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第243条 吴茱萸汤方证浅释

《伤寒论》第243条 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吴茱萸(一升,洗)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译文】病人进食后想呕吐的,属阳明胃寒症,主治可用吴茱萸汤。若服吴茱萸汤后呕吐反而增剧的,则不属胃中虚寒,而是上焦有热。

本条讲吴茱萸汤证。这是一个著名的方证,是寒性呕吐的有效方剂之一。

“食谷欲呕”的病变证机是阳明胃寒,浊气不降,寒食相搏,气逆于上。吴茱萸汤治疗胃有寒饮冲逆诸症

此前的一些条文,阳明病篇的大多数条文,都是讲热证的,但是本条讲的是寒证,这也是用来与其他条文相鉴别的。

阳明病是典型的热证,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本条的方剂,显然是一个热性的方剂。热性的方剂是治疗寒性的疾病,不可以治疗热性的疾病。所以,本条方剂显然不能用于热证,不能用于阳明病。黄帝内经说,寒则热之,热则寒之。不可犯虚虚实实之戒。所以,如果是一个阳明病患者,里热证患者,是断不可以用吴茱萸汤这样的热性方剂的。

本条句首并未对患者的证型进行定性,上来就说——

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食谷欲呕,就是一吃饭就要呕吐。呕吐这个症状,可以出现在很多证型中,比如桂枝汤证可以有呕吐,小柴胡汤证可以有呕吐。桂枝汤的呕一般是偏寒体质的呕,小柴胡汤的呕,一般就是偏热性体质的呕。这两个就不一样。判断他们的寒热性质,可以从其他症状来判断,也可以从呕吐物本身来判断,比如,寒性的呕吐,往往没有强烈的酸腐气味,而热性的呕吐,则酸腐难闻。

本条的呕也是寒性的呕吐,所以呕吐物也不会特别酸腐。当然也会有点味道的。因为本条方证,多数都有肝气犯胃的问题,本身就比较容易有胃中反酸等等症状。所以呕吐物也会有点味道。

但是,本条仅仅凭一个食谷欲呕,就判断属阳明,这是有点武断的。阳明病属里热,而本条明明是寒性的,怎么就属阳明了呢?有注家认为,这个所谓的“属阳明也”,应该是属阳明胃,即胃的毛病。呕吐是胃气的上逆所致,所以,不管是寒性还是热性,说他属阳明的毛病,这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所以,本条文字,有可能是错简所致。而且,本条文字应该不全面,有缺漏,症状不够的。不能因为一个“食谷欲呕”,就判断为吴茱萸汤证。

吴茱萸汤证,在其他条文还有出现,和本条的症状可以互为补充。综合来看,吴茱萸汤证是一个虚寒体质的患者,尤其是中焦脾胃虚寒的患者,他还有明显的肝气郁滞,肝火上冲,肝阳上亢等,就是肝郁作怪。一方面中焦虚寒,一方面肝气上冲,进而引起一系列的症状,比如呕吐,吐涎沫,头痛等等,这种情况下就是吴茱萸汤证了,就可以使用吴茱萸汤治疗了

所以,使用吴茱萸汤要把握两条,一个是中焦脾胃虚寒,一个是肝气上冲。这两个方面都是有具体症状可以表现出来的。

吴茱萸汤证,是属于中焦虚寒的病机,但他和中焦虚寒的理中汤证不一样,理中汤是简单的中焦虚寒,没有肝气上冲之象

吴茱萸汤证,是有肝气上冲的病机的,但他和常见的肝胆郁滞的小柴胡汤证不一样,小柴胡汤证是偏于热象的肝胆郁滞的病机,而吴茱萸汤证则是偏于寒象的肝胆郁滞

临床上,中焦虚寒的理中汤证,比较常见;肝胆瘀滞的小柴胡汤证,也比较常见。但是,中焦虚寒兼肝胆瘀滞的吴茱萸汤证,并不常见。当然不是没有,临床也可以见到。

食谷欲呕,实际上是不太能吃饭,吃不下,吃不多。吃东西容易呕吐。这与中焦虚寒,水饮停聚有关。使用吴茱萸汤,可以温中焦,理肝气,化水饮,进而使肝气畅达,中焦健运,水饮下行,三焦畅通。

本条最后一句——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一般认为,这句话是针对小柴胡汤证的。因为本汤证和小柴胡汤都是针对肝气犯胃的呕吐的,但是,小柴胡汤汤偏重于上焦,偏于表,是从上焦压迫胃而呕吐的;本汤证则是从中焦犯胃,压迫胃气上逆呕吐的。小柴胡汤偏于治热性的呕吐,本汤证偏重于治寒性的呕吐。所以,如果服用本汤,病情反而加重,那么患者的病机就可能是偏于上焦的小柴胡汤证。这是把本汤证和小柴胡汤证进行鉴别的意思。

吴茱萸汤的结构非常简单。四味药,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

吴茱萸辛温有毒,是厥阴肝经的药,温中止痛,止呕除烦,除湿消痞。

人参补土健胃。

生姜在本方中重用6两,散寒止呕化饮,对呕吐是格外有用。

大枣健胃养阴。

吴茱萸是本方中的有特别意义的存在。一般运用吴茱萸的时候,往往都不是一般的寒,而是久寒,是比较深层次的寒,是水中之寒。

本方应用范围其实很广泛,包括呕吐,头疼,心胸疼痛,疝气,腹痛等等,基本上,都是肝寒加饮的病机,本方效果都很好。

临证案例

案例一,女性,30多岁,呕吐,偏头痛。冬天加重,因为吃饭少,基本吐不出东西,只是吐一些稀白的粘液,头疼和呕吐基本同时发作,直到呕到全身冷汗为止,才稍有缓解。当时投吴茱萸汤原方。一剂之后,感觉呕吐缓解不少。三剂之后,呕吐基本没有了,头疼缓解,稍微能吃点稀饭。然后换桂枝理中汤调理半个月善后。

案例二,四十多岁,呃逆打嗝,不呕吐,但是舌淡白水滑。经西医治疗无效。经朋友介绍找到了我,我用手法捋他的眉棱骨,十几分钟,止住了,但是回家又发作。嘱咐他拿一块生姜切片煮水喝。然后他回复说还是没有用,干脆拟吴茱萸汤原方,嘱服3剂,后来反馈喝了之后,说确实好多了,但还打嗝,断断续续,不像原先那么厉害,不停地打嗝,能正常呼吸,能干活了。于是嘱再进5剂,嗝大减,后来也没有吃药,再后来慢慢好了。

(0)

相关推荐

  • 吴茱萸汤与理中丸的异同点与主要区别

    [相同点]二方同出于<伤寒论>:均用人参温中补虚,治疗中焦虚寒证. [不同点] 吴茱萸汤:配吴茱萸.生姜温胃散寒.降逆止呕,大枣补气健脾:功用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主治①阳明病胃中虚寒证,② ...

  • 张喜奎杏林耕读传薪录547——反流性食管炎医案一则

     来源:喜奎国医学堂微信公众号   2020-09-14 分享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QQ   微信  郭某某,男,33岁.2019年5月12日初诊. 主诉:反复反酸.烧心3年, 加重 ...

  •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你学会了吗?

    青竹中医 让中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医路漫漫 青竹相伴. 来源|<李今庸金匮要略讲稿>等  导读  [金匮背诵训练营]的第二次条文讨论会,和大家一起复习讨论关于<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 ...

  • 一个治疗头痛欲裂的经典方剂,吴茱萸汤可以温胃暖肝,降浊止痛!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说一说一个经典方剂吴茱萸汤,吴茱萸汤出自汉代张仲景<伤寒论>,主治阳明.少阴.厥阴三经的虚寒证.在临床上,吴茱萸汤不仅可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还可用于内科其他系统疾病. ...

  • 《伤寒论》经方:吴茱萸汤方证案

    刘渡舟:吴茱萸汤医案八则 导读:吴茱萸汤是经典的经方,经方家刘渡舟先生是如何运用的呢? 胃脘疼痛案一 刘某,男,32岁.有十二指肠溃疡病史,现今右上腹疼痛,每于夜间发作,伴寒战,呕吐酸水,大便反干,舌 ...

  • 伤寒论条辨浅释3——条辨6-8

    六.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七.若自汗出,身灼热者,名曰风温. 八.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息必鼾,言语难出.若发汗者,小便不利:若被下者,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 ...

  • 《伤寒论》厥阴病四大方剂浅释

    《伤寒论》厥阴病四大方剂浅释

  • 伤寒论学习:243条-246条

    钦中医经方学社讨论记录 讨论内容 时间: 2018年05月29日20:00-21:00 参与者: 林佳明老师.高一萍老师.林利城老师.刘敏.陈小芳.陈青.许永芳.覃秋玲.曹丽君及诸位同仁(不一一列举) ...

  • 小青龙汤症和大青龙汤的区别《伤寒论》40浅释。

    #健康科普挑战赛# #新作者扶植计划 第二期# 外有风寒,内有水饮的治疗 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方十.麻黄 芍药 细辛 ...

  • 伤寒论浅释系列——桂枝汤详解

    <伤寒论>中113方,百分之六十的方剂都由桂枝汤加减而来,可见桂枝汤在<伤寒论>中的地位,也因此精选出历代经发家对桂枝汤各自的理解. 姜佐景老师破除了传统的营卫之说,以桂枝能活 ...

  • 《伤寒论》第243条解读

    原创 條山逸人 條山醫學 一以参详|群疑冰释 <伤寒论>是一部医学经典著作, 对学中医者来讲,乃是必修之课. 历代为之研究与做注解者有数百家之多, 大家都墨守着"六经辨证&quo ...

  • 伤寒论浅释系列8——桂枝汤医案

    桂枝汤医案 一.刘渡舟老师医案    1,时发热自汗出案 李某,女,53岁.患阵发性发热汗出已经一年多,每天发作2~3次,饮食及大.小便基本正常.曾经按阴虚性发热治疗,服药二十多剂无效.脉缓而软,舌质 ...

  • 每天学习一条伤寒论 (第243条)

    从头学中医 让更多人了解中医 每天学习一条伤寒论 (第243条) 讲者:孙洁  编辑:东旭 243. 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吴茱萸汤方 吴茱萸一升,洗  人参三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