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五张面孔,由俗而仙自仙而侠,一生尽在诗酒中

中国人可能不知道哪个皇帝最伟大,但是说起诗,10个人里有一多半要把李白排在第一。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之诗,世人听之,诵之,仿之;李白之情,世人感之,动之,效之;李白之名,世人皆知,上至黄发,下至垂髫,都能说出李白之名,颂出李白之诗。

大图模式不仅是李白的诗歌,李白的许多逸闻趣事,也都众所周知。似乎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有着一个李白;在每个人的头脑中,都能浮现出一张李白的面孔。在全面考察了李白的故乡、童年、生活、游历、交往、思想等侧面后,结合李白的诗句,发现他除了是诗仙,还有许多被人忽视的画像面孔:异国教养者、游侠、道教徒、鲁仲连……面孔一:异国教养者

大图模式李白画像,出自《晚笑堂竹庄画传》,清·上官周撰、绘,清乾隆八年刻本。称李白为“异国教养者”,主要是因为李白的出生地一直是个谜。李白五岁之后生活在四川青莲,是学界的共识,可是关于他五岁之前生活在哪里,始终没有定论,甚至学界至今连李白的父亲是谁也不知道,只知道李白的父亲本没有姓,是因为见李树而姓了李,又因客居四川而被人称作“李客”。这些都在李白手稿整理成的《草堂集》的序言。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蝉联珪组,世为显著。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与名。然自穷蝉至舜,五世为庶,累世不大曜,亦可叹焉。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世称太白之精,得之矣。这是有关李白家世最原始的记录,可能没有之一。这段话里面有几个隐藏关键信息的点,很值得注意一下:其一是“陇西成纪人”,旨在说明李白出自唐代最著名的“五姓七宗”之一的陇西李氏。

大图模式其二是“凉武昭王暠九世孙”,凉武昭王李暠是唐王朝指定的祖先,左昭右穆一路排下来,排到唐玄宗李隆基这一代,是第十一世,所以光论辈分,李白比玄宗皇帝还高两辈。后面就写得比较诗意了,大意是李白的祖上因罪谪居西域,甚至改了姓名,先后五世都沦为庶民,没有贵显身份,直到神龙初年才逃回蜀地,改回李姓。因此推测李白是一名华侨,身上有着异国的教养,5岁以前和家人住在中亚地区,5岁以后才回到了四川。另外,李白在长安时曾作过《答蕃书》,这证明他精通外国文字。又如,李白的孩子,有叫颇黎的,有叫明月奴的,这与他的异国身份有关。从诗歌来说,因为异国的情调主宰着李白的精神,所以李白差不多是离儒家最远的,“儒教色彩曾笼罩了陶渊明,曾笼罩了杜甫,但是却把李白几乎整个漏掉了”。李白对儒家,是“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是“小看着”。也因此,李白的诗歌里,很少带有儒家的色彩,饱含的是豪情和豪气。面孔二:游侠

大图模式《太白行吟图》,南宋·梁楷绘这里所说的“游侠”,确切地讲应分为“游”和“侠”。李白的“游”,是“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是踏遍千山万水,遍览名山大川,因而留下不少千古流传的诗句,如《望庐山瀑布》《登金陵凤凰台》《峨眉山月歌》,等等。据后人统计,他的足迹遍布18个省,206个州县,80多座山,60多条江河、湖泊,按照今天的说法,李白是名副其实的旅游达人。

大图模式不过李白更喜欢,也更看重的是“侠”,而他本身似乎也是一名很好的剑手。据《新唐书·文苑传》记载,李白“性倜傥,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在他的自荐书《与韩荆州书》中,李白称自己“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最能体现他热爱剑术的,莫过于在他千首诗作里面,有106首含“剑”,“剑”及其同义词出现共计118次。在他看来,“儒生不及游侠人”,为此他写了大量关于游侠的诗。从他“少以侠自任”到“十五好剑术”,到“感君恩重许然诺,太山一掷轻鸿毛”,到“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李白不但为做游侠做了充分的准备,而且极尽赞美与向往。

大图模式因为游侠,李白的朋友遍布三教九流,他自己也有各种各样的奇遇。比如李白曾经在太原援救过唐朝中期的名将郭子仪;比如李白曾在扬州一年花费三十万金,救济了一个不太熟悉的“落魄公子”;再比如,李白还持剑退猛虎,当时李白的好友吴指南在游历洞庭时病死,李白非常悲痛,守丧期间,来了一只猛虎,为保全朋友的遗体,李白与猛虎对峙,最终剑退猛虎。李白的游侠思想中,充满了活力、朝气,流动着青年人的活泼泼的情感和新鲜的血液,是为生活而战,为生命而战。不只李白,杜甫、王维也在诗篇中有过对游侠的向往和憧憬,只是不如李白尽致罢了。面孔三:道教徒

大图模式《清平调图》,清·苏六朋绘《唐明皇招饮李白图卷》,明·杜大绶绘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喜欢隐居山林,求仙学道。李白从少年时起,常去戴天山寻找道观的道士谈论道经。后来,他与一位号为东岩子的隐者隐居于岷山,潜心学习。他们在自己居住的山林里,饲养了许多奇禽异鸟,由于饲养惯了,这些鸟儿定时飞来求食,好像能听懂人的语言似的,被传作奇闻,一位刺史还特意赶到山上观看,并极力推荐他们去参加有关考试。

大图模式后来李白两次投身仕途,第一次是唐明皇宣召,李白任翰林供奉,三年左右;第二次是安史之乱时入永王幕僚,几个月。两段从政加在一起也就三年左右,而学道几乎贯穿了他的一生。李白从小接受道家的熏陶,阅读道家的典籍,“五岁诵六甲”“十五观奇书”“好道心不歇”;他也从很早开始修行,少年时在四川岷山,青年时上河南嵩山,中年时去湖北随州,赐金放还之后又到山东齐地,“学道北海仙”。此外,李白还“结神仙交”,有很多求仙学道的朋友,除了东岩子,还有著名的元丹丘和元演、紫阳先生等,都与李白有交往。如此,李白一生的生活,都跟道家紧紧联系在一起。学道和道家思想对李白的诗歌创作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李长之在《李白传》中详尽解说了道教概念在李白诗歌中的渗透,并得出如下结论:“李白的本质是生命和生活,所以他之接受道教思想是当然的了。生活上的满足是功名富贵,因此李白走入游侠,生命上的满足只有长生不老,因此李白走入神仙。面孔四:鲁仲连

大图模式李白画像,出自《古先君臣图鉴》鲁仲连,是战国时期齐国的高士,善于为人排忧解难,出奇谋,立奇功,救人于水火,却有功不受禄,坚守自己的理念,令诗仙李白羡慕不已。李白之所以欣赏鲁仲连,不在于他的功绩,而是在于鲁仲连的品行和人生态度,“希望有人来请,忽然出山,忽然立功,然后再功成身退”。可是唐明皇只让他做一个翰林供奉,让他写写《清平调》这样风花雪月的东西,完全不是李白想要的,所以李白只好出走,继续他的修仙问道。李白自己作诗说:“举鞭访前途,获笑汶上翁,我以一箭书,能取聊城功。终然不受赏,羞于时人同。”也就是说,自己是有能耐的,但即使做官也不是贪图荣华富贵,无论有否作为,也要像鲁仲连一样,保持自己心灵的自由。这也表达了李白决心直道而行,不贪图虚名的的高尚情怀。他一方面赞扬鲁仲连,一方面常常以鲁仲连自比,来激励自己。正因为如此,李白才如此崇敬鲁仲连。面孔五:醉诗仙

大图模式《太白醉酒图》,清·苏六朋绘这是李白最重要的一张面孔。李白是自古以来中国诗人中受到普遍热爱的一位,是第一流的诗人。他写了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诗,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如“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如“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等等。李白羡慕魏晋人的风流,其诗传承自魏晋时期的谢灵运和谢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李白诗歌的风格,而“黄河之水天上来”是李白诗歌的气魄,充满了豪气和快意。而他的诗往往和酒有关,“当他政治的热心上升时,他就放弃了学道;在他政治上失败时,他就又想学仙;自然,他最后是两无所成,那就只有吃酒了。”李白就是在这两者间徘徊着,痛苦着。杜甫曾在一首诗中这样描述他:“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就连他的死,也和醉酒有关,《旧唐书》说李白“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民间传说的另外一种死法则极具浪漫色彩,说李白在当涂的江上饮酒,因醉跳入水中捉月而溺死。

大图模式颜真卿行书集字《将进酒》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李白的五张面孔。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