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氏(洪桥)族谱考

郑氏先祖事迹考

郑卫

中国社会是一个从原始氏族社会绵延到现在,其血脉、文化一直没有中断的社会。因此,祖先崇拜、血亲宗法等一些古老的文化现象仍然在现在的社会有所展现;比如:寻祖归宗,就是重要的表象之一。 所谓寻祖即是找寻并确认自己的前辈祖先;归宗便是确认自己与这一前辈祖先在血缘及宗法上的关系,将自己归入这一宗族之中。

郑氏始祖现在公认是周宣王的弟弟姬友。姬友被周宣王分封到郑这个地方,史称“郑桓公”,此后,郑桓公后代皆姓郑;中华大地开始有了郑姓。据有人计算,从郑桓公到现在,已传近一百余代,现有郑姓人口在全国姓氏人口排名中排在第23位,总人数超过1200万人。按照中国传统,认祖一般应从九世祖认起。然,我们这一支郑姓之前只知道五世祖郑兆杞(如果以祖父郑学源为一世祖计算的话),再往前的传承并不清晰。

有赖2006年12月郑氏前辈(郑宏年、郑陇生、郑蜀生)等3人寻访安徽歙县并写下《歙县寻根问祖事记》和2015年4月郑乐成夫妇、郑宏年夫妇及郑陇生、郑蜀生等6人再访安徽歙县郑村。有感上祖英灵保佑,经过努力,不仅找到了我们这一支郑姓与郑氏宗谱关联的佐证;同时找到了继续往上追寻先祖事迹的重要线索-长岭桥郑氏。

本人退休后闲来无事,在上述线索基础上,经过查阅有关资料,对先祖的事迹有了些许了解。如今记录下来,以告慰先祖在天之灵;同时励勉我辈及后世子孙。

我们这一支郑氏,如果上溯到九世祖,经过查阅,应该是郑廙(yi),这个廙字很少见,其事迹不详(郑廙父郑炳箕、郑炳箕父郑茂光,事迹不详)。郑廙子郑为翰(八世祖),具体事迹不详,但乾隆十年(1732年)捐资重修洪桥,传颂至今。可推断郑为翰虽无大富,却有小资,能够出资重修洪桥,也是要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应该也是经商(多半是经营盐业)。(出处见《构成明清徽州名族的诸种因素》)据《江都县续志》记载:“郑为翰以孙(宗彝)完汝鉴元飘子汝并赠封中宪大夫刑部山东司员外郎加三级”,说明郑为翰曾获赠封中宪大夫刑部山东司员外郎。

同样我们这一支郑氏真正发迹于七世祖。七世祖这辈儿人中有两个传奇兄弟——郑钟山和郑鉴元(其中郑钟山是我们七世老祖)。

郑为翰有二子,即郑钟山和郑鉴元。这兄弟俩“承祖业业鹾淮南”(由此推断郑为翰也经营盐业),从事盐业经营。

话说清前期康雍乾时期,以扬州为中心的两淮盐区是全国11大产盐区中首屈一指的盐区,最兴盛时其上缴国库税收能占全国税收的1/3。所以,那个时期的国内主要盐商大都集中在两淮盐区。经营盐业,利润丰厚。有研究显示:“淮盐在产地的价格往往很低,淮南每斤大概在制钱二、三文左右,而到了引地,则达四五十文到八九十文不等,毛利率约2000%——4000%。这当中包含窝价、包装费、运费、商伙工薪、正杂课银、官府勒索甚至报效捐输。毛利虽不全落商人只手,但仍很可观。以乾隆六年(1741年)为例,运到湖广的淮盐成本包括上述费用也只有二十四文左右,如果以每斤六十文计,净利润率也高达100%以上,盐商的利润空间可见一斑”(见《清代前期两淮盐商》)。

再说郑钟山、郑鉴元这兄弟俩,头脑灵活、经营有方,经过若干年艰苦创业,终成一代盐商大贾。这兄弟俩有多富呢?我们知道旧时形容人家有钱,通常会说“万贯家财”或“腰缠万贯”。有一万贯就是很富有了。一贯是一两银子,万贯就是万两白银。那么这兄弟俩呢?先说郑钟山,据《歙县志》记载,“歙县盐商富至千万银两的有汪应庚等4人;富至百万银两以上的有程之歆、江春、江昉、郑钟山等十数人”(见《明清富可敌国之歙县盐商》)。就是说,郑钟山家产至少有数百万两白银。另据《江都县续志》记载:“郑钟山乡招赠奉政大夫浙江道监察御史加一级(乡招应是省一级招聘,就像科举考试中的乡试是省级考试一样。也可能是郑钟山有钱了,为了光宗耀祖花钱捐个官也未可知,就像《红楼梦》里的桥段一样)。”史料记载郑钟山是有过官职的。

在该《歙县志》记载中虽然没有郑鉴元的详细记载,可能是郑鉴元年轻时就已离开歙县,在扬州的一众盐商中开始了创业并大展宏图。但从其他记载中可看出:郑鉴元好像要比郑钟山还要富有。“郑鉴元。(1714 -1804)清代盐商。郑钟山之弟,字允明,号徵江,歙县岩寺(今属安徽)人。客籍扬州,业盐两淮。司鹾事十余年,获利至厚,是声名显赫的大户盐贾,被举为两淮总商。举凡助工、助饷、赈灾、备工等,均首倡捐输。修京师扬州会馆,独捐数干金;修歙县洪桥郑氏宗祠,议叙加五级。诰封中宪大夫,刑部山东司员外郎。”

郑鉴元在扬州当两淮商会会长(两淮总商)十余年,独捐四干金修建京师扬州会馆,捐资修建洪桥郑氏宗祠、上律寺远祖郑海宗祠,输军费一万两以上,可见其富有。(见《部分徽州歙县盐商故里及家族》

郑钟山和郑鉴元兄弟俩挣够钱后,并没有让后代继续经商,而是秉承“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儒家理念“脱贾入儒”,教育后代好好读书,学而优则仕。在经商方面,郑钟山可能不如郑鉴元;但在教书育人方面,郑钟山要优于郑鉴元。郑鉴元后代中,仅“鉴元之孙兆钰,中举人,好经术,门无杂宾,仅焦循、李道南等一、二有道之士会文讲学期间。”(见《论两淮盐业经济对学术文化的影响》)

而我祖郑钟山之后代,有3人高中进士,可谓人才济济。他们分别是:

1. 长子郑宗彝(六世祖),是乾隆三十六年,壬辰年进士(二甲二十二名),授朝议大夫(从四品),官至浙江道监察御史,貌似受邀(召预千叟宴)乾隆举办的“千叟宴”(参没参加不知道)。其侧室余氏(六世祖奶),生郑兆杞(排行老五)。(见《郑氏宗谱》)

2. 郑兆杞(五世祖)是嘉庆十九年进士,其他事迹不详。

3. 郑嵩龄(三世祖) 是同治七年进士(二甲十名)

郑兆杞(五世祖)生郑彤书、郑子玉二子。

郑兆杞的长子是郑彤书,是我的血亲关系的四世祖。

郑彤书是道光年间举人,由举人考取太常博士,俸满得同知分发浙江,借补嘉兴通判。生平坦荡无城府。好藏书,购置五万卷,终日展玩,时人谓之“吏隐”(见《历代藏书家词典》。[说明:郑彤书事迹是从《历代藏书家词典》中查到,目前推断是咱们老郑家的四世祖]。

理由有6个:

一,是生活存在时间大体相符。

郑彤书本人生活于道光年间,郑兆杞(其父)生活在嘉庆(嘉庆进士)年间;郑嵩龄(其子)生活在同治(同治进士)年间,。

二,是生活地域大体相符。郑彤书是江宁(今南京)人,基本在扬州、仪征、南京生活地域圈内。从洪桥《郑氏宗谱》可以看出,老郑家从郑兆杞开始就搬离歙县洪桥,因此在《郑氏宗谱》中,从郑兆杞往后就没有任何记载了。

三,是出生书香门第,都追求考取功名。郑彤书本人是举人考取太常博士,其父是进士,其子一进士、一举人。

四,是郑彤书名字不属于大众化名字,不太容易起重名。

五,是能够购买五万卷图书的,是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的。从经济上判断郑彤书归属于老郑家应该是成立的。

六,是性格也像老郑家的人,他“好藏书”,是“吏隐”。

郑彤书(血亲关系的四世祖)生有4子:郑嵩龄、郑熙龄、郑乔龄(血亲关系的三世祖)和郑遐龄。(见《郑氏洪桥支谱续谱》)

其中,三世祖伯郑嵩龄,同治7年进士(二甲十名),是可考证到的洪桥郑氏在近代的第三位进士。郑乔龄(血亲关系的三世祖),同治庚午年乡试举人第46名。按照旧时的科举考试制度,每三年考一次,乡试(全省考试)考举人;会试(全国考试)考进士;殿试是通过考试将会试考中的进士进行分档(分榜),一榜进士及第(3人:状元、榜眼、探花);二榜进士出身(数十人);三榜同进士出身(百余人);共取二百人左右。(考中进士放到现在应该是考北清的水平)。乡试每次全国录取举人一千到一千二百人(按比例分到各省)。所以能考中举人也是很不错的了。放到现在也是考985、211的水平。郑乔龄(血亲关系的三世祖)事迹不详,生育二子,郑廉宝是其二儿子。

郑兆杞的次子是郑子玉(宗法关系上我们的四世祖),中过举人,生子名郑云官(宗法关系三世祖)。郑子玉其他事迹不详。

郑云官(三世祖),字虎卿,曾任河南安阳县知县,因成绩卓异,根据上面的旨意,即将获得提升,而“诰封”的遗物表明,他后来的官职至少是五品(相当于知州一级)。郑云官去世时年纪不大,膝下无子女,留下年纪也不大的续弦河南人施氏。施氏敢于出面说服家族的人,将一位本家子弟郑廉宝(二世祖)过继过来。郑云官在官职中积累下一笔财产(旧话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看来不假),主要用于在扬州府的仪征县和高邮县购买田地(仪征有几千亩沙田,高邮有上千亩水田),我们家的家产就是由他留下的。

郑廉宝过继到郑云官家(其实是有过继之名无过继之实。因一般过继是从小孩时起就要到对方家里生活,为收养的长辈生养死葬,而郑廉宝从小并未在郑云官家生活过,过继时郑云官已去世),实际上讲,就是过去继承郑云官的家产,只不过需要改口管郑云官的遗孀施氏叫一声母亲大人并为其养老送终。好在肥水不流外人田。

郑廉宝(二世祖),字柏泉,他的生父家在扬州东北的樊川镇,他过继给了郑云官之后,迁居扬州。他曾在清朝做过安徽南陵县丞(相当于副县长)。他性格有点固执,平时生病,都找一位姓耿的医生看。最后一次得病时,正值耿大夫不在,他也不让别的大夫看,直至去世。

郑廉宝(二世祖)生郑凤英、郑学源、郑学澄。

郑学源(一世祖)就是我们的祖父(震旦大学法律专业本科毕业),之后的事大家都知道了。如果以郑学源为一世祖的话,则九世祖就要追溯到郑廙。好在总算查到了。我们这一支要特别感谢郑钟山、郑鉴元(清代盐业巨商,在《中国盐业史辞典》中有专门的词条)。他们的发迹,特别是发迹后的“脱贾入儒”,为我们这支郑氏的发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及爱好读书学习的文化基础,打造了从乾隆年间到现在的三百多年书香门第的世家传统。因此,我们这一支,从宗法关系上讲是:郑廙(九世祖)→郑为翰(八世祖)→郑钟山(七世祖)→郑宗彝(六世祖)→郑兆杞(五世祖)→郑子玉(四世祖)→郑云官(三世祖)→郑廉宝(二世祖)→郑学源(一世祖);

从血亲关系上讲是:郑廙(九世祖)→郑为翰(八世祖)→郑钟山(七世祖)→郑宗彝(六世祖)→郑兆杞(五世祖)→郑彤书(四世祖)→郑乔龄(三世祖)→郑廉宝(二世祖)→郑学源(一世祖)。

本文参考文献:

1.《中国盐业史辞典》

2.《论两淮盐业经济对学术文化的影响》

3.《部分徽州歙县盐商故里及家族》

4.《明清富可敌国之歙县盐商》

5.《清代前期两淮盐商》

6.《构成明清徽州名族的诸种因素》

7.《明清徽商脱贾入儒研究》

8.《清代两淮盐商的“儒士风”》

9.《论两淮盐业经济对清代学术文化的影响》

10.《浅析明清两淮盐商的“入仕”情绪》

11.《清乾隆时期歙县盐商姻亲关系考论》

12.《历代藏书家词典》

13.《续藏书纪事诗》

14.《江都县续志》

15.《郑氏宗谱》

2021年9月

(0)

相关推荐

  •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扬州是一座怎么样的城市?

    去扬州之前,我曾问过一个问题,扬州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很多人都说,最初走进脑海的是那句"烟花三月下扬州".如果再具体一点,就变成了一碟炒饭和饭后的擦背修脚了. 从阳春白雪一下子跌落 ...

  • 【随笔】刘诚龙/用人当识人,识人方得人

    让我们以阅读的方式相遇相知 用人当识人,识人方得人 刘诚龙 清朝经世派主要代表人物.道光朝重臣陶澍 湖南安化人陶澍,"前清嘉道年间为两江总督",方面大员,文译白,叫一把手,任内起用 ...

  • 为何是元稹为杜甫作墓志铭——评《唐代荥阳郑氏家族——世系与婚姻关系考》

    日期:2020年10月09日 07:06:06 作者:查屏球如果从社会结构上来看,唐代仍是世族化社会.虽然,科举制的实施,已改变了中古世族制的政治功能,但是,世族仍是唐人普遍认同的归属,他们追求的是科 ...

  • 山下洪村郑氏宗祠

    山下洪村郑氏宗祠 刘鑫 金东区曹宅镇山下洪村辖山下洪.板家两个自然村.地处曹宅镇以北2公里的北山脚下.全村有429户,1147人.耕地面积6395亩.该村主要生产.柑橘.葡萄为主. 山下洪村郑氏历史源 ...

  • 启事|《洪桥傅氏志》征稿启事

    <洪桥傅氏志>征稿启事 (讨论稿) 江西进贤之洪桥乃我祖宣公开业之基,千年以来,子孙繁衍,四处迁徙,遍布全国乃至海外地区. 丁酉年(2017年)之初,洪桥祖地进贤北岭宗亲开明大义,在北岭村 ...

  • 楚北傅氏|傅正浩:我的洪桥梦

    我的洪桥梦 楚北傅氏·傅正浩 "楚北傅氏"是以国辅公.国泰公.国选公.国纲公为第一世的一个傅氏大家族,主要分为辅.泰.选.纲四大房.人丁约有四万人, 分布在湖北全省十多个市.县.区 ...

  • 郑氏节孝坊

    郑氏节孝坊 郑氏节孝坊位于倪宅行政村岩下自然村,建于清代雍正七年(1729年),坐北朝南,青石雕垒,有花纹浮雕,精雕细刻.上书:"为太学生蒋德崇妻节孝妇郑氏立",牌楼正中有&quo ...

  • 千金难求,郑氏祖传14方

    千金难求,郑氏祖传14方

  • 郑氏熏洗药

    熏洗疗法,是利用药物煎汤乘热在皮肤或患处进行熏蒸.淋洗的治疗方法(一般先用药汤蒸气熏,待药液温时再洗).此疗法是借助药力和热力,通过皮肤.粘膜作用于肌体,促使腠理疏通.脉络调和.气血流畅,从而达到预防 ...

  • 唐朝历史人物——孝明皇后郑氏

    孝明皇后郑氏(785年-865年),为唐宣宗生母.孝明皇后(942年-865年.唐穆宗往后又历经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三帝,自宪宗驾崩的元和十五年(820年)算起,一直到会昌六年(846年)为止,在这 ...

  • 行走丨宁波郑氏十七房

    "北望中原关山阵阵滎阳梦 风雨百年灵绪留芳十七房" 五一长假,和风暖阳 我与家人走进我外公的出生地 宁波郑氏十七房 澥浦山.泥螺山 挡不住东海洋面的紫气 一支举族南渡的郑氏 深吸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