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明捷:谈谈旧戏班的那一套(二)

编者按

马明捷先生(1941.9-2011.2)是在京剧研究和评论方面非常有建树的专家,笔名鸣杰,著有《程长庚——徽班领袖·京剧鼻祖》等戏曲史论近百万字;参编《中国戏曲志·辽宁卷》、《大连戏曲志》等,中国戏曲学院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毕业论文导师,辽宁省戏剧家协会理事,大连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大连外国语学院客座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中共党员。

本文系作者1989年参加第三届全国艺术管理研讨会的提交论文,原题为《旧戏班的组织与管理》,于《戏曲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主办)发表时改为本题。本文先后被《艺术研究》、《戏曲研究》(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社复印报刊资料)、《上海艺术家》全文转载。

本文转自刘新阳所编《马明捷戏曲文集》。

马明捷先生(图片来自网络)

北京的戏班,有的是挑班的主演做班主,有的是班主聘请主演挑班。主演是班主也好,不是班主也好,这个戏班的人员组合,业务建设,管理办法,都是围绕着主演进行的。

除班主外,每个戏班都有几位管事。大管事协助班主负责全班的行政、财务、人事、外交等,如梅兰芳有姚玉芙,程砚秋有梁华庭,杨小楼有刘砚芳等。二管事负责剧目排练、戏码安排、角色分派、舞台监督等,如梅兰芳的李春林、程砚秋的高登甲。另外,还有“卡子”(账目)上的,跑外的等。他们都不是专职的,都参加演出。姚玉芙要在梅兰芳前边唱一出或者给梅配演二路旦角,李春林在梅剧中几乎无役不与。

戏班所有成员都没有固定工资,每人拿的是戏“份儿”。根据牌位次序,活头儿(角色)份量,拿数目不等的“份儿”。演出一场拿一场“份儿”,不演出不开“份儿”,上满座拿整“份儿”,上座不满,要打折扣,行话叫“打厘”。主要演员和配角演员、基层演员、演奏员等等之间,戏“份儿”的档次非常分明。悬殊很大,有的相差几百倍。

《霸王别姬》 梅兰芳饰虞姬 金少山饰项羽 (图片来自网络)

戏“份儿”不是一成不变的。演员的牌位、活头儿变化了,戏“份儿"也跟着变化。比如,一个演员搭上某班,开始应三路活儿,后来,熬到二路了,班主就应提高戏“份儿"。还有的虽然活头儿、牌位没变,但自己应工的活儿唱红了,能单叫一堂座,班主为拢住他,往往也给提高戏“份儿”。降低戏“份儿”的较少,不称职的,一般都是请他走路。

由于戏班成员应哪一工,挂第几块牌,挣多少钱,都非常明确,所以,管事人只要通知大家要演什么戏,谁该唱第几出,谁演哪个角色,自己都知道。无论演老戏,还是排新戏,管事人派角色都无需和你商议。只要这个活儿是你应工的,就不能说不来。不是你应工的,想来人家也不派你。派了你的活儿,你若不会,想法子找人学去(排新戏又当别论),耽误演出可不行。旧戏班里,越是二路以下的演员,会的戏越得多。“角儿"可以会什么唱什么,“角儿”唱什么,配角当然就得陪着人家唱什么,绝没有配角会什么,叫人家“角儿”唱什么的道理。所以,争戏码、抢角色的事一般是不会发生的,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用今天的话说,岗位责任制健全,戏班的班主与搭班的,主要演员与配角演员,“角儿”与傍着他的鼓师、琴师、跟包等,都没有固定的从属、依存关系,合、散、去、留都是自由的,灵活的,基本上是合则留,不合则去。所谓合适,对班主来说,是班中成员本事如何,叫座能力如何?也就是演出的经济效益如何?对“角儿”来说,是这个班的阵容怎样?能否保证演出质量,影响自己的声誉,自己的收入将是多少?对于傍角的来说则是"角儿”能否卖座?自己的位置是否得当?自己的本事能否得到发挥?按照这三方面意愿组织起来的戏班,无疑是一种优化组合。这种组合对于表演艺术的提高,对于人才的成长以至脱颖而出,既设置了种种考验甚至磨难(“角儿”的—花独秀和这种体制关系甚大),也提供了一定的方便条件。比如,一个青年演员刚出山,搭上—个班,或为人“,挎刀”,或应配角演员一面唱着,一面学着,闯荡江湖中,本事逐渐大了,名气逐渐响了,自然就不安于位了。能在这个班里升上去就留下来,上面有人压着,就去搭能演上更大的活儿、挣更多的钱的班,还可以离开北京到别的码头去闯荡。有的就成了“角儿”,当然也有因社会险恶、戏班关系复杂而吃大亏,一蹶不振的。那时,唱戏的都是自由职业者,人才流动既不麻烦哪个部门批准也用不着办理什么调调动手续,更没有走到哪里都跟定了你的户口档案和工资级别,只有—样东西没有不行,就是本事。有了本事,才能闯荡江湖,在三尺高的舞台上和别人竞争,竞争中失败的也有,但是却没有本来挺有希望,却长年捧着铁饭碗,吃着大锅饭,待懒了闲废了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