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珐琅彩为什么这么火
珐琅彩生产由于画院画家和西洋画家的全面介入,已经由康熙时期有花无鸟、有鸟无花的纯图案画面,演进到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的新境界,几种单一的色料已经不能满足瓷绘画面多层次色彩对比的需求和集诗、书、画、印为一体的装饰要求,没有足够多色调的料彩不可能圆满地完成传统工笔重彩绘画,自制珐琅料已经迫在眉睫,否则这一新兴的彩瓷品种会因彩料单调枯竭而停止生产。
雍正的珐琅彩比较成熟,工艺上有所突破,彩料更为丰富。雍正时期有色地彩绘,但更多的采用了白地彩绘。白地彩绘能更好地突出珐琅彩釉的艳丽鲜亮。雍正珐琅彩纹饰多为山水、竹石、花鸟等景物,同时在绘画中配以相应的诗句,溶诗、书、画于一体,别有风味,显得更加高雅。雍正时期还盛行单色作画,如用胭脂红、深兰、墨彩……任选一色成画,颇有画风格。这是独 创,特别靓丽。
珐琅器作为艺术品收藏中的一个门类,也吸引了广大的收藏爱好者,收藏对象以景泰蓝居多。我们所指的景泰蓝收藏是指晚清和晚清以前用手工制作、工艺复杂的景泰蓝,当时景泰蓝工艺的每道工序都有很高的要求。此外,十年浩劫后,国内遗存民间的晚清以前的景泰蓝几乎荡然无存。稀 少的存世量与广阔的市场需求形成了一个明显的反差和增值空间。而且当今市场上景泰蓝器皿与同时代的景德镇官窑瓷器相比较,价格低得多,所以它的升值潜质相对也更大。
珐琅彩瓷器是在皇帝的授意下创烧的:先由宫廷御用画师出样稿,雍容华贵的珐琅彩由景德镇御窑瓷厂选用最 好的原料烧制素胎,选择上好的素胎然后送往紫禁城内“造办处”选胎;再经如意馆宫廷画师来绘画、填彩,最 后入宫内彩炉烘烧。烧好后,送到京师由宫廷画师绘画,在宫中二次入窑烧成。珐琅彩原属清宫秘藏,由于是专为宫中烧制的御用品。
珐琅彩瓷也叫瓷胎画珐琅,由铜胎画珐琅(也叫掐丝珐琅)演变而来。清康熙34年起,宫廷造办处的工匠将铜胎画珐琅的技法,移植到瓷胎之上,成功地创烧出了瓷胎画珐琅(珐琅彩瓷)这一新的瓷品种。其鼎盛期为雍正到乾隆朝。以雍正朝的珐琅彩瓷水平最 高,工艺最美。乾隆朝后慢慢地转向了粉彩,有部分瓷品上,珐琅彩和粉彩共存。所以,也可以说,珐琅彩瓷是终止于乾隆的后期。制作珐琅彩瓷,先由景德镇烧出瓷胎或精细白瓷,然后,送到北京宫廷造办处珐琅作,由那里的工匠用珐琅彩绘制烧成。因此,严格说来,在民国以前,珐琅彩瓷器就是清宫皇 室为自己烧造的一种御用器。民国以后,始有少量仿烧品流入社会。
康熙珐琅彩多数用一些蓝色或胭脂红色的珐琅材料来书写四字款“康熙御制”,字体则界于宋体和楷体之间。这件珐琅彩牡丹碗碗底施以透明釉,外底中 心涂抹一层透明釉彩,上以蓝料彩绘双方框,框内书写“康熙御制”四字双行款,款字端庄周正,骨肉匀称,色泽明快。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本碗款识写法与其他康熙珐琅彩器略有不同,其中「熙」字下部四点笔势连贯,可见下笔绝无半点犹豫,一气呵成,书法颇具功力,带有些许董书意味。
珐琅又称“拂郎”、“佛郎”、“发蓝”,发音相近,都是对一种人为加工而成的玻化物质的称谓。它以天然长石、石英等矿物质为主要原料,加入纯碱、硼砂等化合物作助熔剂,加入氧化钛、氧化锑、氟化物等作乳浊剂,添加氧化铜、氧化钴、氧化铁、氧化锰、氧化锑等金属氧化物作着色剂,经过粉碎、混合、煅烧、熔融后,倾入水中急冷得到珐琅熔块,再经粉碎、细磨得到珐琅粉(图1-1、图1-2)。将珐琅粉调和后,涂施在金、银、铜等金属器上,经焙烧,便成为金属胎珐琅。若以玻璃为胎,则称为玻璃胎珐琅;以瓷器为胎者,则称瓷胎珐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