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洗) 甘草二两(炙) 芒硝半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 干姜三两。
本条围绕着津液亏虚的前提,进行可能出现症状的论述,可以分四个部分进行解读: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太阳伤寒证,脉浮,本应该无汗,此时却出现自汗出、小便频数,表明出现了水液外出亡津液(小亡阳)[注1]的情况,则自然出现津液不能濡养的心烦、脚挛急症状,同时微微恶寒说明表证将罢,这个时候无论疾病是否有内陷(如第20条津液大亏后内陷阳明),保底都应该以生津的方法治疗,而不是以桂枝或桂枝汤汤(小发汗法:微微出汗)的方法解表(当然麻黄汤就更错了)。依据胡希恕老先生对本条的解释,本条太阳伤寒症,本来就不应该出汗,因为胃虚不能制水,导致小便频数,从而使汗也随之脱出,才会出现这样一个虽是太阳伤寒症,但自汗出的情况。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如果这个时候坚持用桂枝或桂枝汤(小发汗法)进一步损耗津液,就会出现津液枯竭的症状——厥冷(厥逆)、咽干、烦躁、呕吐,此时用甘草干姜汤健胃复阳(指津液)缓急/扶胃气养津液,干姜温中健胃,甘草复阳(指津液)缓急,共同达到治四肢厥逆的效果。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洗) 甘草二两(炙) 芒硝半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
用了甘草干姜汤以后,津液从枯竭的状态得复,变为亏损态[注2],厥冷厥逆(等症状)消失,如果还有脚挛急的情况(恢复到本条最开始的状态),我们可以用芍药甘草汤(白芍、赤芍均可)养液缓急,芍药养液,甘草缓急。如果有胃气不和而出现谵语的情况,说明此时典型有热了,而且相对而言是热盛了[注3],但这个热是先有津液亏虚所致的热,而不是直中的阳明里实证的热盛,因此不可以用大小承气汤来泻热(伤津),而是少少地用调胃承气汤来治疗(泻热的同时顾护胃中津液)。
我们可以直观从药物组成了解到,大承气汤泻热通便力最强,小承气汤次之,调胃承气汤最弱而且还有甘草护胃。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 干姜三两。
这个时候如果还用发汗的方法,甚至用火针类的治疗方法,进一步耗竭津液,那么此时患者往往会直接陷入阴证,即“发汗、火针——津液(阴)枯竭——阳气(此处不是指津液)也迅速跌落”的过程[注4],此时急当回阳救逆,用四逆汤。关于四逆汤的用法也有一点挺有临床意义的,强人可以加附子和干姜的量,如果已经很虚的患者,就要考虑保持药物比例的情况下,整体减量了,这也是最近我感悟到的,对于阴阳均弱的人而言,药物量多刺激大,反而会导致药性溢出,未必是件好事。
[注1]伤寒论中的亡阳全部都是指亡津液,和我们常说的亡阴亡阳不是一个概念。
[注2]按照姚荷生/姚梅龄老先生的分法,虚证可以分为气/血/阴/阳的不足、虚弱、亏损、枯竭、亡脱,我觉得这个分类法很好,所以写在此处。
[注3]这里涉及到一个我个人领悟的概念,就是阴阳的相对性,举个例子,假设正常人小明的阴和阳的数值都是10,他现在就是一个阴平阳秘(阴阳平衡)的状态。
如果阴大于阳,且阴和阳都大于等于10,例如阴为15,阳为11,阳不能温煦所有的阴,那么此时是阴寒实证,治疗应该注重用温阳散寒的治疗手段,把多余的阴削弱下来,例如乌头、附子等强力散寒型药物。(其他治疗手段同理)如果阳大于阴,且阴和阳都大于等于10,例如阴为11,阳为15,阴不能制约所有的阳,那么此时是阳热实证,治疗应该注重用清热的治疗手段,把多余的阳削弱下来,例如石膏、白花蛇舌草、银翘等强力清热型药物。(其他治疗手段同理)如果阴大于阳,且阴和阳都小于等于10,例如阴为9,阳为3,那么此时是阳虚证,治疗应该注重用温阳散寒的治疗手段,把不足的阳补充上去,例如附子、干姜等强力温阳型药物。(其他治疗手段同理)如果阳大于阴,且阴和阳都小于等于10,例如阴为3,阳为9,那么此时是阴虚证,治疗应该注重用养阴的治疗手段,例如石斛、生地、麦冬、人参等强力养阴/生津型药物。(其他治疗手段同理)而在整个阴阳数值变化的过程中,阴阳的数值的变化是动态的,很多时候可能会出现阴大于10,阳小于10的极端差距(例如阴12阳1),反之亦然,这样自然就是症状明显的病重态(亡阴亡阳证),因此我们医者需要时刻跟进和判断患者当下的辨证情况,施展治疗。并且,每个人的阴阳基准是不一样的,这也就是先天禀赋差别的意义,有些人先天禀赋足、气血旺盛,生下来就是阴100阳100的平衡强壮体质,有些人天生就只有阴5阳5的易生病体质,在大的辨证和治疗方针(阴阳多少的相对判断)不变的情况下,我们需要考虑到这些先天就不同的体质差距因素。而且,因为先天禀赋不同,有些人的体质是可以把1份阴发挥出2份的作用来的,那么对于他们而言,可能阴5阳10就能够保持阴阳平衡了。另外,虽然相当部分人生下来阴阳都能保持相对平衡,但也有为数不少的先天就阴阳偏盛的人,比如我从小就经常感冒发烧,经常口腔溃疡,现在来看,我可能先天就是阴8阳10的阴虚型体质,如果后天没有针对性的改变这一点,我就很可能会一直阴虚,一直会容易反复口腔溃疡,所以医者也需要注意这些先天阴阳的差距,在后天去补足并平衡它们,如果采取措施不及时,往往就会在先天性白血病等方面看到先天阴阳失衡的病症了,如此说来,我们听说的先天六阴脉和先天九阳脉自然也是有存在可能的,同时,伴随天干地支阴阳偏盛的时机出生或者发生的孩子和事情,自然也是以此为基准去做一些干预、判断和预测的。总而言之,我们的目标首先是阴阳平衡,之后才是在「个人体质的限度下」达到阴阳数值高,因为阴阳平衡才不是病态,才有进一步增强体质的可能性,例如阴9阳1的重病患者,我们甚至可以先折损一部分阴以更快达到阴阳数值平衡,毕竟阴阳是动态变化的,如果只是慢慢补阳,可能还没补到平衡,人就挂了。[注4]此处如果按照“注3”的理论来理解,就是阴阳是互相依托存在的,阴是基础,阳是生命活动之所以保持的核心原因,所以当津液耗竭到了极限,也就是阴接近于0的时候,阳因为其所依托的阴的耗竭,无法继续维持本身的存在,出现了阳的迅速的下跌。正因为阳是生命活动保持的核心,因此我们急救优先要保住阳(回阳救逆),只要阳尚存,阴再枯竭亡脱也有从阳中再生的可能性。阳没了,就算阴尚存残余,人也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