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震泽王气,良渚遗珍

良渚文化距今约5300—4300年,发现玉器的重要地点有江苏钱山漾、吴县草鞋山、张陵山、上海青浦福泉山、江苏武进寺墩、浙江余反山、瑶山等。良渚文化的玉器比较发达,是良渚社会维持运转的重要工具。

良渚文化玉器中琮、璧、钺居多,其造型宏大雄浑,风格严谨深刻,纹饰以神秘莫测的神人兽面引人入胜,阴线雕刻和浮雕完美组合,是当时南方玉雕的最高水平代表。镌刻在玉器上的神徽图像,是良渚人敬畏的信仰符号,约束着社会的礼制规范。

图/新石器时代·玉兽面鸟纹璜

故宫博物院藏

图/新石器时代·玉兽面鸟纹璜

故宫博物院藏

纹璜长20.8厘米、宽8.3厘米、高0.6厘米,黄褐色玉料,局部有经火变黑的痕迹。器体呈半圆形,扁平,上端有两小孔。玉璜正反两面雕满连续回旋纹锦地。正面正中浮雕兽面纹,兽面大眼圈,方鼻,大嘴微张,嘴内出几何状獠牙。璜两端各有一鸟纹,侧身状,眼与鼻较夸张并稍几何化。兽面和鸟纹上均饰有回旋纹。

| 良渚文化玉器的材质 |

良渚文化玉器的玉材质地和制作工艺精粗差别较为悬殊。一般玉器所用玉材为太湖地区所产各种粗玉,以透闪石、阳起石为主,还有少量蛇纹石,玉石颜色以绿为主,或泛青或透黄,玉质透明度和硬度都不高,手感较轻,有些玉料疏松吸水。上好的良渚古玉重器,一般会选用质地细密晶润的玉材,触感平滑细腻,器物表面呈现宝石光泽,近乎铜镜的亮度,俗称“包浆壳”,色泽多以黄绿为基调。

图/新石器时代·神面纹玉琮

上海博物馆藏

神面纹玉琮是良渚文化晚期的典型器物,高39.3 厘米,共分15 节,在国内外同类型玉琮中属于比较高大的一种,每一节的四面均饰对称简化的神面纹,比较罕见的是在其上端射口部位有一个展翅的鸟纹。

| 良渚文化玉器的工艺 |

良渚文化玉器运用细密阴刻线的技法十分娴熟,在放大镜下观看,那些细如发丝的线纹,显出短线切割连缀的痕迹,跳刀贯通,极为紧密严整。其抛光工艺极其讲究。良渚古玉器表面平整光洁,但仍能感受到手工打磨,长久搓磨的痕迹。此外,对称均衡也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尤以浅浮雕的装饰手法见长,特别是线刻技艺几乎达到了望尘莫及的地步。最能反映良渚琢玉水平的是形式多样,数量众多,又有使人高深莫测的玉琮和兽面羽人纹的刻画。

图/新石器时代·玉兽面纹嵌饰

故宫博物院藏

此器高3.2厘米、宽4.8厘米、厚0.7厘米,嵌饰正面为浅浮雕兽面纹,重点表现兽的环形双眼及阔嘴。兽面两侧饰前肢,短小,带爪足。兽面及兽肢上饰细密的阴线回纹。饰件背面有4组通孔,每组孔由两个斜孔对接而成,孔中可穿绳。

| 玉钺 |

多数石钺是实用武器,而玉钺则是礼器,玉钺为军事指挥权的象征,同时也象征着王者手中的权杖。一柄豪华型玉钺,往往由钺身、柲、龠(木柄的上端饰)、镦(木柄的下端饰)组成。有的还在柲上用细小的玉粒镶嵌出花纹。

图/新石器时代·权杖

上海博物馆藏

权杖上端饰长7.7厘米、宽3.7厘米,玉钺长17厘米、刃宽9.6厘米,下端饰长6厘米、宽2.9厘米。

| 玉琮 |

玉琮与崇拜信仰有关,是社会需要和精神信仰的产物。同时也是良渚文化的典型玉器,后世有“苍璧礼天,黄琮礼地”之说,认为璧和琮象征着天圆地方,为十分重要的祭祀礼仪用器。玉琮代表了拥有者的身份,很多良渚玉琮上有半人半兽的神徽图案,显示了玉琮的崇高地位。玉器上多有神徽图案,这是凝聚良渚人的精神偶像,是良渚人崇拜的图腾。

图/新石器时代·神像飞鸟纹玉琮

上海博物馆藏

琮是祭地的礼器,也用于敛葬等场合。这件器物玉呈青绿色,质地上乘。整器外方内圆,分上下两节。以四角为中心,各雕琢一组简化的神人和兽面的复合图像,图像左右两侧还各饰一飞鸟。纹样刻画精细,手法高超,是同类器中的佳品。

| 玉璧 |

玉璧在中国古代玉文化中一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古人认为其象征着上天,为十分重要的祭祀礼仪用器,即所谓的“苍璧礼天”。玉璧也被视为重要的瑞器,即祥瑞之器。玉璧是良渚文化中出现的新生事物,多素面,少数有鸟立柱、鸟形刻符等纹饰。

图/新石器时代·玉璧

故宫博物院藏

玉璧外径22.1厘米,内径4.2厘米,厚1厘米。青绿色玉质,玉料斑驳,表面有大量的黄褐色沁斑。玉璧扁平,厚薄不匀,外壁有旋磨痕,也非正圆。器表光素无纹,两面均有多道线切割痕,内孔壁两面对钻,并有台阶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