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体育 不清华
清华大学发展史宛如一部新中国体育教育发展史——
无体育 不清华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7-12-22 董鲁皖龙 李小伟
每天下午4点半,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博士五年级的李晨曦准时走出实验室,或在紫荆操场,或绕着校园,开始了他的“马拉松”之旅。
跑步是他一天中最放松的时刻,从实验室走出来,全身心地投入到跑步中,一小时、两小时、三小时……李晨曦并不觉得孤独,“和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非常愉悦”。
下午4点半,或强制,或自愿,学生们从图书馆、教室、实验室走出来,操场上、校园的路上,到处都是跑步的人群,龙腾虎跃,蔚为壮观。
体育,已成为清华学生的必修课。
长跑是清华人共同的语言
长期以来,清华一直提倡8-1>8,即每天拿出一小时锻炼,效率要远大于全天候扑在学习上。
李晨曦对此深有感触,每天早上9点就开始的科研之路往往让人疲累不堪,而下午4半到7点,跑完2个多小时后,李晨曦“可以一直干到深夜、凌晨”。
跑步已经成了李晨曦的生活方式。他不仅在清华跑,而且每年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至少要跑5个城市马拉松;而在清华,他更是各种迷你马拉松、田径赛的常客,李晨曦在不断地突破自我。
“在体育上越跑越快,给了我一种激进的刺激感,让我在科研上更有信心,更能坚持并突破瓶颈。”李晨曦说。
而李晨曦不是唯一一个感受到运动魅力的人。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博三学生尹西明建立了“清华晨跑队”。清晨6点,来自清华、北大、北体大,瑞士、美国等370位核心成员在世界各地、各校跑了起来,“陪你一起,从黑夜奔向黎明”。
在清华,学生们常会在运动场上碰到副校长施一公、汽车系主任杨殿阁,清华校友、北京电影学院原书记王凤生……
施一公是不折不扣的长跑爱好者,只要北京PM2.5读数小于100,他就在校内跑上几公里,平均每周要跑二三十公里。他不仅自己跑,还带着团队跑,隔天下午4点,他和他的团队会准时出现在操场上,跑上5至6公里,“跑完心情特别好、精力更加充沛”。
汽车系主任杨殿阁则喜欢在打完羽毛球之后,和书记在场边“聊聊工作,效果更好”。
王凤生退休后常常回清华游泳、跑步,“15年的长跑,使得衰老的速度变慢,血压、血糖、骨密度都有明显改善,体重减了近10公斤”。
……
从早到晚,清华的操场上都有人在“绕圈”,其中不仅有学生、体育部的运动员,还有老教授、年轻教师,团委、财务部门的工作人员以及饮食中心、食堂的师傅们。
自2001年起,清华每年都会组织学生参加北京国际马拉松赛,人数最多时有6000多人,占参赛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北马”限制参赛人数后,清华又开办了校园马拉松赛。为了将跑步与校园文化结合,清华还设计出了“U-run校园跑步”系列赛事,围绕校园景观设计跑步路线,让广大学生、教职工和校友在运动中感受学校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因为清华深厚的体育传统,长跑,成了清华人共同的语言。”尹西明说。
“强制+引导,让学生动起来”
让学生爱上长跑并不容易,长跑考验的不仅是体力,更是毅力、耐力。
怎么办?“强制+引导,让学生动起来。”清华大学体育部主任刘波说,在习惯没有养成的情况下,单靠兴趣和自觉很难坚持,为此清华采取的措施是“不达标不能毕业”。
事实上,早在1912年建校之初,清华大学就提出“体育课不及格不能毕业”。然而2017年秋季开学,清华宣布“不会游泳不能毕业”时,仍然引起了轩然大波。
在刘波看来,清华历来如此,而这只不过是对传统的回归而已。“到目前为止进行的两次测试,一次450人,一次300人,达标率都在90%以上,通过并没那么难。”刘波说。
“长跑和游泳,是清华唯一要求不达标不能毕业的项目,也是清华的特色。”刘波特别强调“特色”,道出了清华敢为人先的勇气。
为什么是长跑和游泳?“这两项都是个人项目,对场馆、设施要求不多,一旦养成习惯,可以终身坚持,进而让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此外,这两项都是有氧运动,对培养学生的耐力、意志力有很好的效果。”刘波解释。
除了“强制”项目,为了让学生动起来,清华也是“煞费苦心”。
刘波介绍,在教学上,清华大学开设了50多门课程,形成了贯穿本科四年的体育课程体系;在自主招生中增加体质测试环节;大一新生第一堂体育课;为每名学生建立一张“清华体育成就卡”。
“只要学生想学,我们能开展的都开展了,满足学生们的个性需求。目前正在修建北体育馆,建冰球场,为学生开设冬季项目,这也是为'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做出我们的努力。”刘波说。
在群体活动开展上,“马约翰杯”竞赛体系贯穿全年,40多个竞赛项目,5万人次参加比赛,校运会团体操表演、新生赤足运动会、世界名校足球赛等都成为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亮点;每年4月中旬举行的校园马拉松,大批校友返校参加,3000个名额供不应求。
种种措施,获得了丰硕的回报:2015年,清华大学体育部组织开展了本科生运动数据调查,调查显示,从2011年到2015年,学生锻炼次数、锻炼时间稳步上升:其中,每周锻炼1至2次的占40%,锻炼3至4次的占45%,锻炼5次以上的占12%。在锻炼时间上,每周锻炼3小时以上的占42%;1至3小时的占42%;从不锻炼的仅占2%。
课内课外相结合,普及与提高并重,干部教师带头,体育文化引领,清华体育的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体育成人才成长最大推动力
2016年8月,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李稻葵的《为什么有体育特长的人在社会上容易取得成功》刷爆了微信朋友圈。
在文中,李稻葵举例,大多数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领导人都有体育的一技之长,而西方国家的精英大学也注重培养有运动背景的学生。
为什么运动员出身的人在社会上往往脱颖而出?“是因为他们有难以击垮的信心和号召力。”李稻葵说。
事实上,早在1926年,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第一位“体育教授”、清华大学体育部主任马约翰在他的硕士论文《体育的迁移价值》中有详细的论述。
马约翰认为,体育运动要求青年每天进行持续而细心的练习和训练,以使技能更加完美,这种要求和因此获得的进步使青年人确信,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会获得成功,这种意识深深地印在他们的脑海里,以至于成为他们的性格品质。
“国外的教育体制,体育、教育不分家,体育好的人也在校园里成长,很容易在国外的选拔体系中脱颖而出,美国、德国尤其突出。”刘波说,而在清华,体育好促进个人成长的例子比比皆是。
在今年9月天津举行的全运会上,30多名清华学生入围决赛,取得2金1铜和7个第四至第八名的好成绩,被称为“清华梦之队”。而自2001年清华学生参加全运会以来,已斩获田径金牌5枚,出现过“眼镜侠”胡凯等短跑名将。
“清华很看重体育的育人作用,我们有句话叫'体魄人格并重培养’。”清华大学体育部副主任杜超介绍,在代表队竞赛方面,清华坚持自主培养,已建成A、B、C三类40个项目、47支学生体育代表队916名学生运动员,是全国高校中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学校体育代表队。
在刘波看来,体育不仅锻炼体魄,更是培养健康人格、拼搏精神、爱国奉献情怀的重要手段。
“有运动背景的人,是懂得如何去竞争的一群人,因此他们天生善于竞争,喜欢竞争,同时具有胜不骄、败不馁的气质。其次,他们是懂得团队合作的一群人,因为即使单人项目也讲求配合,而只有每个环节都做到优异,才能达到高水平的竞技状态。”刘波说。
世界一流大学需要一流的体育教育
1926年,马约翰担任清华大学体育部主任时提出“体育的迁移价值”;1957年11月29日,时任校长蒋南翔提出“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上世纪80年代时任党委书记陈希提出“育人至上、体魄与人格并重”;新时期校长邱勇提出“无体育,不清华”;“清华体育的传统就是爱国奉献、面向全员,不断创新”。
“体育,一直是清华大学的重要办学特色。”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旭说,清华一直恪守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把价值观养成和引导视作育人的根本。体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口号对清华学子提出了服务祖国、服务人民的明确要求,是学校最鲜明最成功的价值导向,润物无声地影响着清华人的选择。
“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离不开一流的体育教育。”陈旭说。
在12月9日清华大学举办“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口号提出60周年纪念大会上,90岁的固体力学家、院士黄克智的演讲感染了很多人。
黄克智院士5岁读书,20岁上大学,一生都是清晨4点半起床工作,为祖国健康工作了70年;他把点滴时间汇集起来用在科研教学事业上,成果丰硕;三个儿子一个在麻省理工、一个在哈佛、一个在斯坦福;有众多敬重和爱戴他的朋友和学生,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工作团队和快乐的网球团队。
“这一切都基于我有一个较健康的身体。健康加勤奋使我一生都没有虚度。”黄克智说。
出席当天纪念大会的教育部副部长田学军十分感慨。他认为,清华大学提出的“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口号,是中国体育教育史上的一颗明珠,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浓缩了清华的体育传统,反映了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揭示了中国当代优秀知识分子的成长轨迹,对整个社会都产生了广泛影响。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大力弘扬清华人'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宝贵品质,着力提升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质量和水平,实现德、智、体、美'四育’全面、平衡、充分发展,努力开创体育教育科学发展的新局面!”田学军说。
清华大学发展史,宛如一部新中国体育教育发展史。无体育,不清华。
新闻链接
健康是成功之本
我叫黄克智,今年正好90岁,我20岁大学毕业,工作已经70年,其中有69年服务于清华大学。
我可能是今天参会同志中最老的一个,但是我的心态还不老,身体健康也还可以。我目前还在上班,带研究生,参加创新的科研项目,坚持每天早晨打一场网球,这一切都源于有一个比较健康的身体。
什么叫“健康工作五十年”?我理解不一定指要坐在办公室,要站在讲台上才叫工作,人的生活是多方面的,工作也是多方面的。现在国家发展得这么快,大家都应该去享受生活,只要个人的行为不损害国家利益,不牵累别人,都可以叫作工作。我国现在60岁以上的人口有2亿多,如果老年群体能够平安、健康、快乐地安度晚年,对于国家的稳定至关重要,也是国家文明的一个标志,我理解这就是蒋南翔校长对我们提出的要求。
我认为健康的三要素一是心态好,二是生活有规律,三是坚持锻炼。
我从40岁开始,坚持每天锻炼至今已五十年,锻炼方式多种多样,我的经验是: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又有兴趣的项目,同时要有一个好的团队大家一起“玩”。我认为,是这个团队、这项运动带给我健康、快乐和友谊,而这也是我晚年幸福生活中的重大源泉。
70年来,我始终站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工作,培养了100多名研究生,其中5名中科院院士;我所在的固体力学研究所培养出13名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其中我本人获3次论文导师奖;先后发表了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3篇获国际最高刊物学术论文奖;出版专著7部;获得各类奖励50余项,其中6项是国际学术界重要奖项;1993年获得全国人民教师奖章。
这些成就都是我50岁以后获得的。这说明,因为健康、长寿,所以产出相对比较丰富,同时也说明健康有多么重要。因此我认为,健康才是成功之本。
——摘编自中科院院士黄克智在清华大学“争取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提出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发言。
编辑:徐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