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何不提倡养猫?原因细思极恐
人类自从驯养猫开始,就有关于“妖猫”、“猫妖”的种种传闻。明代学者江盈科在《雪涛谈丛》中记录其家乡——湖南桃源有一条谚语:“猪来穷来,狗来富来,猫来孝来。”
意思是,猪来到家中就会导致贫穷,狗来了则带来富贵,而猫来了则意味着家中有人将要故去。因此,民间发现“猪猫二物,皆为人忌,有至必杀之。”
类似的说法还有“猫儿来带麻布”、“猫儿来耗家”等等。
清代学者金海住在《雅俗稽言》一书中进一步解释说:“穷则墙坍壁倒,猪自阑入之;富则庖厨狼藉,狗自赴之;开当铺则群鼠所聚,猫自共捕耳。”
《浪迹丛谈》记载:闽地有“猫衰犬旺”一说,认为养猫的人家容易衰败,而养狗的人家会很快兴旺起来。
因为猫夜间活跃,古人就认为猫属于凶兆的阴性动物,自然就会和妖异、鬼神之事扯在一起。
《夷坚志》记载:“庖婢庆喜,置兔腊于厨,为猫窃食,而遭主母责骂,不胜愤愤,擒猫掷于积薪之上,适有木叉,正与腹值……”
宋朝的时候,某地有个叫庆喜的婢女,她把兔子制成的腊肉放在厨房,被一只猫发觉,偷偷啃食了。
女主人为此责骂婢女庆喜,庆喜就把怨恨发泄在那只猫身上。
庆喜用竹签子穿透猫的肚子,“肠胃流出”,惨叫一昼夜后才慢慢死去。
一年后,庆喜抱着被褥出门晾晒,不小心跌倒,恰巧一只竹片穿过小腹,当时“洒血被体”,第二天就死去了,人们认为她受到了猫亡灵的报复。
《玄怪录》记载:“崔绍沉三猫于江,之后,三猫上诉索命。”
唐朝温州刺史崔绍曾把三只猫沉溺江中,不久,三只猫的魂灵向上天索命,崔绍护送叔父灵柩返回北方,途经郑州时,“痢血”而死。
《闻奇录》也有类似的记载:“进士归系,暑月与一小孩与厅中寝。忽有个猫大叫,恐惊孩子,使仆以枕击之,猫偶中枕而毙。孩子应时作猫声,数日而殒……”
五代时期,某进士返归家乡,和家中一个小孩子在客厅休息。一只猫忽然大叫起来,惊吓了孩子。
进士就用枕头(疑似木枕或瓷枕)砸那只猫,那只猫当场死掉了,诡异的是,小孩子忽然像猫一样惨叫不已,几天后就殒命矣。
《青琐高议》记载: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咸平县(今属河南通许)人朱沛家境殷实,喜好饲养鸽子,他就用竹笼子养了一百多只鸽子。
有一天,一只猫偷偷吃掉了一只鸽子。朱沛大怒,于是把猫抓起来,用刀砍断了猫的四足,丢进院子里,几天后,这只猫才慢慢死掉。朱沛先后以同样手法,弄死了十多只猫。
后来,朱沛的妻子生下双胞胎儿子,都没有手足,朱沛就把儿子遗弃了,却始终不悔悟自己行为。
《猫苑》记载:清朝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阳春县(今属广东阳春市)修筑县衙。有一天,工匠还没有吃午饭,一只猫偷吃了“饭并羹”。
工匠大为恼火,于是就捉住了猫,将其丢进墙壁的空隙中,活生生砌在了墙里面。
县衙竣工不久,衙门里边的人都惶惶不安,家中的下人、小孩子常常莫名其妙地病死。
县官于是找来女巫占卜,女巫说:“这是猫鬼为祟,就在这墙壁里。”
县官于是命人拆毁墙壁,发现了那只死猫。于是就在女巫的指导下,“奠以香锭”,并把那只猫的尸体远葬在荒野,自此后,县衙官吏的家中就安然无恙了。
当时任职幕僚的蒋稻香亲眼目睹此事,告知了《猫苑》的作者黄汉。
事实上,猫咪并没有古人想象的那么恐怖,它们选择夜间活动,完全是为了捕捉同样是夜间活跃的老鼠而已。
《翼駉[jiōng]稗编》记载:金陵城(今属江苏南京)马某养了一只毛色纯黑的猫,有一天,有个四川人路过他家,发现了那只猫,于是提出愿以重金购买。
马某见四川人很执着,于是就故意卖关子说:“畜以自玩,不觅售也。”
四川人果然是个真买主,于是不停地加价,最终竟出价高达一百两银子。
马某决定见好就收,于是把黑猫卖给了四川人。两人成交之后,马某忍不住问:“这只猫如今归你了,你能不能告诉我,为啥要花高价买下它呢?”
四川人说:“实不相瞒,猫属于神物啊!它所居住之地,方圆十里的老鼠都活不成,我家是做纺织品生意的,最怕的就是布料被老鼠咬烂噻,我养了很多猫,可惜都被老鼠咬死了,这只黑色的猫最善于捕鼠,我带回去就可高枕无忧矣!”
马某半信半疑,等到四川人带着黑猫离开后,他打开自家阁楼的地板,发现“果有死鼠数斗,大者重二十斤”,马某后悔把一只很能干的黑猫卖给了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