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园,婉约的江南太师府
★旅游地点:苏州太仓南园
一直都知道南园很小,所以虽然往来太仓非止一次,但从来没有绕道南园去。这次从上来回澄,想着时间说早不早、说晚不晚,倒是挺合适去一趟南园。于是,与小伙伴一拍即合,绕道南园。
大约因为是周末的缘故,南园门口的停车场车满为患。不得已,只能另外觅地泊车。穿街走巷是老司机们的绝活,我自忖技术不佳,只能多绕一点路找了个停车场。
南园建于明万历年间,占地三十余亩,由当朝宰相王文肃营建,是他老人家处理政务和种梅养菊的地方,所以太仓民间也称其为太师府。
园门是两层楼阁的古典建筑,匾额上“南园”两个大字据说是董其昌的手笔。入门是照壁,“素芬自远”四个字,则是文征明所书。这两位名人的书法,自然为南园增色不少。照壁前有一株梅树,可惜这时候已经花落叶长。
入园往左,是一株高大的榉树,已经二百高寿。不过时值春姑娘的脚步刚刚走近,只有光秃秃的树干笔直地耸立着。
往前走,是一片竹林,中有小溪,景色很简单。沿着湖一路前行,隔湖看景,视角倒还不错。
一架紫藤当然还没有到花期,倒是沙摩亭旁的美人梅开得真如美人似的。遥遥看去,湖边也有粉红色的花树,这个季节梅花已凋桃花未绽,大约也是美人梅。
琴室大概是当时主人与朋友在这里抚琴听雨,赏花妙谈之所。古时文人,如果琴棋书画有一样拿不出手,简直交不到朋友。
湖边有一座九曲桥,细数来果然有九折,可以站在桥上看两侧的湖光,虽然没有山色,但是杨柳初绿,美人梅也开得十分妖娆,阳光下很令人心旷神怡。
过桥则是南园的主体建筑绣雪堂,匾额的题写者是明代文坛后七子领袖王世贞。当年董其昌、陈继儒曾在元启年间来南园雅集,就在这里饮酒弹琴、绘画吟诗,好不风流。董其昌还在墙壁上题写了“话雨”,大约文人喜雨。
这座鸳鸯厅建于明末清初,是王时的第二个儿子王揆宅中的花厅,后来曾归抗倭名将俞大猷的后裔所有。再后来成了俞姓的厅堂,称为求世堂。后来移建到南园,改为绣雪堂。
修建后的建筑很是古朴典雅,据说这些木料都是拆自一座比较旧的老建筑。
湖面上有一座优美的单孔石桥,名为知津桥,离水面3.4米,与周围的建相得益彰。站在稍远处,可以看到湖面上下构成了一个相当完整的圆形,仿佛一条飞虹横架在水面上。
这种桥型在江南很少见,据说是仿北京颐和园的玉带桥款式建造的。按照这个说法,建桥的年代,可能就比较晚了。
桥下,是一座石亭,被称为井亭,因为亭中有一口古井。这座亭子是明朝的式样,高四米,亭名不显,倒是石柱上的对联又是名家手笔,乃是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冬心。青石井栏据称是元代武陵桥堍小伙子江风月楼的旧物,可以算得上是南园中最古的建筑之一了。
井亭的东侧有临水的平台,背靠井亭,面对栽花小憩,左边是知津桥,右边是香涛阁,确实是一处很惬意的所在。
往左本来是可以通往香涛阁的,但目前正在维修,于是只能折返北行,也是园中建筑比较集中的所在。
雀梅仙馆是一座四面厅,馆前有几株老梅,树龄在百年上下,是王宰相当年赏梅的所在。现在梅花大多凋落,只有几朵无精打采地挂在枝头,全没有了傲雪的风采。
两座方形的水池一名玩月,一曰映绿,几株老树看起来年头纵然不到百年,也有些年头。树干弯曲,树型优美,映着白墙黑瓦,很是古朴典雅。
大还阁琴馆顾名思义,自然与琴有关。一尊铜像,是琴师抚琴的姿态,十分生动传神。据说,这里藏有名贵古琴,还有几种珍贵的琴谱。当然,陈列在橱窗里的,想必不会是原本。
其实就算是原本,这些琴谱,我们也是看不懂的,只能感慨“太古遗音”不知道今日还能不能留存而已。
走过曲廊和月波桥,一路上也见到几朵白梅和一树美人梅,其实和园林最搭的还是梅花,美人梅的花未免开得有点密,颜色也未免有点媚,总觉得少了点清雅。
潭影轩取的意思是“夜来月升,倒影湖中”,看来这里是比较适合月圆之夜赏玩的。又因为轩后有两棵高大的梧桐树,所以还有一个名字称为双梧轩。
走过石板桥,就到了出口,整座南园确实不大。桥畔的美人梅颇有几分美姿态,临水照影,隔着水面看远处的知津桥,景色还是不错的。
走到出口才明白过来,我们原来走倒了路线。不过南园不大,怎么都可以,这样走的最大好处,就是一路上很清静……
温馨提示:我们这次入南园不需要门票,但据说是平时是要购买门票的,大概是因为园中的主建筑之一香涛阁正在修缮不能开放,所以不好意思向游客收取门票了吧?
潭影轩旁飞紫燕,一湖春水换新颜。
香涛阁上留佳客,绣雪堂前待日闲。
——七绝
自驾游:苏州太仓南园
3月仲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