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岳《太极拳论》详解

【原文】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练好太极拳术,不但需要长时间的苦练实作,而且还需要方式方法要领的正确,不然也只是徒劳无功,空费时光。练习太极拳,讲究“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这不但是神意内在的要求,同时也是对拳架身姿的要求和技法指导的前提。

所谓虚领顶劲,即是头容正直,头顶的百会穴要向上轻轻顶起,好像一根绳索将头顶提悬似的,又好像头上顶起一碗水,不使它洒下来,此全是神意领着,下颌微收,颈部放松,舌舔上腭,时时保持灵醒轻妙的感觉,有头顶青天、脚踏黄泉的气概。但此全是意,不可用力向上顶劲,用力向上顶劲必然拘滞僵硬,失掉灵感。练拳时,只要时时保持虚领顶劲的感觉,自然精神能提得起,气血自然顺畅流通。实质就是要求心静空虚,重在“静”上。气沉丹田,绝不是故意去憋气以鼓荡腹部来追求气沉丹田的效果,而是练拳时全身松开后的自然结果,只要全身松开,安舒松静,先松其心,后松其身,心身俱松,气则自然下沉贯注丹田,此时气不上浮,身步自然稳健。

在心思空明、气不浮躁时,身体姿势方能不偏不倚,立身中正。要求身躯不可前倾后仰,要保持尾闾和脊椎成一直线,始终处于中正状态。尾闾中正能稳定下盘重心,若重心不稳,运用中则易为人借力失势。要做到立身中正,在内则必须精神内固,神不外驰,稳静心性,在外则必须顶头拔背,松腰塌胯。如此则自然能保持立身中正、不偏不倚的姿态,只能这样,才能做到动作能虚能实,变换灵活,虚实莫测,让敌找不着实处。

有了心静气沉、立身中正、虚实变化灵活的基础,在用于推手较技时,便能做到敌攻我左,我则左为空虚,攻我右,我则右为空虚,我之力忽隐忽现,令对方有不可测度、处处不着力的感觉。对方用力,我随其意而化之,不可稍有抵抗之意。敌欲提我使上,我随而升高;欲抑我使下,我即随之而降;敌进我即收,使之有鞭长莫及之感,退时我即跟逼而上,使之觉得难以逃脱。与对方不丢不顶,粘连绵随,致使敌心慌失措,感到身如阴魂附体,难离难脱,任我编排使唤。

要达到如此地步,是在于长期训练推手所渐悟懂劲,懂劲之后,愈练愈精,进而达到神而明之的境界,随便一动,无不恰到好处,其皮肤及神意的灵敏程度,达到了一片羽毛的重量都能体知,一只苍蝇飞落沾体都能察觉。(羽毛形容重量轻,蝇虫形容速度快。)有了这种听劲的功夫,才能知己知彼,运化随心所欲;使对方捕风捉影,东倒西歪,无用武之地的地步,我攻之则冷快绝伦,令其无从抵抗。

有了如此功夫,自然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所向无敌!

【原文】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有关武术技击的门派拳种非常之多,虽然它们的拳腿招式各不相同,千姿百态,但总起来说,都是以强大胜、弱小败,动作快的制动作慢的,身高力大、动作快速者占便宜,身材瘦小、力气弱的总是遭到失败。这种以蛮力为胜,动作快打动作慢的,都是一种本能性的自然现象,强总是强,弱总是弱,这不是上乘的武技,也不懂得怎样运用力学的巧妙!

太极拳则是以巧制胜,以柔克刚,运用武术力学原理来打败对方的一门武技。就拿“四两拨千斤”来说,对方力大劲猛,而我方不与之相顶斗力,却以柔化之,待其力呈直扑之象,收势不及时,我顺而带之,下绊上牵,借其自身之猛力跌之。这种方法很明显地告诉人们,太极拳不是靠力气大去击败对方的,是靠技巧。同时,太极拳也不是像其他拳技那样以闪电般的拳脚去取胜,而是以静制动,静观其变而乘隙击之。以快速和力猛取胜,年轻时尚可,人老了之后就不能发挥其特长了!练习太极拳术达神明境界者,掌握了以柔克刚的太极原理时,就是到了八十岁时,照样能对付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其原因绝不是仗着力大和动作快,而是借其势而乘其虚克之。当然,能达到如此水平,是有一定的前提的。

【原文】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未从出势先将身势立稳,重心放正,身心松开,不能有丝毫拘滞之力,杂念屏除,使体态归于自然而后出动。动时以心气行运,以腰脊领率,身如车轮运转,无凹凸处,无缺陷处,无断续处,触之即转,处处圆活。如果车轮出现了凹凸缺陷,着地有两个点,便无法转动了,能圆则活,非圆不灵。虚实转化自如,以轻制重,以柔克刚,以顺避害,避实击虚,彼重我虚。如果不懂虚实转化,做不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的“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要领,而是用力抵抗,与人相顶,彼实我也实,以实御实,劲路自然僵滞停顿,变换不灵,难以引进落空,如果自己的膂力又不及人,肯定要受制于人。

如果不明白太极之理,即使是苦练多年,也不能做到以柔克刚,以弱制强。自身不够灵活,身体僵硬,就如车轮有了凹凸缺陷,难以运转,势必顶撞,形成有力打无力的境况,而被人所制,不能立时运化,其原因就是没有悟透太极拳技的刚柔相济之真理所造成的。太极拳技击是忽刚忽柔、虚实变化,刚柔轻重互化的,不知此理,又怎能不被人所制呢?

【原文】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要想避免在与人交手时的既不肯用人刚我柔的走劲去引使对方落空,又不会趁势用粘劲去取得我顺人背的优势,只知道人用力我也用力的弊病时,首先就要掌握刚柔虚实之法,刚柔与虚实;其次就是化与击,化者化解来力,击者顺逼制敌,即“走”与“粘”二法,化解是逼敌的准备,击打是化解的继续。攻里有守,守中寓攻,彼实我虚,彼虚我实,阴阳互根,刚柔相济,此消彼长,交替为用。虚实无定形,随彼之动,虚实应付,毫厘不爽,走化粘逼,避实击虚。只有这样,才能称得上是掌握了太极拳技的真正原理和技术。

掌握了这一原理和方法后,才算是入门;入门后不可稍有懈怠,必须勤加练习,时时揣摩,练拳和推手时,松柔沉稳,一松百松,一动百随。两臂要练得如绳吊着重物一样松坠,有沉甸甸的气贯十指的鼓胀感,并须经常培养其头脑和两臂的虚实轻妙的感应,真正达到“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这种明察秋毫的灵敏度,运用于推手,就能细细地、准确无误地体察出对方来劲及其细小的变化情况。我则不先不后、不早不迟、恰到好处地运用粘连绵随、不丢不顶的推手技巧,就能做出随屈就伸、逆来顺受、柔若百折似无骨、化劲无形的绝好身势和无往不利、变化莫测而又冷快绝伦、撒去全身都是手的发劲动作,渐至以静制动、以逸待劳而顺势借力、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的技法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

【原文】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太极拳术的技击总则纲要是“舍己从人”,而不要误会是“舍近求远”。“舍己”是为了求变,“舍己从人”的核心部分是变被动为主动,用最优秀的方法来保护自己。比较常见的拳术技法是你打我而来,应付的办法是挡你、躲你,然后再反击。太极拳技法则不同,你打我,我引着你的手,顺着你的来力,加上弧线和螺旋运动,使你的力量听我的指挥。太极拳要求我们在对抗中无论条件多么苛刻,都要顺从对方,要能在各种条件下“舍己从人”,并且运用沾粘连随来解决问题,同时,舍己从人要明确达到“己顺人背”、“引进落空”的目的;“舍己”不是“丢己”,“从人”是不与之相顶,只有舍己从人才能不丢不顶,沾粘连随。

“舍己从人”必须有很好的听、懂、化、发之劲才能完成。双方搭手,首先要找准对方劲力的方向,要尽量顺随对方的劲力并设法改变它的方向,顺从对方的力仅是表象,顺的过程是将自己的力与对方的力合二为一,然后用弧线和螺旋运动来改变这个力的方向。要求我们遵循这一原则,去化解对方一二乃至三个劲力。试想如果有了这种顺从加改造的办法,那么不论他是多么大的来力,都必然落空失势,从而受制于我。

舍己从人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引进落空,控制对方,造成己顺人背,进而有效地打击对方,其作用是要达到蓄发相变,其至高境是化打合一。如果通过力点的变化,控制了对方来力的方向,那么力的大小对我就不是问题了。只要与对方肢体接触,就可以顺势而迎,因其动而屈伸旋转,调整自身的平衡,并探测对方的劲力情况,审机应变,因势利导。我在粘走的过程中,由于不丢不顶,遇劲即化(对方劲力达不到目标时,即会造成背势和失去重心平衡),变化为打,化打合一。只有在听劲而懂劲的情况下,才能舍己从人,达到粘即是走、走即是粘的技法要求,由懂劲而神明,若有毫厘之差,都无法完成太极拳术的舍己从人、四两拨千斤的技击技巧。深怕学习者不明拳理,误入歧途,毁我太极之誉才作下此文,从而告诫学习者,只有通过明理后加以刻苦训练,勤于总结,勇于探讨,不断地深入研究,实践加实践,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方可登上太极拳术之高峰。

(0)

相关推荐

  • 赵堡太极拳行拳理论及分解教学(五)

    <太极拳论>--王宗岳--紫微天子注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 ...

  • 【干货】王宗岳太极拳论详解(不看你真的亏大了)

    前言: 王宗岳是清乾隆年间的山西人(故称山右).1792年他在河南洛阳教书,1795年在河南开封教书.他的武术著作有<太极拳论>一篇,解释长拳和十三势内容的残稿一篇,修订了<打手歌& ...

  • 王宗岳太极拳论解

    修炼太极拳者,多熟知<王宗岳太极拳论>,在太极门中开宗立派者,更是引用拳论之语,为其宗派技法之理论基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太极功夫更要面授机宜,亲身体 ...

  • 杨澄甫宗师详注《王宗岳太极拳论》

    疗金句 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损智,多事则形疲. --<养生要集> 杨澄甫(1883年7月11日-1936年3月3日),生于北京,与其祖父杨露禅.伯父杨班侯.父亲杨健侯均为太极名家 ...

  • 王宗岳太极拳论解读之四(下)

    王宗岳太极拳论解读之四(下)

  • 水性太极拳随谈:王宗岳太极拳论:太极者,无极而生

    王宗岳太极拳论讲解:太极者,无极而生 2020年3月29日 王志祥老师讲解 各位老师.各位群友,大家早上好.在今天的讲课以前,首先讲两个小问题.第一,非常感谢昨天付老师,还有汪晓虹老师,王子平,以及脚 ...

  • 水性太极拳随谈:王宗岳太极拳论讲解

    水性太极拳随谈:王宗岳太极拳论讲解 - 王志祥 水性太极拳随谈,王宗岳太极拳论解释,从今天起开讲.目的是为了向大家介绍分享我长期以来通过练习太极拳的实践所得到的,对王宗岳太极拳论的体认和体会,同时对我 ...

  • 水性太极拳随谈:王宗岳太极拳论: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2020年4月13日星期一 王志祥老师讲述 各位老师.各位拳友.大家早上好!水性太极拳随谈----解释<王宗岳太极拳论>现在开始.今天我们要讨论的是:拳论中的"人刚我柔谓之走,我 ...

  • 必背经典之《王宗岳太极拳论》

    试答如下: 首先你得多读读拳论了.拳论写得明白,太极出功夫是可以防身克敌,也就是能打.而且太极较之其他强的地方,是让天下武学高手能养生逸年. 其次,请不要对太极报太多幻想,因为从历史上看,太极拳名家很 ...

  • 「孔子儒学」与「王宗岳太极拳」的异曲同工之妙

    一.先界定两个概念 这里说的「孔子儒学」是真正的「儒学」,与我们所理解的儒学,并不是一回事. 「王宗岳太极拳」是真正的「太极拳」,与我们所理解的太极拳,也并不是同一回事. 二.「王宗岳太极拳」的特点 ...

  • 清代王宗岳太极拳论全文和释义

    清代王宗岳所撰写的<太极拳论>,在我国现存清代王宗岳所撰写的<太极拳论>,在我国现存的太极拳古典理论著作中,是最早的,也是评价最好的一篇论文.王宗岳,山西人,乾隆年间(17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