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山故宅
红河行
(5)
离建水县城只有十三公里有一座鲜为人知的小山村建于清末占地1万多平方米的团山古村落。
沿着街巷我们漫步在村中崎岖不平的山路上,这个村落最早曾是一个仅有几户彝族人家的小村子,是十九世纪个旧制锡业的发展带动了这里的发展.。几家因投资锡矿发了财的人家开始在这里建立家业。
张家花园是这里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四合五井的乡间庄园式民居建筑群,古老而破旧的院落一派荒芜
但从各院梁柱,屋檐、门窗、雕镂精致的情景看它曾经有过的富庶与奢华,走进前院花厅,里面住着人家,黑洞洞的房子摆设着一般的生活用品凌乱不堪,随行同仁告诉我,当时为雕刻这门窗之上得镂花主人是用银元 黄金以雕出木屑的分量计酬的。
上世纪中叶张家家道中落,后来人们离开了这里出去谋生,土地改革时期所有房屋都分配给了村中贫困的村民。门外左侧为祠堂,庭院宽敞,中间有水池,池边梅花石构栏望柱,雕镂亦十分精细。
直到今天这里仍是村委会接待,娱乐的场地.这个村子真的很有意思,在村巷中行走一路上都是些深宅大院,有将军府,秀才府,司马第等十多处老民宅,住在这些院落之中的有他们的后续传人。
而祖辈的辉煌给他们留下的仅只是这些破败的故宅,让人看了后不禁产生很多联想一个家族也好,一个民族也罢,真的要具有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如果一个家族一个民族只守着祖辈留下的基业而不思进取那么只有自行消亡,坐吃山空。
我们最后走进了“皇恩府”这也是一座上世纪初的老民宅,宅门非常漂亮,从格局上看似乎更讲究风水,门前的菜地,树木 河塘给人一种远离尘嚣之美。
这是一座两进的院落,走进小院院里天井中坐着一对60开外的中年夫妇,她们自我介绍是这落院的当今主人,姓张他的童年是在这里度过的
过去夫妻两个人都做过老师,从年轻时在外漂泊,直到退休才回到自己的祖宅,她告诉我们住在这百年老宅之中,时常能感受到祖辈昔日的辉煌,而每每抚摸着雕梁画栋的老屋一天天的被风雨侵蚀,而自己却无力修缮真的想哭,有时冲动得想把它卖给有能力修复他的好人家。
这几年村里兴办农家乐夫妻俩集自己的一生积蓄添置些用品在这老屋中接待了许多中外来客,毕竟是教书人这些年他们让每一位有幸光临的客人都留言纪念,整整收集了八册这样的留言薄
当他知道我们这一行来自于北京,赶紧拿出笔墨请我留下墨迹,盛情之下为他题写了四个大字 “厚德载物”这的确是一个值得保护的宅子,热情的主人拿出了藏在锡桶中的前人画像,讲述了前人的历史。
之后主人带我们参观了这个宅第的前一进院,高大的屋宇从建筑结构上看是徽派建筑,镂空的隔窗古朴典雅,女主人指着老墙上斑驳的痕迹告诉我们这些墙上都记载着历史:墙皮上淡淡的可以看到到国民党的党徽及宣传画据了解40年代这里曾被国民党军占驻,似乎是个旅部;
文革时村里的红卫兵们又在墙上刷上毛主席的语条和标语,这都是时代的印迹。
村干部告诉我们这个古村落已申报世界频危建筑遗产名录”.如果申报成功它就将列入联合国这个项目的计划,成为世界民居保护遗产,联合国也会拨款修旧如旧的为人类保护这一古老村落
从团山村出来已是夕阳西斜,整整一天我们可谓马不停蹄的奔波在建水古城,走马观花的参观浏览,所到之处都让我感到了这座古老县城的魅力,真是不来不知道,在祖国的大西南竟有这样一处承载这中原文化的厚土之地,他分明告诉我远在千百年前汉文化就已渐渐的融入了这个彝族,哈尼族人聚居的地方。
从2007年离开这里十年有余了,不知道这里的一切十年后是什么模样?很想再睹它的芳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