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锺书智慧“小干货”(二六)《项羽之死》:司马迁行文“累叠之妙”

(感谢“大余朗读者”兰萱)

《项羽之死》:司马迁行文“累叠之妙”

(一)

兵围垓下,四面楚歌,盛极一时的项羽终于走到了尽头。

在夜饮帐中,自作悲歌之后,立马投入了与刘邦军团的殊死一搏。

此搏不是带着必胜的信心,而是必死的决心。

项羽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失败,不得不认输;但至死,项羽都不服气。

项羽的这种“认输而不服气”的气概,《史记》用“行文”的“累叠”来表现;钱锺书先生说:“(司)马迁行文,深得累叠之妙。”

(二)

项羽带着“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突围,“度淮”之后“骑能属者”尚有“百余人”;

“至阴陵”后“迷失道”,且被“田父绐”而“陷大泽中”致使“汉追及之”;

引兵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而“汉骑追者数千人”。

此时,雄霸一世的项羽“自度不得脱”,于是在称述自己“起兵八年”“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的伟大功绩之后,不得不承认今日的困境,决定“决死”。他第一次道:“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为表明“非战之罪”,表明自己的武勇,他“愿为诸君快战”,定要“三胜之”,目的仅仅是为了“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这是第二次重申。

在“欲东渡乌江”时,面对乌江亭长渡江之劝,项羽又道:“天之亡我,我何渡为!”这是第三次重申。

此时的项羽,“心已死而意犹未平,认输而不服气”(钱锺书语),不反复说不足以表现愤慨与不平,故一言而再言,再言而三言。

这再三言之,恰与传记后面的太史公“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的评论一脉相承。

(三)

司马迁写“巨鹿之战”笔法也与此同,也“深得累叠之妙”:

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

“无不一以当十”,写楚战士之勇猛;“无不人人惴恐”,写诸侯军之震撼;“无不膝行而前”,写诸侯将之俯首称臣。

三个“无不”累叠一起,一脉相承,那声势仿佛黄河之水天上来而一泄千里之外,难怪陈仁锡读后曰:“叠用三‘无不’字,有精神!”

(四)

陈寿《三国志·袁绍传》也深得《史记》“累叠之妙”。

传中反复穿插“绍不从”“绍不听”“不许”“绍复不从”等语凡七处:

如“(郭)图还说绍迎天子都邺,绍不从”,失去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

“建安五年,太祖自东征备。田丰说绍袭太祖后,绍辞以子疾,不许”,气得“丰以杖击地”,最后被迫与曹操兵陈官渡;

官渡之战中,沮受进谏“宜徐持久,旷以日月”,而“绍不从”,最后导致官渡战败。

这累叠的七处“不从”“不许”,把袁绍刚愎自用、骄傲自满、不纳人言等致命弱点表现得淋漓尽致,与文末陈寿“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的评论一脉相承。

(五)

行文的累叠,让某一精神、某一性格、某一气势贯穿始终,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见其景,这是“累叠”的高妙之处。

(相关内容见钱锺书《管锥编·史记汇注考证·五 项羽本纪》)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

这里是“随钱锺书一道与古人对话”公众号。

我们每天推送一则数百字的钱锺书论学小知识、小干货,让你轻轻松松走进传统,走进国学,感受中华文化的美妙。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