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汾酒厂探秘:单品时产1.2万瓶,这样就能找回昔日的酒魂?
导语
若论我国的白酒,怎么赞扬汾酒都不算过分。历史记载中,第一个有了名头的是汾酒,几千年的行业中流砥柱,以致于发展到1980年代的半壁江山。但是,1998年1月份的山西文水假酒大案,重创了无辜躺枪的汾酒。
带着这个目的,我于2020年9月24日走进了汾酒厂,用了两天时间,亲身感受“中国酒魂”的现实状态,也顺遂了我这个喝酒人多年的愿望。作为40年资深银行人,当然对汾酒运作有了更为客观的看法。
本文的结论放在最后,改变下总是放在前面的做法。原因很简单,一般的文章格式都是结果在后不在前。我坦念读者们时间宝贵,就把文章结果放在前面,意思是不想看的划过去,反正第一眼就看到结果了。可是这样写了,阅读指标就受影响,觉得从这篇起还是改过来,随大流吧。当然文风不变。本文以游记的形式,从第一站到终点站记流水账,中间穿插个人的观点和看法。
慕名已久的老酒坊
我在去年9月写作“国庆献礼白酒系列文章”里,有写汾酒《开国大典献礼酒:昔日辉煌话汾酒,还能否找回百姓心中的酒魂?》。在收集资料时遇到困难,老酒坊的图片没有。我还有老酒坊的朋友,索取了几张,可是当我发出去,却被他要求撤下。当时不知道什么原因,以为老酒坊有什么产权保护,不许拍照。就这样纠结一年,到了现场才恍然大悟,原来可以随便拍。
有这个背景,到了老酒坊,我首先沿着门脸街道挨着拍下来,老大门,老门店,老牌匾。
然后从门市进去看了老柜台,门市布局,货架在里靠墙,商品陈列在货架上,
屋中间一米多高的实木柜台,营业员在柜台里。
门市右手摆了佛龛,张挂的却是执业证照。
左手一间办公兼卧室,靠里办公,太师椅搭配办公桌,桌子上摆有算盘账本和银锭。
靠街一边是炕,炕桌、炕柜、被褥枕头一样不缺。
连接炕与办公区的是个灶台,可做饭烧茶暖炕。
为什么要把门市掌柜的住处说这么细?是因为当时的高管,大掌柜、二掌柜们都吃住在公司里,办公和住宿全这个模式。这个说清楚了,其他就都不用赘述。
门市有后门,就在柜台左手,柜台和单间住室之间。跨过后门,视野猛一开阔,明清风格的三排大院。
后面顺着一排是厂房,中间横着三排是办公、展示和库房。
对了,老酒坊的官名是“杏花村汾酒老作坊”,
本来名字是“晋裕公司造酒厂”,
再老的名字叫“义泉泳”,晋裕公司造酒厂是在义泉泳基础上注册的。
追到根是一口老井,据说汾酒之所以出众,源于水好。
再仔细看下这井的模样
这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名字,构成了汾酒完整的历史。都知道1915年汾酒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大奖,那是袁大总统组织参加的国际活动,白酒里获奖的就是“义泉泳”酿造的老白汾。
“晋裕公司造酒厂”是“山西王”阎锡山授意注册的公司,也是最早的汾酒公司。
“杏花村汾酒老作坊”则是国家文物局2012年11月17日颁布的“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揭开汾酒老作坊的神秘面纱
汾酒老作坊的整体布局,典型的“前店后厂”,前面门店卖货,后院生产产品。其中的高管人员都吃住在院内,生产工人或有另行安排,没注意到工人宿舍,但是有职工食堂,看规模像是高管食堂。
工人多,不会与高管们吃一锅饭。我仔细看了厨房设施,在那个时代,伙食水平应该不错。
还有靠院子一面的摆设,
餐厅
车间的设施,表现的已经是汾酒成熟工艺了,一排排的地缸整齐划一。让我惊奇的是,车间居然还在正常生产,只是这酒不会上到市面。
这里的每一滴酒都显得格外珍贵,俗话说的有钱难买。因为他是祖祖辈辈汾酒人用年复一年的辛苦换来的,留给后人的更是无穷的酿造智慧。
库房还有个别致的名字,叫“汾酒银号储酒仓”,让人理解为这酒像白银,存在库房涨利息。不过陈酒涨价可比银子利息快得多,我随口问了一下,这里的酒,一缸现价80万,还不说年份,不同年份价格不一样。
这句话要加粗:作为汾酒历史的传承和延续,这样的做法实在难能可贵,意义极其重大。
能把酒厂建成一座城,也就山西
第二站是“中国汾酒城”,名字很平常,内里有乾坤。早几年就不断听说,山西挖煤挣钱太多了,建个酒厂能搞成一座城!
城的概念我还有,四棱四方一座城,东西南北有城门,高大城墙围一圈,四门一关自成天下。也就是说,敢称为城的,起码要有相当的体量。就说明清时代的面积吧,按“平方公里”为单位,洛阳城2.2,兰州2.7,曲阜1.41,济南5.1,等等。中国汾酒城占地面积4.5平方公里,比两个洛阳城还大。用厂方说法,有附近的平遥古城两个大。我当时发了信息,原话是:
早就听说山西汾酒能把一个酿酒厂建成一座城,身临其境还是震撼。在我的印象里,酿酒厂就是槽坊,能有多大?还能比县城大?
哎,您别说,就比县城大,起码比我的老家河南信阳光山县城大。这座建于2010年的酿酒城,叫做“中国汾酒城”,简称“中汾酒城”。占地5000亩。5000亩是什么概念?2个平遥古城大。里面的仿古建筑158万平方米,10个故宫大。
有老乡跟贴说我不靠谱,没有数字概念,怎么可能比光山县城大?
其实还有更大的组件,就是一圈城墙。这个城墙不一般,一圈总长10公里,三层框架式结构。城墙里面只放一样东西:陶瓷酒缸,全部存放原浆酒。下面图片一排排的大陶缸,就是城墙酒库一角。如果放满,储酒总量20万吨,换算成商品酒,那就更大了。
这座已经投资70亿人民币的酒城,应该是当地政府的大手笔,由“煤老板”背景的山西中汾酒业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并拥有全部产权。然后投资公司与汾酒集团合作,注册山西杏花村汾酒业发展区股份有限公司,由发展区公司租赁中国汾酒城,实行生产经营管理。在公司架构上,中国汾酒城实际成了汾酒集团的子公司。
这座城的设计生产能力为10万吨/年,目前已达产6万吨/年。
说到这里,干脆把中汾酒城的规模补充齐全:按照年产10万吨的设计生产能力,全部投产后,制曲车间有25个单元,386个曲房,年产大曲3.5万吨;酿酒车间25座,每座车间24个车间班组,共计600个班组。就这样的生产能力,包括机械化部分,实现产能10万吨/年。
这里西城楼上,设有产品展览室,有汾酒品鉴室(上图)。
在这里,有数种年份原浆汾酒供品尝。我尝了53度和2014年65度原浆汾酒,可能是我喝酒经历少吧?这款65度原浆汾酒,是我喝过最美的汾酒。
从汾酒博物馆到包装生产线
第三站是参观博物馆,然后从包装车间的空中走廊,尽览汾酒的罐装和成品储存。全程用一个词形容:震撼。
我知道汾酒厂1980年代,请来吉林大学和山西晋中考古队,在汾酒集团所在地的杏花村位置,对古杏花村酿酒遗址进行了系统的挖掘。获得了大量的文物证据,证明在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中期,已经形成了成熟的酿酒工艺和规模。考古成果发表在1989年第四期的《文物》杂志《山西汾阳孝义两县考古调查和杏花村遗址的发掘》。走进博物馆依然感到丰富,相当多的出土文物都是第一次见到。
我感兴趣的还不是这些,毕竟有所了解。果然引领小姐姐把我们带入地库,刚到地库梯口,浓郁的酒香扑面而来,确定是汾酒的香味,正宗的味道。这才是我的兴趣所在,当然,作为博物馆的原酒储存,只会是象征性的,比起老酒坊的存量还要少。
但可以确定是原浆汾酒,而且是传统工艺酿造,否则没有这么纯正的酒香。遗憾的是没有设置品酒室,无缘品尝到。
就这样带着遗憾走进包装车间。首先从生产车间路过,
看到成片的发酵地缸,机械化的摊凉、蒸煮和蒸馏设施。
包装车间的廊桥架设在正中间的上面,一圈透明可见。以前对这样的大场子活,只是个感性认识,亲眼看到工人们分设在流水线,工蚁一样有条不紊的工作,还是担心有人来不及而造成流水线断片怎么办?看了半天,没发现有断片现象。
从灌装到封口贴标,再到装箱打包入库,一气呵成。特别是成品入库位,那么大一片,几层楼高,自动运装设备把打包好的箱子,前后左右上下自如的放到该放的位置。
改日都要运到全国各地,再灌进酒鬼们的口里,想想就过劲。不过这批都是53度玻汾,应该是我们普通百姓的口粮酒,市场销量最大的汾酒。看了车间里工作进度屏的动态显示,本车间整线包装速度为12000瓶/小时,一天就288000瓶,48000件。
汾酒厂观后感
我喜欢喝酒,也爱瞎琢磨,喝了几十年有个深刻体会:好酒好喝,赖酒不好喝。30年前,汾酒年产才8000吨,已经是全国白酒总产量半壁江山的时候,就是最好喝的酒。如今有了中汾酒城城楼上的一尝,博物馆酒库的一闻,汾酒还是顶好的酒。
不过走马观花一趟下来,就我的浅水平,还是能看出一点问题,有可以改进的地方。综括起来,说两点主要的:
第一个,按照中汾酒城的生产模式,全部改成工业化,把工人从笨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另一个重要的意义,产量可大幅度提高,质量也会更加稳定,出酒率能得到根本提升。先从发酵拌曲蒸馏开始,逐步完善到储存勾兑包装。其实很多环节已经大部分实现了机械化,只是需要理顺衔接而成一体化。
第二个,这次看的三个地方,完全可以开发成白酒文化旅游观光景区。三个场景,老酒坊、中国汾酒城和汾酒老厂,串起来配套旅游观光设施,构成完整的汾酒文化景区。这可不是编故事,完全真实的历史和现实世界,行业“老大”必不可少的硬件装备。相信这个中外驰名的景区会火爆,就不说挣这个钱,作为商业品牌硬广告,这个建议就应该摆到地方有关部门和酒厂决策层的议事日程。
结尾一句话要加粗:
汾酒工艺酿造的原浆酒是“酒魂”所在,重回王位就靠它,这是历史给予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