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动一时!民国三大爱情史诗的女主角,三位名媛的不同悲喜人生
民国时期,军阀林立、社会动荡、思潮激越、新旧文化相互碰撞,产生了许多传奇故事,尤以才子佳人的故事最助谈资,其中“民国三大爱情史诗”就曾轰动一时,街谈巷议,其中的三位女主角皆是当时才貌双全、风头无两的名媛,结局却是各有不同,她们的故事到底会给今天的女性以怎样的启迪呢?
盛爱颐与宋子文:白富美与凤凰男的错过
盛爱颐与宋子文
民国时期,上海滩有两个很有名的七小姐,一个是民国重臣、外交家孙宝琦的七小姐孙用蕃(即张爱玲的后母),另一个则是上海最大的资本家盛宣怀的七小姐盛爱颐——我们今天故事的主人公,盛爱颐从小就是盛宣怀最为宠爱的女儿,她能画善绣,写得一手好字,还精通英文。身世显赫又才华横溢,更兼聪明伶俐、见多识广、善于应酬,不到20岁就以“盛七”闻名上海滩。当时宋子文刚从美国留学回来,给盛爱颐的四哥当秘书,经常出入盛家,一表人才、文质彬彬、办事干练,白富美与凤凰男当然要擦出点火花了,可是盛母听说宋父只是个教堂拉琴的,自己的掌上明珠怎能嫁入如此门第?便不赞成她们的交往。之后宋子文被孙中山相邀赴广东参加革命,他意欲带盛七出走,盛爱颐内心十分矛盾,踌躇半日,最终舍不下父母,只将一把价值昂贵的金叶子送给了当时颇为窘迫的宋子文,允诺会一直等他回来。七小姐在上海苦等多年,一直把自己等成了大龄剩女,可是当1930年宋子文以民国财政部长之显职再回上海时,却是挽着新妻张乐怡了。盛爱颐大病一场,32岁那年,嫁给母亲的娘家侄子庄铸九。其实,宋子文一直旧情难忘,多次想找机会打破这层坚冰,有一次还通过友人将盛爱颐诓骗至家相见以期冰释前嫌,但盛七却毫不给这位财政部长面子,拂袖而去。盛七就是盛七,不委屈也不将就。
盛七小姐虽然没能抓住这位凤凰男,但她的精彩故事也并不因少了宋子文而显得平淡。母亲庄太夫人去世后,家中几位哥哥将遗产瓜分殆尽,按当时的旧俗,没有女儿的份儿,这位受五四新思潮影响的新女性并没有屈从这样的结果,据理力争,花重金请律师,最终赢得了50万元的财产继承权,用她的胆识和气概打赢了全国第一个关于女权的官司,为中国女性的财产继承权开辟了先河,在当时名噪一时。盛七还是盛七,再不济也是盛宣怀的女儿。
她趁热打底,凭借着名气、果敢和社交人脉,建成了被誉为“远东第一乐府”的百乐门舞厅,三层美式风格大楼,新潮豪奢,每到夜晚,人流如织、车水马龙,名流政客、巨商富贾、当红明星熙熙攘攘,成为夜上海的标志,盛爱颐也因此成为中国第一个涉足娱乐业的女企业家。盛七就是盛七,有着敏锐的商业头脑和独到眼光。
解放后,她选择留在上海,晚年历经坎坷磨难,先后经历了公私合营、先生被打成反革命,儿子被打成了右派,下乡劳改,女儿被下放到福建教书,房子被占据、家产被搜刮殆尽,她被分配到化粪池旁的汽车间,对面就是菜市场,据说,她经常抽着雪茄看着外面的熙来攘往,一看就是半天,淡定而从容。
盛七总是那个盛七,在家世显赫时始终保持优雅,跌落乱世依旧体面从容,不卑不亢,把平淡的生活过得精致妥帖,面对挚爱存有理智与清醒,面对婚姻不妥协将就,真正将名媛气质贯穿了一生。
陆晓曼与徐志摩:从轰轰烈烈到凄凄惨惨
初时陆晓曼与徐志摩情深意笃
这一对儿的故事可能人尽皆知了,陆晓曼出身名门,父亲是晚清举人,后到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成为伊藤博文的得意弟子。回国后创办了中华储蓄银行,家里十分有钱。陆晓曼自己也是容貌无双、诗书画俱佳,英文法文皆通,是交际场中最绚烂的那朵花,是“北京不得不看的一道风景”(胡适语)。徐志摩是海宁硖石的超级富二代,父亲创办了硖石第一家钱庄——裕通钱庄,之后积极投资实业,成为硖石首富。徐志摩是家中独子,又是一位游历海外、才华横溢的诗人。本来这两人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儿,奈何当时是“使君有妇,罗敷有夫”,但两人一见如故,难分难舍,最后竟致冲破道德樊篱,各自离婚,结合在一起。而一旦过上柴米油盐的生活,双方的缺点便暴露无疑,陆晓曼爱好交际,生活奢糜,徐志摩因离婚得不到家庭的支持,逐渐捉襟见肘,为供应陆的挥霍疲于奔命,最后乘了一架廉价飞机失事,英年早逝,陆晓曼成为当时千夫所指,她深受打击、追悔莫及,一改之前的放浪生活,敛容素衣穷十几年之功整理出版了徐志摩文稿,一生未再婚。
陆晓曼华丽出场,又悲凉落幕,与她的个性是息息相关的:她出生富贵,众人追捧,导致她的任性妄为:为了和徐志摩结婚,她背着前夫去做了人流,手术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心动过速,便秘和哮喘,性生活还能让她昏厥,使她一辈子再不能生育,之后为了减轻痛苦又迷恋上了鸦片不能自拔。1965年时63岁的她惨死在华东医院,无儿无女,连个送终的人都没有,骨灰一直无人领取,寄存在凭吊处23年后才被侄女入土为安。
同时,她一辈子都是寄生虫,先是依仗家庭,之后是依靠徐志摩,徐志摩死后,靠徐父每月给生活费,之后又是徐志摩前妻张幼仪接济,后又是同居了几十年的翁瑞午的供养,直至晚年当了文史馆馆员才有了点收入。一代才女,如此结局让人唏嘘不已。
陈衡泽与胡适:发乎情止乎礼
陈衡哲、任鸿隽订婚日与胡适合影
说到胡适,凡读过书的国人都知晓他的大名,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也是白话文的践行者,是拥有33个博士学位的大学者。陈衡哲是谁?如果不知道她,你就孤陋寡闻了,她是中国官派留美的第一位女学生,她是新文化运动中最早的女诗人、女作家,还是中国现代第一位大学女教授,还是名符其实的“才女教母”,张爱玲、林徽因、萧红、苏雪林、冰心、凌叔华、丁玲、石评梅、庐隐……皆出于她的门下,杨绛先生曾评价陈衡哲“才子佳人兼在一身”,自己“自愧不如”。
陈衡哲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她的祖父陈梅村是清朝的进士,翰林学士,一代名儒,父母俱是有名的书画家,母亲庄曜孚与齐白石齐名,书画作品为国内外所推崇。她从小就聪颖敏悟、果敢决绝,在小的时候就力拒缠足,苦苦哀求父母送她入学,反抗包办婚姻,拒绝了别人请她做姨太太的追求。作为庚子赔款的第一批女留学生,24岁的陈衡哲前往美国瓦沙女子大学和芝加哥大学学习,在那里她认识了自己后来的丈夫任鸿隽和终生倾慕的对象胡适。
当年胡适正在美国倡导白话文创作,但鲜有人响应,而陈衡哲在1917年以“莎菲”为笔名发表了第一篇白话文小说《一日》来支持胡适的白话文运动。算起来,比鲁迅的《狂人日记》还要早一年,是中国第一位用白话文写作的女作家。她在学术上、思想上独树一帜、很有见地、思维犀利、风格卓异。后来两人经常鱼雁往来讨论文学,陈衡哲也多次在胡适等人创办的《新青年》和《小说月报》上发表文章支持白话文写作,两人在五个月之内通信就达到“四十余间”,差不多每月十封。在“渔歌互答”中,他们的感情逐渐升温,互相心照不宣了。但无奈的是,胡适当时已有母亲包办的婚约了,而胡适这个“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无论如何也不会违背母亲的意愿,为此陈衡哲大哭了一场。而任鸿隽(我国近代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在此时对她展开热烈的追求,为她两度赴美,三万里求婚,任鸿隽对陈衡哲许下诺言:“你是不容易与一般的社会妥协的,我希望能做一个屏风,站在你和社会的中间,为中国来供奉和供养一位天才女子”。这让曾经坚持“不婚主义”的陈衡哲大为感动。此后,三人一直保持着纯洁温暖的友情,胡适常去他们家中做客闲聊,他们还像以前一样无话不谈,陈衡哲也将胡适与她夫妇二人的关系称为“进监狱街”的友谊。
在这页浪漫史翻过之后,陈衡哲开始自己崭新的一页。1920年,陈衡哲在胡适的推荐下,被蔡元培聘为北大教授,成为现代中国第一位大学女教授。任教期间,陈衡哲曾针对中国当时存在的妇女问题,为女权摇旗呐喊,先后发表了《复古与独裁势力下妇女的立场》、《妇女问题的根本谈》等文章,领风气之先,影响深远。
颇有意思的是,事业巅峰时期的陈衡哲,竟激流勇退,辞去北大的教职当了全职妈妈,这使当时的学术圈一片哗然。要知道,那时她可是头顶着中国第一位女硕士、第一位女教授的光环。作为当时新女性的标杆人物,围绕她的选择在社会上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而她却认为妇女解放是从观念上和行动上把自己塑造成对家庭和社会有用和有益的新人,而不是自求多福,孤立地对抗家庭和社会。“当家庭职业和社会职业不能得兼时,则宁舍社会而专心于家庭可也”,此后,她精心教养三个子女,三个子女也不负所望,相继成才。长女任以都,颇有其母遗风,获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在美国任大学教授;次女任以书毕业于母亲的母校美国瓦沙女子大学,任教于上海外国语学院,三子任以安获美国地理学博士学位,也在美国任大学教授;一家五教授,堪称教育佳话。
她自己在教子育女的同时,并没有荒疏学问,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文学著作《小雨点》《西风》《衡哲散文集》相继出版,学术著作《西洋史》《文艺复兴小史》《欧洲文艺复兴史》,至今都有相当的影响力。
纵观陈衡哲的一生,在感情上,她始终是理智的,发乎情止于礼,真心相待,没有逾越半步。在家庭与事业的抉择面前,她也是清醒的,她要做的贤妻良母,是不因为家庭丢失自我,而是在相夫教子的同时保持自我的提升,将自己的言传身教传于孩子,最终在事业与家庭中都得到收获,这样的教育理念、人生选择放在当下,对万千女性仍是极有启发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