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史记:古代乌蛮与白蛮的风俗文化

滇东地区的爨人,大约在刘宋时期分成东、西两部。东爨的地域,为初唐时期的曲、靖、协、麻四州之地,相当于今云南昭通地区、曲靖地区北部和贵州西部地区。东爨地区的部族,见于文献记录的,有从石门(今云南巧家)至昆川(今云南昆明)交通沿线的阿旁部落、阿夔部落、阿芋部落、暴蛮部落、卢鹿部落等。这些部落统称为东爨乌蛮。其男人的头发绾成椎髻,女人则披头散发。“无布帛,男女悉披牛羊皮。”“见人无礼节拜跪,三译四译,乃与华通。”崇拜鬼,主祭的巫师称为鬼主,大部落有大鬼主,小部落有小鬼主。

每年每户必须出一头牛或二只羊,到鬼主家祭献。大小事都要经鬼主用雄鸡的两髀骨,刺以竹签,视其纹路多少与向背以定吉凶。西爨的地域,为初唐时的南宁州、昆州、黎州、归州、潘州、威州、求州、升麻、螺山以及僚子、和蛮之地,相当于今云南的滇池地区、曲靖地区、楚雄州东部、红河州、文山州等地。东西两爨的中心区域位置,相对为东北与西南,并非正东与正西,之所以称为东爨与西爨,是大概而言。西爨地区的部族统称为“白蛮”,其族系与东爨乌蛮相同。

东爨乌蛮与西爨白蛮同为“爨蛮”,他们有共同的风俗、共同的语言、共同的鬼主崇拜,其主体为汉晋时期的“叟人”,即今彝族的先民。西爨白蛮受汉族经济文化的影响较大,社会经济较为发展,文化与汉族较为接近,东爨乌蛮受汉族经济文化的影响较小,社会经济尚处于落后阶段,文化上保持本民族的固有特点较多。东爨乌蛮与西爨白蛮,是同一“爨蛮”族系,因地域不同,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受汉文化影响的深浅不同,而形成乌蛮(生蛮)与白蛮(熟蛮)的差别。二、洱海地区的乌蛮与白蛮洱海地区的居民在汉代是昆明人。

东汉末年,其他部族逐渐迁入洱海地区,有从滇东北和滇池地区迁来的汉姓和人;从澜沧江以西迁来的哀牢,从金沙江以北迁来的磨些。汉姓和人主要聚居在洱海以南、以东的今下关、凤仪、祥云、弥渡等地,形成一个以张氏为首领的酋邦,称为“白子国”。昆明人则因外族的迁入逐渐退居洱海以北的今剑川、洱源等地。晋时,洱海以北的昆明人称为“上方夷”,洱海以南的汉姓和人称为“下方夷”。唐代前期,洱海地区诸部也分为“乌蛮”与“白蛮”。乌蛮包括昆明蛮、哀牢蛮、磨些蛮诸部,白蛮包括青蛉蛮、西洱河蛮、云南蛮、弄栋蛮和汉姓。

乌蛮分布在蒙舍(今巍山)、蒙(今漾濞)、浪穹(今洱源)、邓赕(今邓川)、施浪(今剑川)、越析(今宾川)等地。白蛮则分布在渠敛(今大理凤仪)、勃弄(今弥渡)、越析(今宾川)、云南(今祥云)、青蛉(今大姚)、弄栋(今姚安)等地。乌蛮主要从事游牧业,他们随水草畜牧,夏处高山,冬入深谷。具有游牧民族“尚战死,恶病亡”的剽悍之风,各部均有胜兵数万。白蛮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其耕种的方式与收获的产量与中原地区大体相同,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与富庶的蜀川(今四川)相当,已是人众生活殷实的富裕地区。

白蛮社会尚无世袭的大酋长,数十百户为聚落,各据山川,互不统率。白蛮的语言与汉族大体相同,所以说其发音最正。乌蛮中除蒙舍蛮与汉语接近外,其他都与汉语有所不同,如有的名称与汉语叫法不一,“四声讹重。”白蛮的服饰与汉略同,住房上栋下宇,也悉与汉同。白蛮诸部中的大部分人有姓氏、如杨、李、赵、张、董等,皆为汉姓。白蛮,人死后三日内埋葬,依照汉法建筑墓穴。乌蛮不行墓葬,人死后三日焚尸,其骨灰埋掩在土壤里。洱海地区众多的蛮族,以社会经济发展的先进与落后,受汉族文化影响的大小而区别为乌蛮与白蛮。

在经济、文化上与汉族接近的称之为白蛮,反之,则称为乌蛮。白蛮的生产方式、语言、姓氏,服饰、葬法已深受汉文化的影响,只是在某些风俗习惯上仍保持着“蛮”的特点,是介于“蛮”和“汉”之间的部族。乌蛮则是在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保持固有特点,并受汉化影响较小的蛮族。三州地区的乌蛮与白蛮州(今四川西昌)地区诸蛮,也分为乌蛮与白蛮。邛部有六姓,其中一姓为白蛮,五姓为乌蛮,而初裹的五姓,全是乌蛮;东钦蛮的两姓,全是白蛮。其他如:傈僳蛮、雷蛮、梦蛮诸部也有乌蛮、白蛮的分别。

州诸蛮以姓氏区分为乌蛮、白蛮,其具体内容不详于记录。据明代的《炎檄纪闻》《松潘边图》及地方志书,可推知州地区以大姓为乌蛮(黑人),以小姓为白蛮(白人),与近代西昌彝族以贵族(大姓)为黑彝,被贵族控制的曲诺(奴隶、小姓)为白彝的情况相类似。州地区乌蛮与白蛮服饰有明显的区别:乌蛮“妇人衣黑缯,其长曳地”,白蛮“妇人衣白缯,长不过膝。”服饰色彩与长短的不同反映了大姓、小姓的差别与等级的高低。至今,傈僳族仍以服饰的色彩和式样区分为黑、白、花三种:穿黑布衣服的叫黑傈僳,穿白布衣服的叫白傈僳族,穿花布衣服的叫花傈僳。四、乌蛮与白蛮不是族别的专用称谓唐代云南,“群蛮种类,多不可记。”

有乌蛮与白蛮的称谓,泛指各地社会文化高低不一的民族,不同地区有不同含义。爨地是以同一族系(爨)不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低不同的部落区分为乌蛮、白蛮;洱海地区则是以不同族系的社会文化类型区别为乌蛮与白蛮;州地区是同一族系以不同的姓氏与社会等级区别为乌蛮与白蛮。所以,虽然同用“乌蛮”“白蛮”的称谓,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具体内容与实际情况,不能混为一谈。“蛮”是南方、西南民族的统称,不是具体民族的专用名称。

“乌”“白”二字所要说明的是:同一族系中不同集团间,或同一地区诸系间,社会经济文化的高低差异,风俗习惯的文野区别,汉化程度的深浅。白蛮的社会经济相对进步些,乌蛮的社会经济相对落后些,白蛮的汉化程度深一些,乌蛮较为稳定地保持着本民族的固有特质而较少改变。因之,“乌蛮”和“白蛮”也是泛指不同文化类型的人们共同体的泛称,不是具体族名的专门名称。明确这一点,不仅对我们认识唐代云南诸民族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我们认识今天云南诸民族的源流有重要意义。

(0)

相关推荐

  • 吴喜 | 论元王朝在乌蒙山政区的设置

    摘 要:乌蒙山地区是西南边疆历史与社会变迁的典型区域之一.作为云南.贵州.四川三省的相连地带,元王朝的设治与经营,折射出三省地缘政治关系的变化.同时,还反映出元王朝经营边疆地区的曲折过程,包括政区的设 ...

  • 洱海,又称昆弥(明)池(川)

    汉代称洱海叫昆明池,白族先民叫昆明族,白语称海为"阁"(gaod),唐代<蛮书>中称滇池为东昆池,亦系白语"咚阁"(dvf gaod),即东海. 洱 ...

  • 唐朝和南诏的关系为何密切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特别集中的地区,其中较大的民族为白族和彝族,这两个民族古称南诏国,在唐朝时接受唐朝的领导,而且双方关系十分密切,中间有和有战,但主体以和为主,那么,为何唐朝和南诏国关系密切呢? 南诏 ...

  • ​白族脉络

    第一部分, 白族族源.南诏前云南存在的部落.白族语言等系列问题一直是人们热议的话题,本文通过罗列前人研究的云南地区南诏以前群体变迁史来窥视民族脉络.着力点在于中原王朝起伏的大背景下对云南地区部落政权的 ...

  • 微史记 | 古代那些杰出的女性

    今天是"三八"国际妇女节,祝广大女性朋友们节日快乐.在此之际,别忘了历史上也有不少杰出的女性,就算是生活在封建社会,她们也照样顶起了半边天. Women's Day 妇科小能手谈允 ...

  • 《史记》的读法:司马迁的历史世界 | 文化讲堂第5期

    搜狐文化讲堂第5期 <史记>的读法:司马迁的历史世界央视广告招标win7 iis配置外链代发包收录 主讲人:杨照 (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毕业于台湾大学历史系) 杨照 为什么司马迁要在&l ...

  • 【原创】云南古代白子国(白国)考释

    顾祖禹撰<读史方舆纪要> 作者 吴光范 云南历史上的白子国(白国),起自汉末,迄于唐贞观年间,是巍山和白崖(今弥渡红岩)一带的方国,后为南诏蒙氏取代.白子国的起始时间.建都地点.治理范围等 ...

  • 从《史记》中的小人物感受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

    时间:2013-04-02  来源:历史春秋网  作者:纪大华 司马迁的<史记>虽然以每一个朝代王侯将相的活动为主线记史,但也记有许多十分平凡的小人物,他们是每一个朝代的基本群众,细读他们 ...

  • 「原创」云南古代白子国(白国)考释

    顾祖禹撰<读史方舆纪要> 作者 吴光范 云南历史上的白子国(白国),起自汉末,迄于唐贞观年间,是巍山和白崖(今弥渡红岩)一带的方国,后为南诏蒙氏取代.白子国的起始时间.建都地点.治理范围等 ...

  •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备考——史记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一.史记的成书 (一)家族之使命 司马迁出身于一个"世典周史"的史官家庭.<太史公自序>: 昔在颛顼,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唐虞之际,绍 ...

  • 北大发现一批古代竹简,推翻史记记载,秦始皇从没想过传位给扶苏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在中国的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个朝代,却十分短暂,而其中最关键的人物便是秦二世,此人昏庸无能,听从赵高和李斯的摆布,最终将秦朝带上了末路. 也 ...

  • 《史记》中的“四十六日”何意?古代数理文化与数有关成语的理解

    <史记>中出现三次"四十六日",背后到底蕴含着怎样的深意? 在悟空问答看到这样的一道题,一位署名陈大舍的先生回答了这个问题,其态度是: "先直接说:" ...

  • 从“外”到“内”:近看一部云南史,远看却是中国古代边疆治理史

    云南省地形图 云南,作为中国西南边陲多民族.多宗教的地区,在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的大框架里面,云南独特的地方性有其突出的地位.因为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云南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何耀华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