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学堂」纵隔解剖 纵隔疾病X线诊断要点
来源:庖丁解剖学
四分法:以胸骨角平面为界,将纵隔分为上、下纵隔。下纵隔又以心包的前、后面为界分为三部:心包前面与胸骨之间为前纵隔;心包及大血管所占据的区域为中纵隔;心包后面与脊柱之间为后纵隔。
↓ 上纵隔结构(上方为背侧)
弥漫性纵隔增宽常见病因有哪些?
大体分为以下几类:
①血管;②外伤;③肿瘤;
④炎症;⑤脂肪过多症;⑥其它。
(1)外伤后急性纵隔增宽,而且主动脉弓或降主动脉的清晰度消失,应怀疑主动脉横断。
(2)动脉硬化性主动脉迂曲在老年很常见。主动脉大小和清晰度的改变应想到有夹层。CT增强、MRI或主动脉造影可确诊。
(3)主动脉和大血管的迂曲可掩盖纵隔肿块。
(4)侵犯纵隔淋巴结的肿瘤可使纵隔弥漫性增宽。
(5)细菌性和肉芽肿感染、食管穿孔和胸腔外脓肿的扩散可导致纵隔炎。
(6)脂肪过多症是纵隔增宽的一个良性原因。
纵隔肿瘤的常见临床症状有哪些?应如何进行X线分析?
纵隔肿瘤包括原发性肿瘤和转移性肿瘤。
转移性肿瘤较为常见,并多为纵隔淋巴结转移,而血行转移非常少见。
原发性纵隔肿瘤种类很多。
- 前纵隔:胸骨后甲状腺、胸腺瘤和畸胎瘤;
- 中纵隔:淋巴瘤、支气管囊肿和心包囊肿;
- 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
纵隔肿瘤常见的症状有:
①气管压迫症状,如干咳和气促;
②食管压迫症状,如吞咽困难;
③上腔静脉压迫征象,如面部、颈部和上胸部浮肿和颈静脉怒张;
④神经压迫症状,如膈肌麻痹、声音嘶哑、肋间神经痛和交感神经受压征象;
⑤胸骨后的不适和隐痛。
X线检查和分析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肿瘤的位置;
②肿瘤的形态;
③肿瘤的轮廓;
④肿瘤的密度;
⑤肿瘤与周围器官的关系。
纵隔肿块与肺内肿块如何鉴别?
(1)透视下:肺内肿块随呼吸上下移动,以下肺野尤为明显。纵隔肿瘤则无此征。
(2)多轴位透视如发现肿块内缘与纵隔边缘之间有透亮区,表明肿块在肺内。纵隔肿块始终与纵隔不能分开。
(3)选择肿块突向肺野最显著的位置摄片。纵隔肿块的最大上下径在纵隔内,基底部较宽。肿块外缘与纵隔的夹角呈钝角,可见胸膜反折线。肺内肿块最大上下径在肺内,基底部较窄与纵隔的夹角呈锐角。
(4)纵隔肿块常伴有食管或气管压迫征象,或有骨质改变。而肺内肿块则无。
(5)肺内肿块与纵隔肿块粘连多见于肺癌。
(6)按一般规律正位在肺野内带的病变,而侧位贴近前胸壁或后胸壁,不按肺段分布,应考虑到纵隔肿瘤。
纵隔肿瘤与主动脉瘤如何鉴别?
(1)主动脉瘤在任何角度观察皆不能与主动脉分开。纵隔肿块在某一角度观察,往往可与主动脉分开。
(2)纵隔肿瘤紧贴于主动脉上者,优质过度曝光片或高KV片见肿瘤区主动脉边缘。主动脉瘤可见主动脉局部向外膨出,不能见到正常主动脉边缘。
(3)扩张性搏动是主动脉瘤的特征。纵隔肿瘤显示传导性搏动。
(4)梅毒性主动脉瘤常合并主动脉炎,显示升主动脉扩张,往往伴有钙化,可并发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征象。
(5)升部和弓前部主动脉瘤的瘤体常不如纵隔肿瘤贴近前胸壁。弓降部和降主动脉瘤可显示多个胸椎前缘受压征象。
(6)无名动脉瘤与胸内甲状腺比较,前者仅压迫气管向左移动,示扩张性搏动,但无随吞咽动作上移征象。
常见的前纵隔肿块有哪些?如何分析前纵隔肿块?
(1)前纵隔由上至下最常见的肿块有:
①甲状腺病变;
②胸腺病变;
③畸胎瘤;
④心包囊肿、心包脂肪垫及脂肪瘤。
(2)位于前纵隔内胸廓入口处的病变,在成人强烈提示为甲状腺病变,在儿童为囊状水瘤。此外,在成人必须考虑到淋巴瘤和转移性淋巴结增大。
(3)前纵隔肿块必须与升主动脉扩张相鉴别。
(4)胸腺瘤常发生于40岁以后。胸腺瘤与胸骨的关系密切。恶性胸腺瘤向邻近扩散,但从不侵犯胸腔以外。
(5)发现牙齿和骨骼可诊断为畸胎类肿瘤,但与盆腔内皮样囊肿相比罕见。
(6)边缘性钙化提示为囊肿。
(7)淋巴瘤通常在侧位片上表现为界限不清的肿块,可能与它易于经纵隔播散浸润有关。
(8)播散征象是怀疑恶性的唯一可靠征象。
(9)右心膈角肿块见于心包脂肪垫、脂肪瘤、心包囊肿、胸骨旁裂孔疝、其它前纵隔肿瘤、肺肿块、横膈病变等。
(10)纵隔囊性病变,尤其前纵隔皮样囊肿可破入胸膜腔,出现胸腔积液等表现(临床起病急骤)。
中纵隔肿块常见的原因有哪些?
①肿瘤性淋巴结增大:转移性最常见,还有淋巴瘤、白血病等;
②炎症性淋巴结增大:如结核、霉菌病、结节病、病毒性肺炎(特别是麻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百日咳肺炎、药物反应、结缔组织疾病、细菌性肺脓肿;
③尘肺引起的淋巴结增大;
④支气管源囊肿及食管囊肿;
⑤原发性肿瘤如气管癌、肺癌、食管肿瘤;
⑥血管病变:如动脉瘤、静脉扩张;
⑦巨大裂孔疝、食管憩室、食管扩张及其它纵隔肿瘤。
如何分析中纵隔肿块?
(1)淋巴结增大是中纵隔肿块最常见的病因。
(2)由支气管肺癌所致的中纵隔肿块是区域淋巴结的转移。
(3)中纵隔淋巴结增大合并肺叶实变,在儿童是原发性肺结核的典型X线表现。
(4)淋巴结钙化一般提示为陈旧性炎性疾患如结核、组织胞浆菌病、矽肺或罕见的结节病。淋巴瘤放疗后有时可钙化,还有纵隔淋巴结成骨性转移的个别报告。
(5)主动脉瘤常位于中纵隔。必要时需行CT增强扫描等检查。
(6)气管癌是中纵隔肿块罕见的病因,且易于漏诊。患者有喘息病史时应该想到该病可能。
(7)支气管源性囊肿最常表现为一光滑、均匀的中纵隔肿块,常发生于无症状的年轻患者。
(8)食管囊肿与支气管源性囊肿均起源于原始前肠,且组织学表现类同。
如何分析肺门肿块?
(1)按原因分类为淋巴结增大、血管增粗及支气管肺癌。投影于肺门上的其它部位的肿块不能列入其内。
(2)肺门肿块最常见的X线表现是肺门密度增加。
(3)肺动脉扩大弥漫光滑和周围血管突然变细。肺门淋巴结增大则呈凹凸不平的结节状。
(4)肺门增大的绝大部分患者是肺门淋巴结增大。肺门淋巴结增大经常伴有中纵隔淋巴结增大。单侧肺门淋巴结增大的最常见的原因是原发性肺癌、转移、淋巴瘤和感染(包括结核和真菌感染等)。
(5)双侧对称性肺门淋巴结增大的最常见原因是结节病。然而转移性疾病和淋巴瘤及白血病亦可有类似表现,应注意排除。
如何分析后纵隔肿块?
(1)后纵隔肿块的常见病因有肿瘤、囊肿、淋巴结增大、炎症、血管病变、外伤、发育性病变、某些腹部疾病、膈疝、贫血髓外造血等所致。最常见原因是神经源性肿瘤。
(2)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大部分发生于成年人并且是良性的,在儿童少见。不满1岁患儿的后纵隔肿块几乎可肯定是神经母细胞瘤,10岁以后罕见。而神经节母细胞瘤通常发生于1~10岁。
(3)神经源性肿瘤尤其是神经鞘瘤因含脂质而密度可低于肌肉,并可发生坏死囊变而致密度不均,甚至可呈厚壁(或厚薄不均)囊肿样表现,偶有钙化;神经纤维瘤多密度均匀。神经源性肿瘤良性者边缘光滑;恶性者边缘毛糙,周围有浸润表现。
(4)肿块内遍布钙化则提示为实性肿块,但不能鉴别良、恶性。动脉瘤和囊肿可见边缘薄层钙化。
(5)良性神经源性肿瘤表现为单根肋骨的侵蚀和边缘硬化;而恶性者表现为单根或多根肋骨的、边缘无硬化的溶骨性破坏或椎体及附件破坏。椎间孔扩大提示为神经源性肿瘤。
(6)半椎体、蝶形椎等畸形,加上后纵隔囊性肿块可诊断为神经肠源性囊肿。胸内脑脊膜膨出,其椎旁水样密度肿块与椎管直接相连有助于鉴别。
(7)椎旁脓肿以及椎间盘破坏是典型的结核病,骨质破坏位于前中柱甚有特点。但亦可没有或仅有轻微骨骼异常。
(8)贫血患者脊椎旁(骨膜有潜在造血功能)有多个半圆形、分叶状软组织肿块,密度均匀,无钙化、囊变及坏死,呈均匀轻中度强化者,应诊断为髓外造血组织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