉末年成熟的瓷器,中国陶瓷历经了数千年的发展,随着工艺水平的革新,从单一的釉色瓷,到如今绚丽多姿的各色彩绘瓷:从单一的实用器,转变为集观赏.实用.供奉多种用途于一身的中国&quo ... 阳士琦陶瓷斗彩龙凤穿花纹梅瓶景德镇御窑博物院馆藏作品 阳士琦<斗彩龙凤穿花纹梅瓶> 景德镇御窑博物院力邀故宫修复大师阳士琦,复烧故宫馆藏<斗彩龙凤穿花纹梅瓶>,此作品已于2021年2月5日被景德镇御窑博物院馆藏馆藏,这件作品是景德 ... 阳士琦大师陶瓷新品斗彩龙凤穿花纹梅瓶介绍 阳士琦<斗彩龙凤穿花纹梅瓶> 景德镇御窑博物院力邀故宫修复大师阳士琦,复烧故宫馆藏<斗彩龙凤穿花纹梅瓶>,此作品已于2021年2月5日被景德镇御窑博物院馆藏馆藏,这件作品是景德 ... 故宫陶瓷馆不留神就错过的精彩1青花釉里红松竹梅图竹叶藏诗梅瓶 在故宫陶瓷馆奢华的展陈阵容里,静静地陈设着一个不起眼又非常不简单的梅瓶--清雍正 青花釉里红松竹梅图竹叶藏诗梅瓶.这个梅瓶的纹饰借用了经典的传统纹饰--松竹梅"岁寒三友"的题材,但 ... 故宫武英殿陶瓷馆重张首次展出的永乐青花折纸花果纹带盖梅瓶 以元.永.宣三个时期为翘楚的苏麻离青料青花瓷,中国陶瓷史上一朵瑰丽奇异的瓷之花,让多少收藏爱好者魂牵梦绕.围绕苏麻离青到底如何鉴别,不少人做出了很多探索,但对大多藏友来说,这仍然是一个云遮雾绕的高深课 ... 陶瓷:霁蓝釉白龙纹梅瓶的故事 元代霁蓝釉白龙纹梅瓶,法国巴黎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藏 有人称,该瓶龙头部分烧造时有瑕疵,其实根本看不出来,可能是误传. 博物馆介绍 元代霁蓝釉白龙纹梅瓶,北京颐和园藏,瓶身有裂纹 梅瓶,是皇家收藏中的常 ... 唐宋代梅瓶百图欣赏 梅瓶始,李静训出泥.隋代已初霓. 六十年过无人问,闻瓷瓶料器同兮. 造型同,风貌似,料瓷齐. 隋唐起.宋金斟酒谑. 满杯盏.举杯邀夜月. 磁州器.黑白梯. 珍珠沥线红斑现,黑白剔刻铁红讥. 写诗文,池 ... 8050万落槌 | 乾隆青花穿花龙纹梅瓶领衔厦门保利《玄览》专场!(瓷器61件) 2021年5月3日至6日,保利厦门2021春季拍卖会在厦门海景洲际酒店举行,七大专场近1500件甄选拍品重磅呈献. 保利厦门本季拍卖将推出玄览--重要古董器物.中国古董珍玩.中国古代及近现代书画.当代 ... 千年梅瓶之美——各大博物馆藏历代梅瓶欣赏 梅瓶,是一种小口.短颈.丰肩.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梅瓶的美,在中国瓷器史上,持续了1000多年.目前较为统一的观点,梅瓶诞生在唐朝. 唐 白釉梅瓶 故宫博物院藏 唐 白釉梅瓶 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