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天士】之“劳心过度”论
劳心过度引起的疾病古今皆有,《内经》原则性地提出“思虑伤脾”、“思则气结”。叶天士结合临床实践,提出“诵读吟咏”、“劳心过度”的理论,并在病因病机上进行阐释,时至今日仍有其现实意义.。
1
概述
《素问·举痛论》中记载:“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这里包含着认识到劳心过度会致病的思想雏形。叶天士基于自己丰富的临床实践,提出了“诵读劳心”的命题,并对其病因病机进行阐释,有独到的见解和相当的深度广度,为中医学的诊治提出一个新的思考方向。
在叶氏《临证指南医案》中,有不少篇章对劳心致病进行了论述,概括起来看,不外乎阴阳、脏腑。从阴阳两纲立论,叶氏认为“诵读吟咏,身虽静坐,而心神常动,凡五志之动皆阳,阳冒无制,清灵遂蒙”(肝火篇),“冲年久坐诵读,五志之阳多升,咽干内热,真阴未能自旺于本宫”(虚劳篇),“讲诵烦心,五志之阳皆燃,……,阴未来复,阳气升腾,络中血不宁静,随阳泄以外溢”(吐血篇);从脏腑病机看,“馆课之劳,心脾营伤”(吐血篇),“操持思虑,心营受病,……,劳心营液既耗,气分之热自灼,手足心热,咽干烦渴,多是精液之损”,“诵读身静心动,最易耗气损营,心脾偏多,不时神烦心悸,头眩脘闷”(虚劳篇)。
2
现实意义
叶氏所指的“劳心”,并提及“诵读吟咏”、“讲诵”、“馆课之劳”、“冲年久坐诵读”等情况,多见于今天的科研教学工作者、莘莘学子等脑力劳动者。
据报道,当前我国卫生战线依据科技进步,动员全社会参与,人民健康水平明显提高,全国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0岁,但知识分子的健康状况却每况愈下,令人堪忧。不少学子患上的一种新兴的“考试综合征”,是“诵读吟咏”、“馆课之劳”的真实写照。
3
理论依据
脑力劳动是内静外动的机体活动,阳多为热,神动生阳,阳生阳冒。刻苦钻研求知时,适量科学用脑,注意劳逸结合,有助于身心健康,精神振奋,生机蓬勃。若长期连续紧张工作,朝暮不息,失于节制,脑长期处于紧张疲劳的状态,极易疲劳。
长时间脑力劳动,势必久坐、久思、久虑、久视。久坐伏案操劳,肠道气血郁滞,易发生便秘、痔疮;脾胃气滞,心肺气血运行不畅,则食少四肢乏力,精神不振,胸闷不舒;久视连续工作,耗伤肝血,目失所养,眼花头旋,视力下降。心主血脉藏神,思虑无穷,劳心太过,动阳耗气散营,阴液日损,虚火妄动,阴虚火旺,表现出头晕目眩、失眠健忘、心悸不安、口干咽燥、寐少梦多;心肝血虚则魂不守舍、卧寐不安、夜梦纷纭。
4
治疗
在“劳心过度”的治疗上,叶氏多以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以黄连阿胶鸡子黄汤补南泻北;以甘麦大枣汤养心安神,治劳心之损,使之“阴平阳秘”;以越鞠丸解郁疏肝,兼顾其情志病机,佐加理气之品,畅达气机。一般认为,仅靠方药,只能从某种程度上降减症状,若不进行心理上的调摄、改变生活方式,则难以从根本上改善机体“劳心”的损伤状态,所以对此病要采取综合的治疗法则,才能有很好的预后。
5
结语
叶氏不仅在于温病学上的建树,其“劳心”病机也是精辟独到。在医学模式从单纯的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复合模式转变的今天,人们认识到疾病的发生不仅是生理上的病理改变,更与环境、心理有密切的联系。我们应努力发掘,加以提高,在当今的劳心疾病中发挥中医的积极的防治和保健作用。
I 声明信息:
本文选自:《中医文献杂志》,作者/王一帆 。本公众号所分享文章仅供参考学习之用。发布内容若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可随时和我们联系。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文中涉及所有方剂药物及治法为学习参考之用,非专业人士请勿试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