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有一群历史学家,实际上是被耽误的小说家,尤其喜欢道听途说

  研究明史的人,经常会感到头疼。除了满清大兴文字狱、修《四库全书》销毁了很多史料难以考证之外,还跟留下史料的明朝的文人有关。这群文人确实有贡献,但留下的文字经常被我们查出来是胡说八道的内容,很是窝火。

  比如下面这几位。

  毛奇龄将野史写进正史

  毛奇龄或许大部分人都不熟悉,他是扬州八怪其中两位的老师(金农与陈撰),并且还是修《明史》的史官之一,可以说是正儿八经的历史学家了。但是不知道怎么回事,毛奇龄非常讨厌明宪宗朱见深的万贵妃,于是打起了歪主意,在自己写的《胜朝彤史拾遗记》大书特书万贵妃残害纪氏与明孝宗母子以及一众宫嫔的事情。

  但是事实上距离万贵妃年代最近的史料《明宪宗实录》,压根没有这些恶行,最多只是说万贵妃专宠,生活比较奢靡,害人的事情一个字都没提。关键《明宪宗实录》还是明孝宗朱佑樘叫人修的,如果万贵妃真那么恶毒,残害他们母子,明孝宗岂会放过在《明宪宗实录》里面控诉万贵妃的恶毒行径?

  你应该能感觉出来,《胜朝彤史拾遗记》是一部野史。事实上它确实是,而且是从另外一部野史《谷山笔尘》抄来的。其作者于慎行生活在万历年间,书中直接交待是万历十二年从皇宫来的老太监告诉他的。时间距离万贵妃的年代有一百年左右了,这也敢信?

  大概是因为野史中的万贵妃代表的是权贵势力,是被读书人深恶痛绝的标签,所以毛奇龄写进《明史》了。

  计六奇“善用”修辞

  明末历史学家计六奇写了一部难得的史书《明季北略》,里面是这么记载的:甲申之变李自成攻入京师,抄出内帑3700万两银、1000万金,永乐年间造的但积年不用的金锭3700万。

  李自成抄家抄出这么多货,而且计六奇能获得这个数据,也是十分神奇,不过要算一算这笔钱。古代一两金大概800两银,全部换算成银子的话就是3700万+800(1000万+3700万)=3763700万两白银,简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明朝巅峰时期平均财政收入大概是2000万两白银左右,大概要收1882年才能收齐;清朝巅峰时期平均财政收入大概是8000万两白银,也要收470年;天启年间九边、京支、辽饷最高的一年是1078万两,李自成抄出的这笔钱也足够给大明续命3491年了;古代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的900-2000元钱,就算按最低的900算,也有33.8733万亿了,能抵我们几年的财政收入你们可以自己算一下。

  我就问你,你敢信吗?

  冯梦龙“改行”写历史

  冯梦龙70岁的时候,恰逢甲申之变,李自成攻入京师,之后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可以说是国难。于是乎小说家冯梦龙改行写历史了,赶紧收集一波史料记录下来,著名的《甲申纪事》便问世了。

  不过因为年纪大的原因,冯梦龙没法像专业的历史学家那样考证史料,结果就随便将一些道听途说的东西都编入了《甲申纪事》。

  其中有一篇《燕都日记》是这么说的:崇祯重新启用曹化淳,曹化淳因为侍奉过魏忠贤,所以对崇祯说,假如魏忠贤在,不至于此。崇祯一听有道理,就下旨让人重新厚葬了魏忠贤。末尾冯梦龙还不忘抨击了一句,这真是错误的举动啊。

  然而曹化淳是王安的人,与魏忠贤是死敌。魏忠贤整死王安之后就将曹化淳贬到南京去了,后来崇祯上台,曹化淳还是清算阉党的主要负责人。换言之,曹化淳压根没有侍奉过魏忠贤,更不可能给魏忠贤翻案。可见这是假的不能再假的谣言,没想到冯梦龙老先生因为看着很传奇,就稀里糊涂采用了。

  结果可乐坏了一众阉党余孽,赶紧引用篡改一下,说“魏忠贤在,不至于此”这句话的人变成了崇祯,大书特书崇祯是如何后悔,如何怀念魏忠贤。

  以写小说的心态对待历史不可取

  因为篇幅有限,所以只列了明末的三位文人,不过他们都很具有代表性。毛奇龄代表的是官史团队的文人,计六奇代表的是私人修史的文人,冯梦龙则是货真价实的野史小说家。他们或是道听途说的野史,不加考证就写入史书;或是乱用修辞手法,胡诌一个数据,让史料失真;或是仅仅因为故事听着比较传奇,就不管真假写进不知道是历史资料还是小说的作品中。

  他们都有一个共性,不严谨!但是他们一胡说八道,就给我们这些后人造成了困扰,因为辟谣起来难度着实不小。

一方面是因为老百姓爱听故事,怎么精彩怎么来,压根不关心真伪,一旦被洗脑了,就很难掰过来了。

另外一方面明朝尤其是明末史料纷杂,夹杂着东林党、阉党以及齐楚浙昆秦等派系文人互相攻击而造出来的文字,真中有假,假中有真,严谨考证步骤很繁琐,老百姓很容易听晕,辟谣的文章反而不愿意看。

  都不要说普通百姓,就连金庸这种大文豪也深受这些把历史当小说写的文人影响。久而久之,社会上仍然还是谣言大行其道,确实很心累。所以我建议有条件的话,还是重修《明史》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