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历史,敬重历史
【往期回读】
在本号首发的花善祥先生的大作《野炊》发表于10月10日《江都日报》。特向花主席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向广大读者报喜!
注:在本公众号对话框回复数字4,可了解本号首发后在报刊发表的作品。
不忘历史,敬重历史
——《竹墩史话》后记
小纪镇 花善祥
作者花善祥:小纪镇竹墩村人,老文艺工作者,现任小纪镇文联副主席,在报刊发表过多篇小说、剧本、新闻等作品。(本公众号发表过他多篇写人记事的散文,请见公众号“精彩回顾”)
三年前,竹墩村党支部冯春林就诚恳地希望我组织一班人为竹墩写点东西。他说:“竹墩曾是千年古镇,1995年行政区划调整后竹墩乡被撤销了,千年的古镇现在只剩下竹墩、蒲塘两个村了,但是,竹墩曾经的历史和文化不能被埋没!”冯春林书记是个有远见卓识的人,他怀有一颗对历史的敬重之心,把村庄文化建设列入村事日程。我由于种种客观因素和方方面面的顾虑并没有答应冯春林书记。2017年春,冯书记旧话重提。我觉得很惭愧:我是从小纪镇政府退休的干部,但我乡音未改,深爱着竹墩的田园,剪不断浓浓的乡情,怎能忘记生我养我的这片热土,落叶归根了,我能不能对竹墩人做点什么?把竹墩过去的人和事记述下来,哪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也行呀。我不再推托,欣然接受为竹墩写点东西。于是,便邀请夏开宏、曹梦两位退休教师参加。
写什么,怎么写?这个问题弄得我们六神无主。假设写村史、村志、乡史、乡志,似乎都可以,又好像都不对头。因为竹墩历史上曾是镇,解放后改为乡,1995年被撤销。竹墩乡解放后的档案资料大部份散失,编写乡史实在为难。假如写村史,竹墩村、蒲塘村应分开写。如果单独写竹墩村二十多年村史,那千年古镇竹墩的历史怎么处理?况且,竹墩和蒲塘在历史上有割不断的联系,“牵动荷花带动藕”,真是剪不断、理还乱。后经编委会商量,决定编写《竹墩史话》,尽管有点“四不像”,但是也顾不了得了。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竹墩指的的是千年古镇竹墩和现存的竹墩村、蒲塘村。所谓史话,就是以历史事实为依据,采用大量的趣味性的叙事故事讲述一段真实的历史。当今社会,人民当家作主,官员是人民公仆,借鉴历史就不再是朝代的兴替,而是要以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民众的福祉为视角。所有社会变革的落脚点都在广大民众身上,改革开放40年的巨大变化,广大民众体会最深。因而,我们觉得来源于普通民众的草根历史,更能反映历史的真实。更何况当今的草根历史在整个史学界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毛泽东曾说:“研究现代史不能不去搞家史、村史,从研究最基础的历史——村史的微观入手,这是进而研究整个宏观社会的历史基础。”编写《竹墩史话》算是给在世的我们多年后留个念想,给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祖辈先人一个交待,更给将来生活在城市的子子孙孙后代珍藏最后的乡村记忆。编写《竹墩史话》是让人们透过《竹墩史话》,可以寻根溯源,可以了解竹墩人口村落的迁移,经济物产的消长、人文风尚的传承等等。我们在编写过程中,尽可能恢复和保存竹墩历史的原貌。是否做到这一点,有待广大读者检验。
《竹墩史话》中,史的部份较为单薄。据吉荣福先生所著的《千年古镇的记忆》说,竹墩的历史已有7000年左右,竹墩居民是炎帝族的一支。炎帝有没有到过竹墩?目前还没有史料来证明这一点,但东夷人在竹墩筑炎帝宫这是史实。但是,我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未查找到东夷人在竹墩筑炎帝宫的文字记载。《北宋史》、《钢鉴易知录》对金兀术屯兵竹墩镇均由记载。元、明两代的历史记载中未查到有关竹墩镇的资料。可能是我们查阅的资料有限,或许查找的方法不当,这个方面成了本书的一大缺陷。《竹墩史话》中,人物记载较多。历史是人创造的。许多人走了,活着的人对他们的记忆越来越淡薄,一切归于历史的人和事,他们曾鲜活地存在过,在各自己环境和生存条件下,都有属于自己的性格与命运的经历和行为,都有其如此那般的表现原因,因此,对一个人并不需要简单地说他“好”或“坏”,后辈们不应该忘记他们,一代代人就是一个不断地表现自我人生过程及结果,这也许就是草根历史。本书中人物篇幅较大的动因就在于此。
修史修志,历来都是一个大工程,需要众人配合完成,以我和夏开宏、曹梦三人之力,想完成《竹墩史话》几乎很难做到。今天之所以能够交出这份薄薄的《竹墩史话》,当然离不开竹墩村、蒲塘村“两委”和众人的积极配合,对于他们的配合和无私的帮助,我们要道一声感谢。《竹墩史话》的主要作者夏开宏(74岁)、曹梦(84岁)两位老教师不顾年事已高,不辞劳苦起早带晚深入村组走访近百人。为了核实一个事件的真实性不惜多方查阅资料。反复询问知情人。他俩的敬业奉献精神感人至深。
《竹墩史话》一书能够与读者见面,要衷心感谢江都区作协主席李景文先生为本书的出版和推介所作的努力,并以生花妙笔为本书作序;要衷心感谢原小纪镇党委书记万军先生为本书的编写指点迷津;要衷心感谢乡贤吴学才为本书题名;要感谢小纪镇党政办吴耀先生为本书编写出谋划策,并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写稿;要衷心丁沟中学教师张广祥先生数次到竹墩指导并担任本书的特邀编辑;要衷心感谢老院长陈庭高,老书记唐年喜、顾长银、张德来,以及竹墩村、蒲塘村的村组干部提供资料;要衷心感谢何青、钱兰兰、刘念浠、陈玉芳为书稿的打印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由于时间仓促,为资料所掣,受水平所限,本书记述的谬误遗漏偏差之处在所难免,深表歉意。对于这些错漏,只好留待竹墩的后辈以后续写《竹墩史话》时去补充完善了。让我们用列宁的一句名言作结: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参阅该书两篇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