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期 范文澜:教育、影响了千万革命者
1907年夏天,14岁的他亲眼见到清朝官兵到大通学堂强盗般抓走秋瑾,心中无比痛恨,埋下追求社会进步思想的种子。1925年“五卅”反帝运动爆发,他受到教育,从此确立革命信仰。不久后,他加入中国共产党。
“九一八”事变以后,他不顾危难,积极投身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斗争,曾两次遭反动军阀逮捕。面对反动派的迫害,他无所畏惧,把自己的命运与抗日救亡事业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1936年,他转至开封,在河南大学文学院文史系任教授,期间主办《风雨》《经世》杂志,进行抗日动员,产生了广泛影响。1937年秋,他带领学生为抗战宣传、动员做了出色的工作。这一时期他发表大量时评,用党的抗日方针分析问题,论述深刻、犀利,同时正式参加了新四军。1939年10月,延安出版的《中国青年》详细报道了他的事迹,称誉他是“能文能武的民族英雄”。
1939年年底,他历经险阻抵达陕北,次年初春到达延安。随后,毛泽东就直接向他“交待了一件任务,要求在短时间内编出一本篇幅约为十来万字的中国通史”。1941年9月,《中国通史简编》上册出版时,毛泽东作了很高评价,他认为,我们中国共产党对于自己国家几千年的历史有了发言权,也拿出了科学的著作。
他的《中国通史简编》《中国近代史》两部著作全面地、系统地阐明了中国的全部历史,教育、影响了后代的历史学家,也教育、影响了当时千千万万的革命者。他勉励年轻人做研究要有坐冷板凳、吃冷猪肉的决心,明确提出反对“说大而无当的空话”,其治学态度后来被形象地概括为“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
“与党同行——知识分子的红色记忆”第二十一期,扫描二维码,走进范文澜的更多红色记忆。
来源: “文化强国”光明日报协同推广平台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