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大师董希文

董希文

董希文(1914—1973),浙江绍兴人, 是国家文物局规定的“作品一律不得出境”的六位大师之一。著名油画家、美术教育家。
《班佑河畔高草地》1955

董希文1932年考入杭州浙江大学土木系,次年考入苏州美术专科学校。1939年到越南,同年回国。1942年赴重庆,次年去敦煌艺术研究所临摹壁画。1946年在兰州举办“董希文敦煌壁画临摹创作展览”,同年到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任教。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千年土地翻了身》1963

董希文于1952-1953年任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起稿组组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
1952年,38岁的董希文在北京西总布胡同一间普通的房间里,以高昂的热情,精湛的艺术技巧,只用了两个月时间就独立创作出了革命历史油画《开国大典》,这幅热情讴歌人民革命的世纪杰作,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由衷的喜爱,当印成年画后,发行量达100多万张。
毛泽东主席看了油画《开国大典》说:“我们的画,拿到国际间去,别人是比不过我们的,因为我们有独特的民族形式。”

《开国大典》

董希文逝后在中国美术馆及拉萨举办遗作展。曾创作过《开国大典》《春到西藏》《哈萨克牧羊女》《苗女赶场》《百万雄师过大江》等主题性绘画。出版有《长征路线写生集》《董希文画辑》《董希文画集》等。发表论文《从中国绘画的表现方法谈到油画中国风》《素描基本练习对于彩墨画教学的关系》等。

《二郎山远眺大渡河》1955

董希文很重视艺术的表现力,同时也十分重视深入生活。他说:“即使很有艺术经验的人,一旦关起门来,绘画上总是很快地走下坡路。”

《哈萨克牧羊女》

1948年他创作了《哈萨克牧羊女》,可以看出作者创作取材于亲身经历过的生活感受,而对形式的探求完全是出于对生活诚挚的感情。看了这幅既富丽、又柔和,极具装饰美的作品,没有把古代壁画生搬硬套的痕迹,倒是把兄弟民族地区风情形象地表达了出来,十分感人。
《芦花青稞丰收》1955

董希文以自己的创作,积极参与社会变革,推动了社会前进的步伐,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边城亚东》1961

董希文对中国民族艺术充满自信,不仅表现在对敦煌壁画的深入研究,对油画民族化卓有成效的探索,而且早在1956年就指出:“目前还有些美术家不重视中国画,这种思想实质是缺乏民族自尊心。”这种分析,是何等入木三分。

《喜马拉雅山第二高峰下 》1961年

他对创作十分严肃,深入生活不辞劳苦,曾三下西藏。他说“一笔下去几乎是要负千年责任。”他对祖国、对人民、对艺术的赤诚将永世流芳!

《原始森林下宿营 》1955年

董希文艺术特色和个人风格的形成,首先在于艺术功力的深厚扎实。油画家艾中信说,董希文的素描称得上稳、准、狠。整体观念强,又画得很活,全在于他深入的观察和分析。所谓札实,不仅在于能把对象准确地画下来,还在于“富于感情去表现,有才感染力。”“形要有感情的形,色要有感情的色。”

《班佑河畔 》1955年

董希文的油画色彩见解是强调对象的固有色,减弱条件色,在素描上强调不变的形,减弱可变的光。但他并不排斥光的作用,对西欧油画传统、探索走中西结合之路,都下过功夫,甚至发现“塞尚在分析画面色彩冷暖对比和中间色的推移,对于他追求形体的坚实感是很有力量的。”

《大渡河泸定铁索桥》1955
《日喀则人民市场》1961
《日喀则小景》1961
《江孜街头》1961
《窗前静物》1947
《拉萨河边》1961年
《山歌》1961
《抗英老人达瓦顿珠》1961
《刷经寺藏女 》(藏女安秀贞)
1955年
《藏女阿嬷 》1955年
《翻身奴隶》1961
《牧羊藏女 》1955年
《捻线藏女 》1961年
《翻身奴隶》1961
《农村互助组组长》1961
《女区长 》1961年
《幸福的歌儿唱不完 》1961年
《老人习作》1955年
《亚美尼亚功勋医生》1957年
《毛儿盖黑水姑娘》
《牧笛》1961
《村姑》1961
《巡逻》1955
《丰收》1961
《早课》1951
《春到西藏 》1954年
(0)

相关推荐