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勇 | 庄子论名利系列 之一:富不让禄
道之道,非常道。庄子以“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之”高尚境界。在一个动荡喧嚣的环境中,他的思想映射出一片宁静的光辉。随着诸侯们的剑锋用笔触杀开一条清廉立身之道!开创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清廉风云,弹奏出一曲绝妙的《爱莲说》!
庄子忘却世俗的功利,怀着宁寂而旷远的心境,在大地踽踽而行,不沉迷于人世间的谀诈,对于这疯狂的时代,他风云哲学有着清醒的作用,作为调整人心的清凉剂,为现实的贤达志士提供一个清廉之道。本报从今天起,连续刊发《庄子论名利》,阐述庄子淡泊名利的思想。
以富为是者,不能让禄;以显为是者,不能让名;亲权者,不能与人柄。操之则栗,舍之则悲,而一无所鉴,以窥其所不休者,是天之戮民也。《天运》
【译解】:追求富有的人,不会让出他的利禄;追求显赫的人,不会让出他的名声;迷恋权势的人,不会授人权柄。得到了利禄、名声和权势,便唯恐丧失而不安,一旦丢掉,便又悲苦不堪。他们一点也看不见自己那个样子,眼睛只盯住自己所无休止追逐的东西,这样的人只能算是被大自然所刑戮的人。
战国时代,当许多士大夫把立名看作是使生命不朽的一种方式。为了名汲汲奔波不顾一切时,结果劳而无功,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历史常常开这样的玩笑,那些淡泊名利的人,不但当世出名,还流芳后世。庄子就是其中的一位,他的洒脱和淡泊名利可谓到了极致。
庄子曾指出:“名者,实之宾也。”(《庄子·逍遥游》)“名也者,相轧也。”(《庄子·人间世》)他把“名”这种使人异化(虚伪、相互倾轧等)的东西暴露无遗。而“困窘织履”、“往贷粟于监河侯”的庄子,并没有追求名利,而是拒绝相位:“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庄子列传》)他视相位如“腐鼠”,宁可“快吾志”,而不愿“为有国者所羁”,表现出庄子淡泊名利,藐视权贵的一种境界。
人都有七情六欲,自然也离不开追名逐利。司马迁在《史记》中曾经说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对名利的不同认识和选择,是衡量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先进与落后的重要尺度。名利观,实质上是人生观价值观的综合反映。一旦天天想着争名夺利,甚至不择手段,名利就变成了名缰利锁,不仅会使人道德沦丧,还可能把人拖向罪恶的深渊。
对名利淡泊的庄子,追求的是一种精神的自由。如庄子做过漆园吏,生活很穷困,却不接受楚威王的重金聘请,在道德上其实是一位非常廉洁、正直,有相当棱角和锋芒的人;然而从文中我们可以读出在他的内心深处充满着对当时世态的悲愤与无奈,从他哲学有着退隐、不争、率性的表象上,可以看出庄子是一个对现实世界有着强烈爱恨的人,世人所向往的富贵功名以及浮华享乐,无不让人付出自我遗忘或自我遗弃的惨重代价,实在得不偿失。是濮水的清波吸引了他,他无暇回头看身后的权势。他那么不经意地推掉了在俗人看来千载难逢的发达机遇。他把这看成了无聊的打扰。体现了庄子超凡脱俗的大智慧中生长出来的清廉的精神,又由这种清廉的精神滋养出拒绝诱惑的惊人内力。庄子面对富贵利禄如此冷漠与淡然,与当今争权夺利的人士来说无疑是一份清新剂。
斯宾诺莎认为,如果人们被感官快乐所奴役,沉溺于资财、荣誉和感官快乐的追求,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名和利不过是限制他自由的束缚罢了,失去了名和利,庄子还能逍遥快乐的原因是他拥有大的智慧,拥有大智慧的他对名利的剖析,鞭辟入里、透彻精深,对于我们树立正确的名利观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启发意义。
道之道,非常道。庄子身为道教先贤,他以“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之”高尚境界。在一个动荡喧嚣的环境中,他的思想映射出一片宁静的光辉。
作者小传 :刘勇,男,本科。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省作家协会会员,省庄子研究会常务理事。蒙城县政协常委、县文联副主席、作协副主席,全国小小说高研班辅导老师。先后在《小说月刊》、《青春阅读》、《山西文学》、《文学港》等期刊上发表散文、小说1000多篇,著作品集《折子戏》、《寂寞心船》、《情语漆园》、《清廉庄子》《亲爱的寂寞花开》等。多篇散文、小小说入选《值得中学生珍藏100篇散文》、《中学生喜爱散文全集》《中学生必读的100篇成长小小说》、《情感读本》、《语文同步辅导读本》、《中外经典小说大系》等书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