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月饼最有味儿 (散文)
家乡的月饼最有味儿 (散文)
作者 郭先珍
近日收到的月饼真多,有广州酒家的、香港美心的、陶陶居的、故宫朕的、肪善的,都是名牌。那馅儿更是多样:双黄的、海鲜的、火腿的、五仁的、烤鸭的,花样翻新。装潢一律豪华气派:红缎绣花盒、白石老人绘画盒、紫木花好月圆雕刻盒、铁皮彩绘盒。盒里的内容除饼外,还配有白茶、银勺,或者精美的字画。简直是“你比我好,我比你强”,中秋月饼大竞赛了。
我的点心盒子里还有两块小小的月饼,它是我的好友湖南老乡在聊天时顺便给我的。她说:“这是湖南湘潭乡下正宗的月饼,你好久没吃过了吧?”我说:“对,快半个世纪了。”我拿着这久违的月饼,似乎闻到了故乡稻穗、红杜鹃、野玫瑰、松针、艾叶等等混杂的芬芳,心儿被暖香陶醉。我捧着小小月饼舍不得马上吃,放进了点心盒。自然,从装潢,从名气,我家乡的这两块小月饼是没法参加“月饼大竞赛”的。但在我的心上它却永远是第一名。
我舍不得吃它,但又得吃它。昨天早餐时,我从盒里取出一块,外包的纸油亮亮的,纸的正面印有中秋月饼黑芝麻馅。我轻轻地咬了一小口,嗯,不错,皮儿酥脆,再咬一小口,黑馅儿咸甜适度蔴蔴香,第三口还吃着瓜仁儿、红绿丝儿,鲜鲜的。啊,太好吃了!家乡的月饼就是这个味儿吧?真恨不得几大口全吃下去,不行,越好吃越珍贵,留下小半块下次吃。另一块必须留着给女儿回家时吃,让她们尝尝妈妈家乡的“姥姥味儿”。
晚上女儿回来了,我兴冲冲地拿出家乡的月饼给她,她说:“这么小,还纸包的,少见。”我说:“先吃,再评。”,她一口咬了三分之一,嘴唇上粘着月饼皮,笑着说“饼不可貌相,好吃!”接着三下两下就吃光光了。我俩共同赞起了家乡的小月饼:它不腻、不粘、不油;它甜咸适度,鲜香可口;它朴实无华,如人本心。我对女儿说,此刻吃到的月饼,比起半个世纪前我童年吃的月饼,在工艺上、口感上大大地改进了,与时俱进了吧。由此看出,家乡日新月异,迅猛腾飞!
家乡的月饼真好吃,当然勾起我童年吃月饼的许多回忆。
家乡吃月饼有仪式感。月儿挂在中天,撒下满地银辉时,大人将擦抹得铮亮的案几放在禾坪中间,然后摆上月饼、芝麻药糖、洁白的藕片,加上三杯清茶,焚上三炷香。袅袅青烟在月辉中飘上夜空。大人领着小孩向月神娘娘祭拜。之后围坐在案几旁分吃月饼和其它食品。大人教育孩子们要尊敬月亮,她是保佑我们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神灵。大人十分虔诚,孩子们也很用心。家乡祭月的程序,体现了乡俗民风的质朴文明。祭月仪式结束后,孩子们才能在铺满银辉的坪中你追我笑地玩耍。
待白发白衣的老姑姑一来到坪中,大家就安静下来,围着她坐一圈听讲故事。老姑姑已经六十多了,是讲故事的能手。我印象最深的是:唐玄宗上月宫的故事。老姑说,唐玄宗信道教,中秋月夜,张道士陪着游花园。唐玄宗见水晶宫似的月儿,想上去游玩,苦于天太高,没法上去。这时道士将手中的拐杖一挥,天地间搭起了一座银桥,唐玄宗高兴地走着上月宫了。啊,月宫亭台楼阁,碧水环流。那开满金色桂花的树下,嫦娥娘娘领着一群美女跳舞,白毛红眼的玉兔在捣药(注一)。孩子们听得入迷了。老姑说,很快银桥不见了。怎么从天上下来呢?孩子们急了。老姑说,嫦娥娘娘把衣袖一挥,天地间立马搭起了一座彩虹桥,唐玄宗高兴地下来了。孩子们舒了口气,放下了心。临了,老姑姑总忘不了说一句:“据说,唐玄宗与我们郭家还有亲戚关系呢(注二)。孩子们自豪地笑了,但最感兴趣的还是那拐杖变银桥和挥袖成虹桥的神奇。
回忆起这些,觉得家乡的月饼不仅好吃,而且吃月饼的事儿特别有味儿。
注一:唐玄宗游月宫《唐书 太宗纪》
注二:《汾水家声》(郭氏家族纪实文集)《清代郭氏女诗人诗选》(郭力宜编著)
作者简介:郭先珍,女,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授,多年来从事现代 汉语词汇语法学研究,共发表论文26篇,出版著作21部(含独著、主编、合著)。退休后学习文学创作,曾在全国各地报刊杂志发表过多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