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五、口腔溃疡

经方常见疾病治症:口腔溃疡

【治病策略】

1、2岁以内的婴幼儿最多见。口腔黏膜出现乳白色、微高起斑膜,周围无炎症反应,形似奶块。无痛,擦去斑膜后,可见下方不出血的红色创面。斑膜面积大小不等,可出现在舌、颊、腭或唇内黏膜上。好发于颊、舌、软腭及口唇部的黏膜,白色的斑块不易用棉棒或湿纱布擦掉。 在感染轻微时,白斑不易发现,也没有明显痛感,或仅在进食时有痛苦表情。严重时宝宝会因疼痛而烦躁不安、胃口不佳、啼哭、哺乳困难,有时伴有轻度发热。受损的黏膜治疗不及时可不断扩大,蔓延到咽部、扁桃体、牙龈等,严重者可蔓延至食管、支气管,出现呼吸、吞咽困难。

2、口唇之病,燥热者多,湿寒者少,责在阳明,不在太阴。然阳明上逆而生燥热,半因太阴下陷而病湿寒,清润上焦之燥热而不助下焦之湿寒,则得之矣。

3、口疮发于胃肠燥热者,临床较为常见。久治不愈的口疮,如果便秘,用承气汤。

4、口舌生疮:黄芩、黄连、黄柏、薏苡仁、苍术、银花(镇痛)。

5、口唇溃疡是脾经有热所致,口唇属脾,脾经有热则发溃烂。其色发红,疼痛,甚至溃烂出血者,可用甘草泻心汤治疗,以清脾经之热邪。热邪得清,溃疡自愈。偏于有热的,口咽较干,可以加石膏;有时候烦得厉害,可以加生地。

6、口中糜烂。是膀胱遗热于小肠。热气不得下泄。故糜及于口。导赤散加天花粉、天门冬、麦门冬、金银花、灯心、车前子、栀子治之。

7、喉腥是肺火痰滞。泻白散。合桔梗甘草汤。再加射干马兜铃黄芩杏仁川贝母天冬麦冬百合栝蒌霜治之。

8、口疮热肿,贝母元参汤,贝母三钱元参三钱甘草二钱黄芩二钱,煎半杯,热嗽,徐咽。热甚,加黄连、石膏。

9、脾胃湿寒,胆火上炎,而生口疮者,桂枝姜苓汤,芍药四钱桂枝二钱干姜三钱茯苓三钱甘草二钱元参三钱,煎大半杯,温服。

10、唇炎、口角炎,常是维生素B2缺乏病的一种表现。症见下唇微肿、脱屑和色素沉着,偶有糜烂、裂隙、破皮,产生痛感,口角乳白色糜烂和裂隙。袓国医学认为是湿邪为患,而口唇属脾,脾主湿,故应从脾治,术附汤温阳燥湿,阳得温,湿得燥,其症可愈。

11、口腔溃疡,多为维生素B2缺乏所引起。症见口腔黏膜、咽部及食道均可呈红肿、上皮脱落,并有表浅性溃疡,往往引起舌痛及进食下咽困难,唾液分泌增多。袓国医学认为口腔属脾,溃烂为脾阴虚引起胃阳亢所致,甘露饮以滋阳明之燥,并清热利湿。使燥得滋,湿热得清,其症自愈。

【辩证治则】

1、口唇溃疡是脾经有热所致,口唇属脾,脾经有热则发溃烂。其色发红,疼痛,甚至溃烂出血者,可用甘草泻心汤治疗,以清脾经之热邪。热邪得清,溃疡自愈。

2、唇炎、口角炎,常是维生素B2缺乏病的一种表现。症见下唇微肿、脱屑和色素沉着,偶有糜烂、裂隙、破皮,产生痛感,口角乳白色糜烂和裂隙。中医认为是湿邪为患,而口唇属脾,脾主湿,故应从脾治,术附汤(白术30克,熟附子9克)温阳燥湿,阳得温,湿得燥,其症可愈。

3、大黄黄连泻心汤以心下「痞」,大便秘,上气为目的;并一切上焦有蓄热,或口舌生疮,或逆上而眼目赤者,皆当以大便秘为目的。这时候的用法大黄、黄连煮成汤。

4、口舌生疮,乃心火郁热,而舌乃心苗,故先见症。法用黄连二钱,菖蒲一钱,水煎服。一剂而愈。

5、有人唇上生疮,久则疮口出齿牙于唇上者,乃七情忧郁,火动生齿,奇症也。方用:柴胡三钱,白芍三钱,黄连一钱,当归三钱,川芎一钱,生地三钱,黄芩一钱,天花粉二钱,白果十个,水煎服。外用冰片一分,僵蚕末一钱,黄柏炒为末三钱,糁之自消齿矣。

6、吉益东洞的经验方中列有桂枝五物汤方,其构成为桂枝、黄芩、桔梗、地黄各4克,茯苓8克。此方对牙痛、口舌糜烂、牙龈炎等有效,适用于偏实证之牙痛、牙龈炎、口舌糜烂、齿槽脓漏、口内溃疡等。实际用量可以大一些。

7、胃中虚热而形成的舌体溃烂,乳头消失,表皮剥脱,舌裂纹,口中不爽、舌头疼痛、麻木,饮食无味,口腔炎与鹅口疮,产后及恶性肿瘤等之末期常发生此患,用清热补气汤:人参、当归、芍药、麦门冬各3克,白术、茯苓各3.5克,元参2克,升麻0.5克,五味子、甘草各1克。除升麻外,其它用量可增加,比如人参10克。

8、因血虚而血中燥热导致的口腔溃疡,比如鹅口疮后口舌糜烂、产后血燥口舌糜烂、肾盂肾炎等之后口舌溃烂、贝切特氏综合征梅毒性口腔炎等,用清热补血汤:当归、芍药、川芎、熟地、麦门冬各3克,玄参、知母、黄柏、柴胡、牡丹皮、五味子各1.5克。患者伴有贫血、体衰、皮肤干燥有血热。

9、口疮发于胃肠燥热者,临床较为常见。久治不愈的口疮,如果便秘,用承气汤。

10、舌苔生疮:黄芩、黄连、黄柏、薏苡仁、苍术、银花(镇痛)。

11、口腔溃疡、炎症、口腔炎、鹅口疮、小儿夜啼等心经有热者,无论寒热,都可以用导赤散,兼顾寒热、随证化裁。如阳虚患者,轻者加细辛,甚者加附片。

12口疮、口糜:
1若大便秘结,胃脘有压痛,或大便黄臭呈不消化状,或有粘液者,治宜通下,承气汤类;但下之不可太过,
2大便正常,小便黄赤者,宜利小便,使其火从小便而解;利之不可不及。导赤散中加元参以泻心胃之火(生地12克,木通10克,竹叶10觅,甘草10克,元参15克)

【辩证比较】

1、(1栀子大黄汤:枳实栀子豉汤症若发黄者,酒黄疽,心中懊憹或热痛,更加大黄,名栀子大黄汤。即于枳实栀子豉汤中加入大黄。酒黄疽者,为嗜酒之人,酒毒郁滞而生热,因而发黄,此必胃中有宿毒,故加大黄以利之。

2栀子干姜汤:微有烦躁而不见反复颠倒,心中懊憹等重症,此虽热邪不去,但烦躁微而不甚,故以干姜温中,以栀子清解心中之热。

3栀子柏皮汤:发热而不恶寒,心烦,柏皮亦可清热,主胃肠中结热。此方用于黄疸发热心烦而不可下者,本方尚可用于口舌之病。

4茵陈蒿汤:发黄,腹微满,小便不利,或渴,或大便硬者。热邪及里之时,与水气相结,而成淤热,身发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里有水气之候。此证又以不汗出不渴,故致黄色颇深如橘子色。此方尚可用于口、舌热疮,以及齿龈肿痛属热者。或眼目疼痛等证。

2三黄泻心汤治冲逆病,眼目、口舌等疾。不可与桂枝汤治冲逆之证混同。三黄泻心汤治血气上冲,心中有热。而桂枝汤治表虚气逆上冲,故三黄泻心汤证兼有脉数,便秘等证。而桂枝汤则专和肌表营卫。

3、(1)温清饮:四逆汤与黄连解毒汤之合方。除妇女血崩病之外,最常用者,为慢性顽固之皮肤粘膜疾患,特别是皮肤瘙痒症、慢性湿疹、寻常性干癣、掌蹠脓疱症、皮炎、荨麻疹、贝切特氏综合症(眼症少)等。多为皮肤黄褐色,枯燥如涩纸。用于普通体质之疾患或慢性病程者,伴有肝脏机能损害,球所谓变态反应性体质之皮肤过敏者。用于皮肤疾患,多加连翘、荆芥各2克、薏苡仁5克。

(2)消风散:瘙痒,血燥,血热,痂皮,分泌物,口渴。

(3)黄连解毒汤:瘙痒,实热,炎症,充血。

(4)黄连阿胶汤:瘙痒,阴虚证、内热,枯燥,心烦。

(5)茵陈蒿汤:瘙痒,里瘀热,胸中苦闷,脉紧。

(6)桃核承气汤:瘙痒,瘀血,实热,少腹急结,便秘。

(7)白虎加人参汤:瘙痒,内外热,津液亏乏,干燥,充血,口渴。

(8)十味败毒汤:瘙痒,轻症,变态反应,改善体质、解毒、排毒。

(9)三物黄芩汤:瘙痒,血热,四肢烦热,干燥。

(10)地黄饮子:瘙痒,虚证,血虚,风热,血燥。

【民间方法】

(仅供参考而已,大部分只对特定情况有效。真正治疗或除根请认真阅读临床指导等内容)

1、口疮(即口腔溃疡):取冰片约1克,蒸气水半两调匀,每日涂患处5次,2天即愈。同时,每次用一个石榴皮烧半碗水服,一日二次,连用3天,以后不复发。忌辣物。(注蒸气水可用电饭锅盖下面的水代替或用鸡蛋黄熬油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