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营养干预方式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由于医疗技术的发展及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早产儿出生率增加,为降低早产儿宫外生长发育迟缓和神经发育落后,临床上应充分重视对早产儿出生后的营养支持方式。目前对早产儿的营养干预主要采用肠内或肠外营养。其中,肠外营养的使用按照最新中国新生儿营养支持应用指南中的推荐量,并给予早产儿个体化支持。肠内营养常用母乳及母乳强化剂、早产儿配方乳、深度水解蛋白乳及出院后配方乳。本文主要阐述早产儿营养干预的临床应用状况。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及生活环境的变化,早产率在全球呈上升趋势,有数据表明,2010年全球平均早产率为11.1%,约有1500万早产儿诞生;其中有84个国家低于10%,11个国家高于15%;早产率与经济发达程度成反比,北欧国家的发生率<5%,非洲国家发生率最高。我国的早产儿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2002年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出生率为7.8%,到2005年上升至8.1%。根据2012年“上海国际新生儿医学论坛”数据,上海市早产儿人数已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的5%增加至现在的8%~10%,并呈继续增长的趋势。早产儿与新生儿相比,由于发育情况不同,其生理特点和疾病风险也有很大不同。因此,随着早产儿出生率和存活率的上升,临床上需要解决早产儿脱离母体后的喂养相关营养问题,早产儿营养支持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出生后早期营养对婴幼儿体格发育及其免疫力有较大影响,并且与神经系统的发育密切相关。从妊娠期到出生后2~3年,胎儿及婴儿的神经元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迅速分化,是大脑神经发育的最佳时期,极易受到内外环境的影响;同时随着中枢神经的发育,脑重量也在迅速增加,该时期呈一过性及不可逆性。已有研究证实,早产儿早期的营养摄入对日后的生长发挥重要的影响。本文就早产儿在住院期和出院后适合的营养支持方式和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综上,由于早产儿出生时处于高应激状况和高分解代谢,因此应尽可能早期使用肠内、肠外营养支持,补充机体营养所需。其中适量肠内营养,可促进早产儿胃肠道发育和肠道正常菌群的形成。母乳是所有肠内营养中最有利于吸收的物质;早产儿配方乳以母乳为模版设计配方,母乳不足时可选择使用;水解配方乳由于蛋白质被分解,且增加了中链脂肪酸的比例,可有效提高其吸收利用率,预防过敏;出院配方乳是早产儿配方乳和普通配方乳的过渡。因此,不同阶段使用不同配方乳,有利于早产儿早期生长发育所需。在早产或低出生体质量婴儿的喂养模式方面,如果早产儿母乳不足时,可采用捐赠母乳,但母乳存在个体差异,会出现营养不足,而人工喂养方式可保证营养的完整性,提供最佳营养水平。因此,使用母乳喂养还是人工配方乳喂养,需要权衡其风险和益处。此外,为进一步明确配方乳和母乳(或添加母乳强化剂)的喂养效果,尚需要临床大样本进一步观察不同喂养时间(长期或短期)对婴儿生长发育的影响及不同喂养方式的副作用。另外,考虑到早产儿胃肠道发育不全,使用配方乳进行喂养时,可否添加益生菌制剂,添加应用益生菌制剂后对婴儿免疫功能、肠道菌群及肠道并发症(如NEC)的影响如何,也需要广泛的临床试验进行研究;利用代谢组学研究方法,深入研究配方乳、母乳及母乳强化剂喂养后的代谢谱,可进一步明确不同喂养方式的异同之处,为早产儿在不同阶段选择合适的喂养方式提供更可靠的理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