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钱极品 | 太夏真兴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霍宏伟先生新作《古钱极品》,是一本珍稀古钱的收藏流传故事书,也是一本精挑细选的古钱标本书 ,用先秦至明末的中国珍稀钱币47种,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姿的古钱图卷,对所收钱币的形制、历史文化背景、考古及实物资料都有详细的叙述和分析,文中还插入许多生动有趣的收藏故事、名人趣闻,辅以450幅精美实物照片及拓本。

经中华书局和作者首肯,我们特精选数篇陆续发布,以飨读者。

一二、赫连兴盛
1
太夏真兴

民国年间,钱币大家方若在河南开封的市场上买到一枚“天兴七年”金钱,据说是1925 年冬出土于洛阳邙山北魏陵寝中。郑家相认为,这枚金钱的钱文风格与太夏真兴类似。那么,太夏真兴又是哪一朝的钱币,是什么样的一种钱币形制呢?

“太夏真兴”为十六国时期夏国铸币。东晋义熙三年(407),匈奴右贤王去卑之后赫连勃勃自称天王、大单于。匈奴人认为自己是夏禹的后代,故称国号为“大夏”。东晋元熙元年(419),赫连勃勃在攻占长安后,返回统万城,以宫殿大成,于是赦其境内。又改年号为“真兴”,刻石都南,颂其功德。将其所使用过的三个年号龙升、凤翔、真兴联系起来分析,可以看出“真兴”实乃真正兴盛之意,其标志就是统万城宫殿建筑的完工。

古时“太”与“大”字通用,所以钱文“太夏真兴”,实为“大夏真兴”,即国号加年号构成钱币名称,这种命名方式由此钱开始。铸钱一事,史无记载,应是铸于大夏真兴元年至六年之间(419—424)。

国博馆藏2 枚太夏真兴,均为圆形方孔,钱面双重内郭,广穿,光背,这是仿自新莽布泉的形制特点。一枚为1959 年沈子槎捐赠, 铜质,“太夏真兴”四字钱文旋读,笔画纤细、清晰。横平竖直,撇捺如刀,字体介于隶、楷之间,有一种魏碑体的韵致;另一枚铜质鎏银,钱文风格与前一枚相同,为陈仁涛旧藏。1955 年,国家文物局将购买的陈仁涛旧藏调拨给北京历史博物馆(国博前身)。

国博藏沈子槎捐赠太夏真兴 钱径2.3厘米,穿宽0.8厘米,郭厚0.1厘米,重2.2克。 (照片由国博提供,拓本采自《中国钱币大辞典·魏晋南北朝隋编》第129页)

国博藏鎏银太夏真兴钱径2.35厘米,穿宽0.74厘米,郭厚0.1厘米,重2.5克。 (照片采自《中华文明:古代中国陈列文物精萃》第42 3页,拓本采自《中国钱币大辞典·魏晋南北朝隋编》第130页)

珍泉有时就像接力棒,一个人传给另外一个人,传了许多人,传了许多代,最终的结果要么下落不明,要么进了博物馆,太夏真兴就是这样。第一枚太夏真兴发现于清代晚期的甘肃,陈钟溪得之,赠予吴门大藏家顾湘舟,顾氏首先提出此钱应是大夏赫连勃勃时期的遗物,而李佐贤断为近代之物。道光甲午年(1834),顾湘舟以墨本寄刘喜海,刘氏在《古泉汇考》“凉造新泉”条所附按语中记述此钱,指出:“如确是勃勃所铸,则纪元不始于孝建矣。以凉造新泉证之,六朝时已多于泉文著国号者,后之大唐、大宋皆有所本也。文自上右旋读,重郭,如货泉式,穿甚大。”顾湘舟珍藏此泉多年,后辗转入藏常熟归公麟。归氏逝后,藏品四散,这枚太夏真兴有幸被王荫嘉购入。因念及前辈江苏吴县人周仲芬酷爱此钱,故忍痛割爱。周氏去世,其子将珍泉卖给收藏大家张叔驯。1945 年,张叔驯藏太夏真兴拓本在《泉币》上发表,张氏另藏一枚太夏真兴,鎏银而精美逊之。张氏后来移居美国,于1947 年将2000 枚珍泉带到北美。张氏去世后,其夫人把这一批藏品全部卖给美籍华裔大收藏家Tai. J. T(读音为戴吉涛)。这位藏家及后人去世后,组成了一个由他的名字命名的基金会,张叔驯的全部珍泉都由该基金会保管,在《泉币》杂志上发表拓本的这枚太夏真兴钱有可能也在其中。

在上述这篇短文中,谈到了4 枚太夏真兴。除以上2 枚张氏的藏品外,还有2 枚太夏真兴。一枚为方若收藏,源于罗振玉旧藏,罗氏珍泉来自李佐贤。李氏藏品收录于《古泉汇·贞集》卷二《无考别品》,文中所附钱图文字与实物相去甚远。郑家相曾记此事:“《 泉汇》无考品中所列,原为李氏物,后罗雪翁得李氏藏泉,此泉遂归罗氏。罗氏断为夏赫连勃勃之真兴年间所铸,因自号其居曰赫连泉舍…… 按罗氏此钱,现归劬园。齐斋亦藏一枚,为周仲芬氏旧物,所见仅此二品而已。”

1934 年,方若珍藏的这枚真兴钱转归陈仁涛囊中。1955年,陈氏所有钱币藏品由我国政府收购,并调拨给北京历史博物馆(国博前身),其中包括这枚太夏真兴。另一枚仍先为方若所藏,出自北京,文字不甚清晰。新中国成立后,划拨天津市历史博物馆收藏。

津博藏太夏真兴拓本钱径2.3厘米,穿宽0.8厘米。 (采自杜金娥《天津市历史博物馆藏丝路货币》,《内蒙古金融研究》2003年第S3期)

朱活《古钱新典》上册提到,1946 年,在甘肃武威出土一枚太夏真兴钱。20 世纪50 年代,沈子槎收集到一枚太夏真兴钱,1954 年在上海泉家祝寿泉帖上出品,1959 年捐赠中国历史博物馆(国博前身)。

太夏真兴的钱径只有2.3 厘米左右, 可它却拥有长达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在岁月的长河中,大浪淘沙,与这枚小钱同时代的遗存,在陕西境内还能找到。西安碑林石马亭内展出一匹大夏石马,1954 年由西安市长安县查家寨移入西安碑林博物馆。石马昂首站立,目视前方,腹下前后腿内侧,分别雕成两个屏障前腿下屏壁以阴线刻出界格,9 行,每行2 至5 字不等,残存铭文有“大夏真兴六年岁在甲子夏五月辛酉”等国号、纪年。马高2 米,长2.55米。作为东晋十六国之一的大夏国,曾一度占据长安城,赫连勃勃任命其长子赫连璝为大将军、雍州牧、录南台尚书事,镇守长安,真兴六年(424 年)被其弟战败身亡,这匹石马有可能为其墓前遗物。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大夏真兴6年石马(王庆卫供图)

有关大夏遗存,除了上述石马之外,还有统万城遗址。该城址位于陕西省靖边县红墩界乡白城子村北1 公里,为大夏国的都城,创建于413 年,毁于994 年。这座城址分为外郭城、东城与西城。外郭城平面略呈东西向长方形,东西城垣相距5公里,南北垣长度不详。城墙破坏严重,残存的几段城垣昭示着城市的破败与沧桑。东城与西城平面呈南北向长方形,其间以墙相隔,周长分别为2566、2470 米。西城为当时统万城的内城,东城系后建。东城东西垣各有一门,西城四面各有城门一道,城址四垣外还加筑马面。城垣、马面均由青灰色土版筑而成,夯层清晰。墙体用砂、粘土和石灰夯筑而成,色呈灰白,夯质细密坚硬。残高2—10 米,夯层厚7—20 厘米。西城基宽16 米,加上马面宽度可达30 米。城内还残留有高大的夯土台基遗址,昭示着昔日的辉煌与雄壮。

统万城西城夯土台基遗址 (陕西省文管会《统万城城址勘测记》,《考古》1981年第3期)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官政一》云:“其城不甚厚,但马面极长且密。予亲使人步之,马面皆长四丈,相去六七丈。以其马面密则城不须太厚,人力亦难兼也……赫连之城,深可为法也。”西城墙夯层较薄,层次细密,夯打坚实,最为牢固。正如《魏书》所云“其坚可以砺刀斧”,《西夏纪事本末》卷一云“城基如铁石,攻凿不能入”。为什么统万城的城墙会如此坚硬呢? 经今人化验鉴定,城土的主要成分是石英、黏土及碳酸钙。石英即砂粒,碳酸钙是石灰(氧化钙)吸收二氧化碳而来的,质地坚硬。砂、黏土与石灰加水混合而成的三合土是优质的建筑材料。《魏书·屈孑传》:赫连勃勃“性骄虐,视民如草芥。蒸土以筑都城,铁锥刺入一寸,即杀作人而并筑之。所造兵器,匠呈必死,射甲不入即斩弓人,如其入也便斩铠匠,凡杀工匠数千人。常居城上,置弓剑于侧,有所嫌忿,手自杀之。群臣忤视者,凿其目;笑者,决其唇;谏者,谓之诽谤,先截其舌,而后斩之”。

《晋书·赫连勃勃载记》亦载:东晋义熙九年(413),赫连勃勃“以叱干阿利领将作大匠,发岭北夷夏十万人,于朔方水北、黑水之南营起都城。勃勃自言:‘朕方统一天下,君临万邦,可以统万名。’阿利性尤工巧,然残忍刻暴,乃蒸土筑城,锥入一寸,即杀作者而并筑之。勃勃以为忠,故委以营缮之任”。统万城“背名山而面洪流,左河津而右重塞。高隅隐日,崇墉际云,石郭天池,周绵千里”。四面有门,“名其南门曰朝宋门,东门曰招魏门,西门曰服凉门,北门曰平朔门”。在西城南部正中,有一残高约10 米、平面呈长方形的建

筑基址,四周的壁面上残留有一些粗大檐孔,应是大夏国的一座大型宫殿遗址,由门厅、前殿及后殿组成。东城东部偏北,也有一座宫殿遗址。《魏书·赫连昌传》:“初,屈孑性奢,好治宫室。城高十仞,其厚三十步,上广十步,宫墙五仞,其坚可以砺刀斧。台榭高大,飞阁相连,皆雕镂图画,被以绮绣,饰以丹青,穷极文采。”城址内出土遗物丰富,不仅有砖、花砖、滴水砖、瓦及瓦当等建筑材料,而且还有圆雕石鸟、石龟座、石武士像、石灯、瓷杯、瓷灯、铜镜、铜佛像、铜印等。此外,在城址对面的无定河南岸的丘陵地带,发现古墓葬群数十处,多为土圹墓,砖室墓约占十分之二三。此城于北魏时设为夏州治所,隋唐因之,北宋初为西夏所据,后宋迁出居民20 万,此城废弃。大夏国工匠制造的兵器及各类器物质量上乘。据《晋书》上说:大夏“又造五兵之器,精锐尤甚。既成呈之,工匠必有死者:射甲不入,即斩弓人;如其入也,便斩铠匠。又造百炼刚刀,为龙雀大环,号曰‘大夏龙雀’,铭其背曰:‘古之利器,吴楚湛卢。大夏龙雀,名冠神都。可以怀远,可以柔逋。如风靡草,威服九区。’世甚珍之。复铸铜为大鼓,飞廉、翁仲、铜驼、龙兽之属,皆以黄金饰之,列于宫殿之前。凡杀工匠数千,以是器物莫不精丽”。

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在赫连勃勃的残暴统治下,为何太夏真兴虽然钱径只有2.3 厘米左右,却制作精整,正、背两面内外郭明显,且内郭为重郭。钱文笔画纤细,但十分清晰、一丝不苟。与十六国时期其他国家铸币,如后赵的丰货、成汉的汉兴、北凉的凉造新泉相比,无疑为上乘佳品,其原因就在于《晋书》所云“凡杀工匠数千,以是器物莫不精丽”。制作器物的质量与身家性命紧密相联,还有哪一位工匠敢掉以轻心,视作儿戏?

一枚颜色深重的小钱,一匹静默伫立的石马,一座满目疮痍的废都,一位杀人如麻的暴君。我们仿佛回到从前,走近那个血雨腥风、征战杀伐的乱世。往事如烟,古钱若梦,望着博物馆展柜里静静沉睡的这枚小钱,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起方若对太夏真兴钱的一番感慨:

形如莽制字非同,年号并将国号崇。

先我搜奇具只眼,赫连泉舍雪堂翁。

(0)

相关推荐

  • 中国古钱五十名珍——“太夏真兴”钱币,曾拍出163万天价

    相传公元419年,大夏国国王赫连勃勃还都统万(今陕西靖边白城子),改元真兴并铸"太夏真兴"钱.太夏(古时"太"与"大"同义)乃国号,真兴乃年 ...

  • 中国古钱“五十名珍”之一,大齐通宝

    大齐通宝是南唐时期的古钱币,大齐通宝是中国古钱"五十名珍"之一,存世仅有两枚,一枚的右上方缺一角,钱币界称之为"缺角大齐",另一枚的钱上钻有4个小孔,被称为&q ...

  • 南北朝 十六国夏·太夏真兴背博局纹大钱

    南北朝 十六国夏·太夏真兴背博局纹大钱.直径112毫米,重495克. 南北朝 十六国夏·太夏真兴背博局纹大钱.直径112毫米,重495克. 南北朝 十六国夏·太夏真兴背博局纹大钱.直径112毫米,重4 ...

  • 南北朝 十六国夏·太夏真兴背上星外郭对龙纹大钱

    南北朝 十六国夏·太夏真兴背上星外郭对龙纹大钱.直径95.4毫米. 南北朝 十六国夏·太夏真兴背上星外郭对龙纹大钱.直径95.4毫米. 南北朝 十六国夏·太夏真兴背上星外郭对龙纹大钱.直径95.4毫米 ...

  • 太夏真兴

    太夏真兴 所属类别 : 其他 相传公元419年,大夏国国王赫连勃勃还都统万(今陕西靖边白城子),改元真兴并铸"太夏真兴"钱.大夏(古时"太"与"大&q ...

  • 钱币考古 别开生面 ▏读霍宏伟先生《古钱极品》一书

    我认识霍宏伟,完全是由于对"孔方兄"的气味相投,我们都对中国历代货币和丝绸之路货币的研究感兴趣.当时他还在河南省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工作,后来又到四川大学深造,博士毕业后进入中国国家博 ...

  • 古钱极品 ▏应运元宝与应感通宝

    1943 年11 月,王荫嘉撰文,引旧钞本孟仁<言识小编>,讲述了一个有关应运元宝的故事: 慕庐韩先生(菼)少贫困.乡荐后,犹藉馆读书.岁壬子,暇游荆洛间.忽有人持关书聘金来寓,曰,奉主人 ...

  • 古钱极品 ▏六字刀

    1989 年3 月下旬的一天,山东省临沂市大岭乡大城后村村民在村东1 公里处挖土时,于距地表深1 米处挖出一个大陶盆,上面盖着器盖.这一地点东南距郎邱故城遗址0.5 公里,地势略高,地表以下1 米就是 ...

  • 古钱极品 ▏国宝金匮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唐代李绅创作.今人耳熟能详的<悯农>诗,反映了农民耕田种地的辛劳.当然,在这艰苦劳作的过程中,偶尔也会有发现的快乐.传说大清朝光绪爷 ...

  • 荐书 | 《古钱极品》

    " ☆一本珍稀古钱的收藏流传故事书 ☆一部精挑细选的古钱标本书 ☆一幅绚丽多姿的古钱图卷 " 内容简介 本书精选先秦至明末的中国珍稀钱币47种,依时代先后进行编排,对所收钱币的形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