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过常规思维 寻觅博物馆传播新维度

崔波
《中国文物报》编辑部副主任、《博物馆周刊》主编。多年从事博物馆报道和研究文章的撰写,见证了中国博物馆近十几年的发展历程。
诸位好,我今天的题目,跳出常规思维,寻觅信息传播新维度,主要讲两个方面。第一,博物馆展览如何跳出常规思维;第二,博物馆青少年教育项目应与中学生的需求相结合。
人往往普遍喜欢新的东西,让大家觉得有兴趣,能抓住注意力,像我站在这里,说几句话,你们马上就能意识到,是老生常谈还是说有新观念新想法。这些潜意识比主观意识更加明显、突出,就像我们参观博物馆,我们总是乐此不疲地去开发和认识新的事物。
一、破除人们关于展览的“刻板效应”

做什么样的展览大家愿意看?我感觉最重要的是破除人关于展览的“刻板效应”。展览策划是什么?策划实际是一种创新、创造,从无到有,它是创新,而从有到有就不是创新,是改造、改良、改进。一个好的展览如果要做到出其不意,又要在情理之中,就首先考虑如何抓住人的注意力,有了这样一个前提,才能触发人的情感、认知,才能打破头脑中对展览刻板的印象。

1.一个好的展览就是要有趣味的展览。有趣味才能把人的注意力抓到。有趣味,可以解释为愉快、感觉有意思、有吸引力。具体可指,有志趣、有理趣、有情趣。

  • 志趣:行动或意志的趋向。跟当今结合得比较紧的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这样的展览,它们在立意上就是志趣的角度多一些。

  • 理趣:义理情趣;思理情致。目前博物馆策展时,其立意指向的展览比较少,但展览中包含的理趣火花已被越来越多的策展人所重视。自古中国有一些理趣的诗,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个就是有一种理趣在里面。

  • 情趣:情调趣味。很多展览,尤其是与艺术相关的展览,都有情趣的影子,在此不赘述了。

梁启超曾经对“趣味”有过论述:“凡趣味的性质,总要以趣味始以趣味终。所以能为趣味之主体者,莫如下列的几项:一,劳作;二,游戏;三,艺术;四,学问。”我觉得这几点跟博物馆特质比较接近,如游戏、艺术和学问等。在博物馆里,也是要以趣味始,以趣味终。实际上,趣味是打破展览常规思维和刻板效应的一个维度,当然还有其他的维度。

一般什么样的展览给人的感觉刻板呢?如前些年常有××精品展和以史学为旨趣的展览,在人们头脑中可能一想到展览,这两种展览占的范围比较大。

2.展览策划,要注重立意角度的选取。5月18日在西安博物院要开的“环肥燕瘦——汉唐长安她生活”展览,从一个新的角度,讲汉唐文化。在西安,有陕西历史博物馆,讲历史西安博物院讲不过陕西历史博物馆,但它从女性的角度出发,我觉得有它的看点。展览从女性的体态、服饰,还有妆容、宴游几个方面展开。这种角度也是很有趣的,打破了人们对展览的一种固有的印象,建立起一个新的吸引点,观众很可能因为这个展览而再次走进这个博物馆。

还有,去年在南京博物院的一个展览——“温·婉”,该展览影响也比较大,是个中国古代女性大展。如果说前面西安博物院的大展,它讲述的更多的是注重女性外在的东西,如吃、玩、日常生活状态,“温·婉”展,从策展人的角度看,无论是院长还是具体策展人,我感觉该展览已经进入到文化自觉的高度。策展人曾讲:“社会风尚的转变,不能以漠视、丧失女性的德行修养来标榜。慧心从传统的涵养德行中来。”从文化的“自觉”到“觉他”,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博物馆的展览走过的这么一个文化“心路”历程。所以说,这个展览是有文化深度的一个展览。它从四个方面,即女仕的日常,她的作品,还有男士笔下的女性是什么样的等等,这个角度都跟以往展览是不一样的,虽然还是原来那些文物,但通过不同的组合,观众能感受不一样的味道。

△ 任熊(晚晴) 瑶宫秋扇图

首都博物馆的“王后 母亲 女将——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为什么也给它归到女性展览里?策展人是男性,但是他做展览的角度是从性别这个角度来做的,实际妇好墓发掘有40年了,它的文物在很多学术文章或者是其他的报刊上也都登载过,对大家真不是很新鲜了,但怎么能把这么一个特展解读出来呢?我听策展人讲这个展览是如何策划的,既是配合三八妇女节展出这个时间点,实际上他也是从女性在社会的三种角色结构来展开。即“一国之后”的社会角色、“王子公主之母”的家庭角色和“巾帼英雄”的历史角色(社会评价),揭示一位女性平凡与不平凡的两面,彰显对女性社会责任、家庭伦理、历史贡献的特别关注,这个结构的角度实际就是从社会性别学的角度来讲展览。

△王后 母亲 女将——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

从南京的“温·婉”到北京“王后·母亲·女将”到西安的“环肥燕瘦”,半年左右的时间,连续推出三个有关女性的展览,有可能是巧合,我更认为它是一种文化的自觉:从传统的文化里汲取营养,因为现在不管是对中国人素质的评价,还是道德的评价有很多,但是怎么改变这些负能量呢?实际上通过展览,博物馆人在思考,并把思考落实在展览中,这是一种文化自觉的体现。

3.展览打破常规思维的另一种趋势,是自然类展览与综合、文史类文物、展馆的跨界联姻。广东省博物馆“文物动物园”主题展预计“六一”开展,174件动物题材的文物藏品,分为陆地、水中、天空、家园、变形五大板块展出。展出的无论是象还是鸟,都是历史文物,但展览的着眼点是动物的这样一个角度,把“文物”和“动物”这两个感觉上离得好远的两个词放在一起了,你就产生了非常大的新奇感,一看名字,就让人觉得很有兴趣,带给大家不同的体验,展览还能这样做?把两个感觉很遥远的词,进行内在的勾连,并把这样一个“异型”的展览做出来了。

浙江自然博物馆“生命·超越——中原文化中的动物映像”展,也是把动物标本和跟动物有关的文物结合在一起,由浙江自然博物馆与河南博物院共同举办。从河南博物院选出132件(组)与动物有关的文物,配合浙江自然博物馆的20余件动物标本,联袂展出。展览通过三部分“天地造物,野性魅力;养禽牧畜,相生为伴;形神交融,生生不息”,旨在以自然的视角解读人文,以人文的视角认知自然,从传统思考当代,从当代启迪未来,从人对动物的仰望、对视、拥抱中感知生命的不息、精神的永续。它是去年开幕的,今年1月5号结束;广东的展览是6月份开始展,这两个展也是相距半年,都是把自然和人文结合在一起,这两个展览的角度也是跟原来不一样的角度,观众对此很有兴趣,它们从立意的角度带给人启发,还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生命·超越
中原文化中的动物映像

4.另外,还有一个问题是,不同博物馆,主旨不同,展览的架构必然要不同,在这一点,博物馆的展陈还有很大的提升余地。现在讲传统服饰的展览好多,但是在服装博物馆和艺术博物馆展这个服饰和在综合博物馆、妇女博物馆展的服饰,立意是不能一样的。服装纺织类博物馆,侧重于服装本身自然的属性更多。如中国丝绸的故事服饰厅,是从遵神循礼、锦衣绣服、家常日用方面展示服装在古代社会的功用,目的是诠释中国传统服饰的风采。而在综合博物馆,在妇女馆展这个服饰,应该更多强调它的社会性,而不能把所有的民族服装摆放在那后,让人们自行去感受它们的多姿多彩,这样还是不够的,对它们的展览要从社会属性进行结构。只有这样的展览才体现出在每一个博物馆中的独特性。

二、博物馆青少年教育项目应与中学生的需求相结合

博物馆最重要的功能,一个是展览,一个是社会教育。这两年国家文物部门在各省推动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试点,今年5·18各个地方的国际博物馆日,这也是一个热点,但是现在博物馆和青少年需求的契合点在哪里?我们需要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在看什么,在思考关心什么?这里有一个书单,北京中学生的83份借书单,它涉及到方方面面、各式各样的书,涉及的种类很多,学生们的兴趣点涉及几乎社会所有的领域。

这些年博物馆对传统文化大力推动,推动它的普及,而学校也希望走进博物馆。

下面几个例子讲的都是历届初三的语文期末试题和中考题,不少是跟博物馆有关。

这个是今年上个月,4月25日西城中考一模,一道10分的作文题:去博物馆参观,要做什么准备。这个类似的题已经3次出现在北京各区初三的试题和全市中考题里了,并被教育的教研员作为中考内容中对中国传统文化考察的重要形式向学校进行介绍和教学研究。如昌平区的“博物馆学习任务单”考题,还是西城区一模的“博物馆的参观方法的介绍”作文题,都讲到参观博物馆要做什么准备,从中看出学校特别渴望和博物馆建立这样的联系,渴望学生利用好博物馆。

因为中考指挥棒对传统文化考察的进一步增大,为了更快地使传统文化让学生们掌握,现在学校有的时候,稍微有点填鸭式,把对成人来说掌握起来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一些东西,迅速地、大容量地告诉孩子们,让他们掌握。

上图是今年顺义区的期末语文阅读题,讲的是茶具用瓷,涵盖了文物中的“窑口”“釉色”“单色瓷”“彩瓷”等知识。还有去年西城区初二统考的语文试卷,120分的语文卷子,相当一部分是讲酒文化的,从小作文到大作文,到阅读理解全是讲酒文化的。

另外,讲各类文物保护单位、古代园林景点的题更多。今年北京海淀区期末语文试题就讲颐和园的景点路线,今年西城区初三一模,满篇卷子是讲陶然亭的,从陶然亭中郭沫若先生的字考察中国书法文化,书法是今年新增中考语文考察内容。

去年北京中考试题,有一个10分的小作文,在校刊的“走进博物馆”栏目介绍参观博物馆的收获。一个考生写的是参观老舍纪念馆。写的逻辑性比较强,也能感觉到这孩子确实是参观了,对老舍多少有所了解:

参观“老舍纪念馆”后,我最大的收获是认识了一位成就非凡、生活简朴的人民艺术家。那天一进纪念馆,只见狭小的院子里,只有一棵不起眼的柿子树,这便是那仰慕已久的“丹柿小院”吗?两边的小屋是展厅,走进去浏览,我了解到了老舍先生的一生:去国外留学,写话剧……展柜中陈列着他那一部部脍炙人口的作品,这是多了不起的成就啊!又走到正房,看到却是极其简易的家具,这与想象中富丽堂皇的大文豪家真是天壤之别。回到院中,静立树下,我忽然意识到,我重新认识了老舍先生。

上面的一些试题来自初中教研员的教学PPT。可以看到,现在的应试教育与传统文化结合紧密到一个什么程度。

我还看到一个学生写的参观国家博物馆书法展,因为从现在开始书法就完全进入到中考语文考纲里了。学校也配合有一本讲传统文化的书,其中有讲书法的。老师跟写参观国博书法展的学生说,你参观博物馆写的这篇文字,比我们教材写的还详细,你在课上给同学们讲一讲。当然这个文章当时有个别的地方还不准确,又重新查了一些资料。

中国书法的发展流变从国家博物馆里的书法展览里就能看出一个发展脉络的轨迹。考试要考,学生们就得去学。怎么学?光看书不行,需要到实地去学,博物馆就是一个学习的难得去处。所以说,治沉疴还需猛药。什么是猛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是一个使博物馆更快地走进学生们心中的一个加速器。它把传统文化更快地散布在学生中,因为考试中有相关要求。像博物馆的一些社教项目,形式很活泼,内容也涵盖的不少,学生们是想做,但他没有那么多时间;但应试教育要求你不得不学。现在博物馆与学校的联动,就没有动得太快,没有完全动起来。如书法,琴棋书画,瓷器、酒、茶具和茶等,考试都考过多少次了,学校也没有、也不可能完全地转到这个教学上来,也缺这方面的师资力量,如书法课,就没有系统上过;但是要想让学生一两年的时间掌握这些知识,博物馆真的是一个特别好的地方。有需求,相应地博物馆教育就要有变化,如开系列课程,针对性更强地讲座和参观导览,等等。

从五四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一百来年的传承不是很好,但通过教育体系加大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力度,这样一个文化的“沉疴”可能会在这样一个加速器中,在博物馆和教育部门的密切配合中有所缓解,我相信有可能会逐渐地,不仅有所缓解,还会把传统文化的血脉系得更牢更紧,文化断层有望弥合。

当然,会不会有人认为博物馆沦为功利教育、应试教育的实用“工具”,陷入这样的“工具论”的泥沼?博物馆会不会变成了那种短平快的快餐?我认为不会,因为这种学习跟博物馆的性质与目的是有一致性的,教育跟博物馆因为这样一个加速器会做更亲密的朋友。

(本文为“2016年5.18日国际博物馆日主题研讨会”崔波现场发言稿整理)

(0)

相关推荐

  • 安利50个全国展览,承包你的十一假日!

    不是吧不是吧,国庆看展还没有安排上?看这里!这里有一份国庆看展指南等待你来查收,一样的假期,不一样的体验,快来看看你pick哪一个吧~ 温馨提示:观展前仔细查阅展览开闭馆时间哦~根据相应场馆的要求进行 ...

  • 文旅融合背景下小微博物馆的生存之道

    . <光明日报>( 2021年01月24日 12版) 文旅融合背景下小微博物馆的生存之道  编者按 2020年底的意外走红,让放牛少年丁真一跃成了岁末年初最具话题性的人物之一.当网友们正担 ...

  • 中创文旅与小红书、中国文物交流中心达成三方合作 引领博物馆直播新风潮

    近日,北京中创文旅文化产业集团(下称"中创文旅")和小红书.国家文物局直属单位中国文物交流中心达成三方深度合作,将围绕"流动的世界艺术博物馆"系列IP内容,在小 ...

  • 家门口上好学校 博物馆成新课堂

    家门口上好学校 博物馆成新课堂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1-05-06 02:16 X [幸福故事] 光明日报记者 郭 超 董 城 一长执两校.教育集团化.深度联盟.学区制.城乡一 ...

  • 为什么说要用项目制思维做用户拉新?

    诸葛君说:当KPI的指标是"新增用户1万"时,要怎么做?可以按推广渠道拆解,匹配相应预算:也可以策划1场裂变活动,新增用户1万:但"新增用户1万"的后续意义如何 ...

  • 科学家发现癌细胞传播新途径

    美国纽约大学罗斯曼医学院肝脏病理学者Neil Theise近日发表在<通讯-生物学>上的一项研究显示,人体细胞间存在一个充满液体的连续网络,这种网络跨越器官,或与疾病传播有关. 2018年 ...

  • 跳脱常规的装置设计,分分钟吸引你的小眼睛

    ▌装置设计,近年来出现频率越来越高.作为空间的点睛之笔,或是启动改造前的预热项目,甚至是公共艺术项目,都能在短时间内吸引到人们的停留和关注. 跳脱常规的装置设计,更是吸引千万小眼睛们注意的法宝~ Ch ...

  • 互联网思维模式下的新媒体

    第一章 互联网时代与互联网思维 第一节 当下互联网时代的思考 第二节 理解互联网思维 第三节 新媒体的传播生态 第二章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新媒体 第一节 趋势与概念界定 第二节 新媒体的表现形式及格局 ...

  • 从大众点评打造"亲子奇妙日"IP看O2O传播新套路

    大叔的孩子虽然还没出生,但过去的几个月,大叔跟着孩子他妈,已经为其准备了很多玩的,穿的,用的--几乎每天家里都有几个快递是"寄"给孩子的.有一天,大叔和老婆开玩笑,她住月子会所一个 ...

  • 2019最新拉新类的羊毛项目,用项目思维做用户拉新!

    总是有粉丝问,有啥好项目没?有啥容易操作,快速挣钱的金点子?有躺赚的操作模式没?对于这一部分人,我只想弱弱的问一句,公众号分享的这么多项目,没有不挣钱的,你执行了吗?你去做了吗? 其实,互联网赚钱的项 ...

  • 黄晓黎:三维度寻找最高成长公司,集群技术思维投资7个新金融小超人

    2014到2015年可以说是机构投资人的"放飞季",一大批有经验的GP离开原有的老牌机构创立新的基金,形成了继2005年之后的第二次VC行业裂变,这其实是老机构管理问题凸显和新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