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曦三世忠良,为何叛宋降金?

作者:许云辉

公元1207年2月28日夜,兴州(今陕西略阳)城蜀王府,一支70余人的敢死队冒着凛冽风雪,用斧头劈开王府正门。王府卫队听到敢死队“奉诏杀叛贼”的喊声,顿时作鸟兽散。蜀王吴曦从睡梦中惊醒,被敢死队队长“斩其首,裂其尸”,儿子及心腹亦被悉数诛杀。吴曦的首级被敢死队装进木匣献给朝廷,一场叛宋降金的闹剧至此落幕。

吴曦的族伯吴玠、祖父吴璘、父亲吴挺均为青史留名的抗金名将,“兄弟父子相继守西土,得梁、益间士众心。”吴氏三代建功川陕,屡受朝廷封赏,被时人誉为“八十年忠孝门户。”

出身忠良世家的吴曦,为何数典忘祖、叛宋降金?

(一)欲壑难填

吴曦从小就是个头顶长反骨的另类。十岁那年,他回答父亲长大后的志向时,公然口出狂言“有不臣语”,惹得吴挺大怒,将这只乌骨鸡一脚踢进炉火中。吴曦被抢救出后,脸已被灼伤,从此落个“吴巴子”外号。

吴挺这一脚没有提醒吴曦的爱国心,反而将他踢到朝廷对立面。由于吴氏集团在川陕地区势力强大,“号为吴家军,不知有朝廷。”朝廷为控制吴氏集团,将吴曦调入临安充当变相人质。吴曦干些可有可无的工作,当着不咸不淡的闲官,郁闷非常,虽“久蓄归蜀之志”,但因“朝廷不许”,只得继续在临安厮混。吴挺病逝时,吴曦请求回蜀奔丧。朝廷担心纵虎归山,拒绝了他的合理请求,令他居临安守丧。

吴曦满腔愤慨,对朝廷充满恨意,时刻思谋伺机返回蜀地。朝廷就“是否让吴曦回蜀继承吴挺职位”展开激烈争论,外戚韩侂胄因与吴曦私交甚好,极力主张“吴曦世袭”,遭到群臣强烈反对,只得作罢。韩侂胄升任宰相后,雄心勃勃筹划北伐行动。“潜蓄异志”的吴曦趁机重金贿赂韩侂胄的亲信,表示效忠韩侂胄,“求还蜀”。经过一番神操作,吴曦如愿以偿,被韩侂胄任命为“兴州驻扎御前诸军都统制,兼知兴州、利州西路安抚使。”

吴曦闻讯,兴奋得“焚香拜天”,庆贺自己“且得脱身而去。”到达兴州后,他为了独掌军权,无中生有诬陷副统制王大节,致使其被无辜免职。吴曦又怂恿韩侂胄,阻止朝廷再次任命副帅。自此,兴州“兵权悉归于曦。”

次年,在韩侂胄力挺下,吴曦升任四川宣抚副使兼兴州知府,并拥有见机行事的处理特权。蜀地财赋,旧例一直由宗室亲王总领,相关文书移交宣抚司,以使亲王与宣抚司相互牵制和监督。韩侂胄奏请朝廷改变旧制,令蜀地财赋隶属宣抚司。吴曦身为宣抚副使,有权节制核查财赋。于是,“财赋之权又归于曦。”

将四川军权与财权抓到手后,吴曦这只乌骨鸡是“十二月的白菜——开始有心了”,积极筹划自立为王或叛宋降金。而为他卖国求荣送上神助攻者,正是韩侂胄利益集团。

(二)韩氏助攻

韩侂胄出于巩固相位等目的,始终为策划北伐厉兵秣马。他力助吴曦重回四川掌管吴家军,意在令吴曦率部全力配合朝廷北伐大军东西并进,从西部狠捅金国软肋,以建立盖世功名。

吴曦回四川的真实目的,枢密何澹“觉其意,力沮之”,韩侂胄却置之不理;从政郎朱不弃上书劝谏韩侂胄,指出不应让吴曦统帅西北军队以防隐患,韩侂胄充耳不闻;枢密院宋德之在韩侂胄给予吴曦四川军权财权后,力谏韩侂胄:“轻变祖宗旧制,命武臣帅边,以自遗患。晋叛将、唐藩镇之祸基于此!”韩侂胄置若罔闻——他已经把北伐胜利的赌注完全压在吴曦身上!

当然,韩侂胄对吴曦并非毫无防范之心。吴曦回四川时,韩侂胄派亲信程松出任四川宣抚使,意在牵制吴曦。可惜,这是一步臭棋!程松原先只是个小小的钱塘县令,靠拍时任殿帅的吴曦的马屁得以攀上韩侂胄这根高枝,再靠厚颜无耻进献女人博得韩侂胄欢心,短短数年便平步青云。

程松出任四川宣抚使后,“将三万军驻兴元”,令“将西军六万驻河池”的吴曦前往驻地参见。吴曦见昔日拍自己马屁的家伙竟然如此人五人六,根本不尿他,程松再也“不敢调”;程松组建训练出一支1800人的卫队,吴曦顺手牵羊“多抽取以去”,程松只有干瞪眼;有人警告程松说吴曦“必误国”,程松视为危言耸听;吴曦向金国“献关外四州地,求为蜀王”,叛逆罪行铁证如山。

程松接到密报,反而讥笑告密者失心疯发作;“金人封曦为蜀王”后,吴曦写信令程松滚出四川。程松如梦方醒,方寸大乱,仓皇逃至重庆,摇尾乞怜写信“称曦蜀王”,求他赏点儿钱买船东逃。吴曦打发叫花子般赏了他一盒金宝,程松感激涕零,“乃兼程出峡,西向掩泪曰:'吾今获保头颅矣!’”

韩侂胄得知吴曦叛宋降金,惊得如五雷击顶,“不知所为”,因为这意味着北伐已经彻底失败。他病急乱投医,致书吴曦,封其为南宋蜀王,劝他切勿接受金国蜀王称号。同时火线提拔原成都知府杨辅为四川制置使,令其平定吴曦叛乱。杨辅却以“不习兵事”且“内郡无兵可用”为由,按兵不动。

在韩侂胄、程松、杨辅等人的神助攻下,吴曦叛宋降金水到渠成。而金国有计划的策反和诱降,更将吴曦推上叛宋降金的不归路。

(三)金国诱降

平心而论,吴曦作为北伐军西路军主帅之一,并非开始便图谋不轨。韩侂胄在东路发动开禧北伐后,吴曦在西线密切配合,频频发动对金国的大规模骚扰。北伐诏书下达后,程松令全军分为左中右三路发起攻击。吴曦率左路攻击秦州(今甘肃天水),因右路不战自败,吴曦损兵折将,无功而返。其后,他多次进攻秦州,均被金兵打得落花流水。随着中路的败退,西线三路北伐部队全被打回原地。

西路军是吴曦起家的根本,经此一役,损失惨重。吴曦既担心成为韩侂胄北伐失利的替罪羊而掉脑袋或调离四川,又企图保存实力,使西路军成为自己与朝廷或金国讨价还价的资本。因此,虽然韩侂胄“日夜望曦进兵”,吴曦却“佯为持重,按兵河池不进”,与金国暗送秋波,和心腹“共为反谋。”

金章宗敏锐接收到吴曦的信号,他深知四川“梁、益居送上游”,战略地位极其重要,更对宋廷勾心斗角的政治斗争了如指掌。他看出宋廷对吴曦已“猜嫌既萌”,更看出吴曦与朝已陷入“君臣之义已同路人”的尴尬处境,完全具备“可以间诱致之”条件。于是,他亲自策划支持劝降工作。他派人在吴曦的老家找到吴曦的亲属吴端,委以官职,令其负责在金国与吴曦之间牵线搭桥。

精通中原文化的金章宗亲笔招降吴曦。他在招降诏书中,极尽挑拨离间之能事,以岳飞“威名战功,暴于南北,一旦见忌,遂被惨夷之祸”的实例证明“威略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的历史规律。他述说吴氏自吴玠和吴璘起便镇蜀有功,应永封蜀王世代罔替,别有用心为吴曦鸣冤叫屈。

最后提出两个条件:请吴曦在金兵南下时“按兵闭境”,采取中立立场,使金兵“无西顾之虞”,则许诺吴曦占据“全蜀之地”且诏封他为蜀王;吴曦如能顺江东下配合金兵作战,则攻占的南宋土地均归吴曦所有。金章宗信誓旦旦:“天日在上,朕不食言!”

吴曦面对如此优厚的条件怦然心动,与心腹密谋后,“献关外阶、成、和、凤四州于金,求封为蜀王。”金章宗喜出望外,派吴端持诏书和印信“封曦蜀王。”

吴曦羞答答秘密接受诏书与印信,次日召开会议,宣布叛宋降金。将领们大惊失色,披肝沥胆劝谏他:“如此,则相公八十年忠孝门户,一朝扫地矣!”吴曦“王八吃秤砣——铁了心”,冷冰冰宣布“吾意已决!”然后“北向受印。”1207年正月18日,吴曦乘天子车,于兴州即蜀王位,正式宣布叛宋降金。金章宗闻讯大喜,得意洋洋告诉左右:“吴曦之降,朕所经略!”

吴曦卖国求荣的罪恶行径,导致众叛亲离。其伯母赵氏毅然宣布与其断绝亲情,“叔母刘氏昼夜号泣,骂不绝口。”吴曦做贼心虚,采纳“宜受用蜀地名士以系民心”的建议,召请蜀中名士为虎作伥。蜀中名士为保名节,或服毒自尽,或剃发明志,或自刺双目,或“不受伪命”,或“悉弃官去”。更有武将秘密联络“谋举义兵”,诛灭卖国贼。

吴曦被杀时,年仅46岁,金国赏赐的蜀王王冠仅仅戴了41天。其妻遭株连,被朝廷处死。亲弟兄被除去名籍,“吴璘子孙并徙出蜀,吴玠子孙免連坐。”吴家忠君报国八十载的声誉荣耀,被数典忘祖的吴曦毁于一旦。

“位卑未敢忘忧国。”无论哪朝哪代,国难当头时,不是奋起抗击,而是摇尾乞怜,这样以一己之私卖国求荣的汉奸,会被中华民族永远钉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作者简介】许云辉,男,1984年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云南省保山一中教育集团高级讲师。曾出版专著两部,在省级以上文学刊物发表文章六十余万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