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艺术·价值” 国际会议NO.9 | 曹意强:艺术与智性

参会人员合影
2019年10月25日-27日,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成功举办了“心灵·艺术·价值:纪念贡布里希110周年诞辰国际会议”,学术召集人为曹意强教授、约翰·奥奈恩斯教授与尼古拉斯·彭尼教授。此次会议邀请了数十位国内外知名学者共聚西子湖畔。应邀就“艺术”“心灵”“价值”三个主题作演讲的是彼得·伯克[Peter Burke]、卡洛·金兹伯格[Carlo Ginzburg]、帕塔·米特[Partha Mitter]、比尔·舍曼[Bill Sherman]、尼古拉斯·彭尼[Nicholas Penny]、约翰·奥奈恩斯[John Onians]、惠特尼·戴维斯[Whitney Davis]、西比尔·莫泽-恩斯特[Sybille Moser-Ernst]、曹意强等九位学者。参加会议的还有洪再新、杨思梁、杨振宇、孔令伟、利奥妮·贡布里希[Leonie Gombrich]、玛丽·克赖蒂耶尔[Mary Crettier]、伊丽莎白·碧艾芙[Elisabeth de Bievre]、保罗·泰勒[Paul Taylor]、马修·马克齐萨克[Matthew MacKisack]、傅无为[Uwe Fleckner]、劳悟达[Uta Lauer]、尤莉[Juliane Noth]、范白丁、巨若星、张乔、洪潇亭及艺术人文学院部分研究生。除了主会场贡布里希图书室,本次国际会议还在报告厅进行了现场视频转播,吸引了校内外的广大听众。
许江院长出席欢迎会并做了《沉浸在思想中》的致辞,向与会学者们介绍了学院建立贡布里希图书室的情况及其学术意义,强调了学院百年来始终既重视艺术创造,也重视艺术史与艺术理论建设,既注重知识与智性的跬积,也注重学养与心灵塑造的学术传统。曹意强教授则在开幕讲话中指出,会议的三个主题“艺术”“心灵”“价值”始终是贡布里希所关注的重要问题,而纪念以及表达最高敬意的的最佳方式,就是延续贡布里希的探索精神,鼓励大家更加深入地探究他曾提出的问题。本次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学者从贡布里希的这三个关键问题出发,提交了专题性论文,在当代的学术情境之中开放性地展开发言与交流。
我们将逐一介绍每场专题演讲的概要内容以飨读者。不久的将来,也将出版会议的中英文论文集。
讲者简介

曹意强作主题演讲

曹意强,艺术史家、画家。英国牛津大学哲学博士。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授、博导。全国艺术专业研究生学位指导委员会美术与设计分委会召集人,中国艺术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6年至2019年担任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及《新美术》主编。曾任国务院第五、六届艺术学科评议组成员、召集人。英国权威刊物Art History(艺术史)国际编委、英国World Art Studies(世界艺术研究)学刊编委、美国华盛顿国立美术馆高级研究员、宾夕法尼亚大学访问教授、克拉克艺术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密西根大学访问教授、英国牛津大学阿什莫陵博物馆顾问。
发表中英文论文百余篇,提出“图像证史”“艺术智性模式”和“观念的隐形之链”等理论。专著有《艺术学的理论视域》《艺术与智性》《艺术与历史》《艺术史的视野》《时代的肖像》等。主编《艺术管理学概论》《美术博物馆学概论》等。
讲演概要
贡布里希曾感叹:“艺术史家无所不谈,就是不谈艺术”。这似乎表明,日益学科化的艺术史恰恰绑架了艺术,使其沦为了其他学科发展的副产品,而他自己对艺术技巧的强调,则是对理解图像再现复杂本质的一种反向努力。他的这句话也反映了自己的失望之情。
贡布里希的三大主要作品无疑建构起了一座雄伟的金字塔:《艺术与错觉》是一份对图像再现的心理学研究;《象征的图像》将研究的焦点放在了“视觉的象征主义”上;《秩序感》则为视觉艺术中图案和构图的发展提供了心理学解释。然而,尽管他取得了这些伟大的成就,对著作中提到的艺术作品也饱含热情,描述了许多细致入微的感受,但他意识到在自己探索“艺术的奥秘”的过程中,还是缺失了一些重要的东西。所缺失的正是艺术本身。事实上,《艺术与错觉》的书名若更改为《图像与错觉》,很多关于此书的错误理解也就不会出现。
我认为“艺术的奥秘”的核心就在于艺术能在预设价值的同时产生价值。后者可以称为“元价值”。我所谓的“元价值”,不仅是指艺术有其自身的智性,更是指这种智性在不断改变着人们对通常被认为是艺术创作本身的力量的理解。
我将指出几个可能阻碍了我们对艺术本身理解的障碍。在此过程中,我还将尝试提出一种艺术家与诗人、哲学家和科学家之间的有机关系。
第一个障碍是现代艺术书写中隐含的矛盾。在许多人的书写中,艺术只是提高我们对其他事物熟悉程度的一个托辞。不可否认,这种方法确实帮助我们理解了艺术与强大的社会、政治、经济、生物和神经力量之间的关系。但正如布拉克[Braque]所言:“艺术中只有一样东西是有价值的;那就是其无法用语言解释之处”,也正因如此,“艺术是无法传授的”。这种困难恰巧可能会被那些关注“除了艺术之外一切事物”的艺术史家当作不谈艺术的正当理由。艺术本身的力量也就被削弱。即便是形式主义者也常常因无法提供一个合理的解释,最终又落回贡布里希极力反对的“时代精神”或“民族精神”上来。
阻碍我们对艺术理解的第二个障碍是文字相对于图像而言,享有更高地位。显然,在贡布里希哀叹的艺术史中,文字享有绝对的统治地位,而图像只能沦为附庸。
第三个障碍是学科化背后的笛卡尔式二元论,即身体和心灵被视作两个相互独立的存在。人们普遍认为时刻在思考的心灵要比劳作的身体更重要;文字对应的是脑力劳动,而图像则与上手相联系。但事实上,思考,同观看一样,并不仅局限于大脑,而是通过我们身体各部分的协调来实现的。
哲学家、艺术家和科学家以不同的方式接触这个世界,各不相同,但却相互协调。艺术是连接哲学和科学的桥梁,同时也提供了一个评估文化成就的最高标准。艺术与科学有很多共同之处,又超越了科学,并与哲学为伴,不断质疑已被接受的观念,挑战我们的价值观与思维方式。它又不同于哲学,因其微妙地展现了个体不同的经验,从而改变和深化了我们看待周遭世界的方式。
只有当我们重新评估艺术同科学、哲学之间的关系——只有当认识到它与人类其他形式的创造力和探索一起迸发出一种协同的能量——才能更好地理解我所说的“艺术的智性”,艺术才有可能以贡布里希所期望的方式书写出来。
会议现场
(0)

相关推荐

  • 圆桌|什么是“艺术哲学”?何以重申“艺术哲学”?

    什么是"艺术哲学"?为什么是"艺术哲学"? 10月17日,由复旦大学艺术哲学研究中心.OCAT上海馆和商务印书馆上海分馆三方联合主办的"回归艺术哲学: ...

  • 于润生 赖雅芊 | 艺术是传播:从艺术史到艺术传播学

    摘要 随着技术媒介的发展,艺术与传播的关系越发密切.媒介技术的发展与受众参与的扩大不断产生新的艺术传播现象,提出新的艺术传播问题.传播要素在艺术史的发展中逐步进入艺术讨论之中,艺术亦随之发生改变.在数 ...

  • 宏观美学和西方的艺术学

    宏观美学这个是我们自己创造的词汇,更准确一点应该是宏观艺术学.关于宏观美学我们有过一个比较概括的解释,参见<宏观美学与艺术场论>.对于宏观美学的总结还没有到时候,因为研究处于进行时,需要更 ...

  • 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告诉我们:艺术本来就是一部错觉史

    ■康斯太勃尔:威文荷公园,埃塞克斯,1816年 ■儿童模仿的康斯太勃尔的<威文荷公园> ■安多凯德斯双耳长颈瓶,赫拉克勒斯荷克里特公牛,约公元前520年 ■为抽绣制品作的图案,威尼斯,15 ...

  • 周宪 | 艺术观看:一个哲学问题

    要理解作为哲学问题的"艺术观看",首先需要了解哲学如何讨论观看?人有五官和五感--视.听.触.味.嗅觉,五感是我们作为现实存在的人与世界和他人发生关联的重要通道.感觉经验奠定了我们 ...

  • 审美能力一旦获得,便是终身制

    往大了说,算法时代,唯有价值观和审美,是机器和人工智能,以及各种极权,永远无法战胜的人性,无论多久.   往小了说,生活中很多分歧,其实不在于认知差别,而在于审美高低.朋友之间,一句话的分寸掌握:夫妻 ...

  • 艺术与智性: 曹意强: 9787550308961: Amazon.com: Books

    <艺术与智性>文章可分为三类:第一组论述创作意图与智性模式,强调艺术创作本身就是一种智性形式:第二组结合写实主义的观念,评论绘画与自然,画家与媒介,传统与创新的关系:第三组以中外现代画家为 ...

  • 国美之路 | 曹意强:艺术,作为一种智性模式

    艺术与智性模式 文|曹意强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 "艺术人文"这一命名,既隐含着本院90年美术史论教学与研究的发展内涵,又表明艺术史应趋于的终极目标."人文&qu ...

  • 曹意强|艺术学科与创作论

    编者按:本文原刊于<新美术>2020年12期.感谢授权. 艺术学科与创作论 曹意强/撰 "艺术"这个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范围包括与自然相对的人类活动及其衡量标准 ...

  • 曹意强:艺术人文意味着什么?

    艺术与智性模式 文|曹意强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 「艺术人文」这一命名,既隐含着本院90年美术史论教学与研究的发展内涵,又表明艺术史应趋于的终极目标.「人文」是人的尊严与事业崇高性的定义,包含 ...

  • 曹意强|美术博物馆的定义与国际学术现状

    本文原载<新美术>,2008年,第一期,第38-50页. 一 人类以两种方式保存自己的记忆:文字与图像.史籍与其他形式的文献,如文学作品,用文字记载人类行为和思想的痕迹,而美术则以图像的形 ...

  • 【学期伊始】曹意强:倘若无爱,便无艺术

    艺术与人文 全山石,<美术理论家曹意强博士>(局部), 布面油画,115×130cm,2005年 院 长 寄 语 " 何为真正的幸福?幸福是爱与艺术的自然融合.世上唯爱无需理由, ...

  • 曹意强:与其简单反对  不如积极建构

    [本期话题]美术实践类博士:为何屡遭非议?① 策划:李振伟 颜培大 编者按:今年两会上,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在提案中提出,美术实践类博士学位的设置,违反了艺术本体的发展规律,影响了美术专业自身的发展 ...

  • 曹意强|油画媒介与创作问题

    编者按:本文载<美术观察>2021年第9期,原为曹意强教授在全国九大美院教师聚集川美研讨油画创作教学问题时的一个发言.曹意强教授指出:"我国油画创作的前景如何,首先取决于专业美术 ...

  • 曹意强 | 论油画的本体语言 ——从沙耆作品出发

    编者按:2021年4月23日,"问道寻源--留学比利时五画家作品展"在全山石艺术中心开幕,展出了吴作人.沙耆.钟涵.赵友萍.胡振宇五位画家的重要作品,同时编辑出版了第二期<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