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自己成为一个提线木偶
文/学乃身之宝
生活中,很多人和事在牵着我们的鼻子走,“它们”好像有意在操纵我们的情绪,可能是一个决定、一个危机、一个不确定性、一个事件、一个变化,等等,都会让我们不高兴,或感觉受到伤害。
我们就像一个提线木偶,被人和事操纵着情绪。
而操控者,即诱发事件,也就是理性情绪行为疗法(其基本原理可用ABC理论来概括,其中A(activating events)指激发的事件;B(belief system)指人们对事件所持的观念或信念;C(emotional and behavior consequence)指观念或信念所引起的情绪及行为后果。简单说,ABC理论就是事件、信念、后果。)中的A,可能是重大事件,如洪水、疾病、饥荒等,也可能是生活中的琐事、无可奈何的感觉、担心和害怕,以及很难相处的人。
对于C,代表两件事,即在A处发生的具体情形里,我们的感觉和行为。比如,我们得知自己这次面试没通过,心理会感觉到气氛(感觉),甚至会气得浑身发抖(行为)。
我们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感觉和行为,和我们对这个诱发性事件的信念B有关。当我们把这份工作和大脑中的信念(面试不成功,生活怎么办,自己太失败了)关联时,我们就会出现愤怒和气得发抖的后果。但是,如果我们大脑中的信念是“这次面试没成功,看看其他工作有没有机会,没那么可怕”,那我们的感觉和行为就会发生变化。
可见,我们对具体的人或事的思考方式决定了我们C处做出的情感和行为反应,决定了我们是否会被A牵着鼻子走。
2.
这样看来,改变我们的思考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改变自己的思考方式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大脑。
思考,是没有浮出表面的隐含的头脑活动。它会根据无意识做出判断,而这个判断会给我们带来痛苦。因为这种思考总是会围绕着痛苦的过去和过于注重未来,这样就会让我们向自己的思维认同。
只有不向思维认同,我们才能改变思考方式,才能改变牵着我们鼻子走的信念B。
其次,改变自己的思考方式,我们需要学会合理情绪想象技术。
合理情绪想象技术(rational-emotive imagery,REI)是小马克西—C.莫尔茨比在1971年创作的。意思是只要我们想象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最坏的事,产生的心烦意乱、无所适从,以及极度焦虑、愤怒和抑郁情绪后,接触它们,并真正去经历它们。然后,拼命努力把这种感觉化解为很恰当的情绪。比如非常失望和遗憾,而不是焦虑或抑郁。这样,我们就可以找出那个可替代的;值得要的、恰当的感受和行为。
再次,要真正学会合理情绪想象技术,我们还要认同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的三大基本哲学观。因为我们要改变信念B,都是基于这三大基本哲学观。
无条件地自我接纳。无论自己表现好与坏,无论别人是否认同自己和自己的所作所为,我们都接纳并尊重自我、自己的人生和自己作为人的价值。
无条件地接纳他人。接纳并尊重他人本身,不是因为他们身上具有的某些特质或行为,只是因为他人与自己一样,都有人的尊严。
无条件地接纳生活。莱茵霍尔德·尼布尔说,“尽你所能改变你不喜欢的生活,安然接受你不能改变的,并拥有区别两者的智慧”。
这样,我们在理解世间万物无常、人性复杂以及自己的有限性等方面,有更深的洞见和更高的意识,这样才有利于我们改变信念B。
3.
为了避免自己成为提线木偶,我们需要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思考、感觉和行为。
首先,我们要了解自己的感受和行为,也就是C是否失当。比如,整天郁郁寡欢(C),是因为自己面试失败(A)。
其次,分辨自己的感受和行为是否恰当。学会分辨自己恰当(自助性)的和失当(失去行动力)的感受和行为,就要经常问自己,“这能改善自己的现状吗?”,“这对自己和家人有好处吗?”,“这能解决问题吗?”这是自助性的回答,而失去行动力的回答则是“我没工作,那太恐怖了,我无法忍受”,“我必须明确知道,我不能失败”。
再次,找到可替代的,或值得要的恰当感受和行为。“面试失败,确实很让人讨厌,也让人失望。但一直郁郁寡欢是不合理的,不利于身心健康,学会慢慢放下,并接受这个事实。”
最后,选择那个可替代的、恰当的感受和行为。“我当然不喜欢自己面试失败这样的事情发生,但如果已经是事实,我相信自己可以从容应对,因为这是我无法改变的事情。与其否认,不如接受。”只是这是一个艰难,且逐渐接受的过程。
我们看到,不让自己成为一个提线木偶,关键在于,首先我们愿意承认自己的反应过激了;其次我们敢于承担改变后的责任;再次我们拼命努力找到那个可替代的、值得的、恰当的选择;最后我们需要一遍一遍地练习这个过程。
改变本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些让我们成为提线木偶的信念不会自己消失,我们应该去战胜它们。因为生命于我们只有一次。
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